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智航 《江汉论坛》2015,(3):133-140
鉴于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国家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转型中国不可能再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来完成法律现代化。主体性确立时期与主体性重建时期两个阶段在中国以及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合二为一。相应地,中国法律的内在逻辑也要在实现从人治的内在逻辑向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的同时,实现从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向主体性重建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权利话语、法律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所应遵循的内在逻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哲学语境中,主体指代了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语境中,主体彰显为一种万能无限的理性认知主体.马克思站在实践哲学的立场,以有限主体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绝对无限主体.这一置换并非一个简单的否定过程.在颠覆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构架、实现思维方式根本转换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与历史命题并对之加以合理解释,马克思实现了对传统主体性理论的革命,建构了自己的实践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早已萌发.近现代以来,中国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性教育在中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深入地促进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强大的反主体性潮流的背后,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重建倾向.其中,怀疑论者主张以后现代个体取代现代主体,肯定论者则要求主体以某种被革新的形式回归.这种理论努力,固然存在其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学界应致力于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摆脱西方的政治、经济霸权 ,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条件 ,独立自主地探索和选择现代化的道路、方式、进程和模式。中国现代化既要体现其世界性 ,又要体现其民族性。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性这一基本原则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坚持在中国历史文化视野中 ,立足中国社会的主体性 ,大胆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 ,并将之纳入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中 ,实现了现代化的合理化和本土化的有机建构。理解这一现代化思想的科学性 ,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经历了建构、质疑、反思的历程,当下反思主体性概念20余年来的发展嬗变对文学理论界而言是必要的.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概念的现实语境是本土化的.其后西方现代/后现代话语的大量引入,使中国文学主体性内涵逐渐丰富,实现了从主/客对立的认识论主体到交往对话的存在论主体之间的转化.主体性是未完成的,无论是主体性还是主体间性,都是其存在状态.中国文学主体性之建构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ChatGPT艺术创作能力的快速发展,其主体性建构成为一个重要学术议程。探讨ChatGPT主体性既不能脱离笛卡尔等人所建构的原典语境,也不能囿于西方话语框架,因为这个以理性为基石的框架越来越显现出保守性与局限性,为此,一个基于理性、意志和欲求能力三位一体的新型主体观被构建出来。依据这一系统观,目前的ChatGPT因为其算力结构缺失自我意识和欲求能力,尚不具备艺术创作的主体资格,而要赋予ChatGPT这两种功能又面临着诸多伦理和法理风险与挑战。只有在所有这些风险和挑战都足以被人类绝对应对和管控的条件下,我们才能赋予ChatGPT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论素质教育应以人的现代化为现实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它是一种建构性的教育理想,为此,我们应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来给素质教育定位。由于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应该遵循主体性教育价值观,把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相结合,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来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的现代化正是促进主体性价值实现的途径,并在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就应该以人的现代化为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后殖民语境中,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主体性在这里主要是指一种主导性的身份和地位,即一种主导性主体,而他者则主要是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是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或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家和所有后殖民作家谈论的主要话题.对在后殖民语境下所存在的主体性困境的关注则成为大多数后殖民小说不变的主题,它体现了后殖民小说家们对这种主体性困境的忧患意识.而当代著名南非白人流散作家库切及其小说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知识概念.地方性知识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彰显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方性知识蕴含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民族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主体性发展路径包括:秉承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提升民族教育的主体意识;探究地方性知识的意义生成与阐释机制,凸显民族教育特色,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功能,满足主体需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丹 《兰州学刊》2005,36(1):261-262,286
文艺复兴以来,"主体性"就是西方思想家们关注的尖端问题,萨特的"主体中心论"和福柯的"人(作者)之死"等两大观点对立,在中国,此问题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故从文学自身属性出发,对这一命题进行多角度探讨,来阐明只要文学存在,主体性是就必然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体裁中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表现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德育主张建立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关系,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本文提出了以主体性德育思想和双主体理论为指导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明确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主体性德育内容,实施以自我教育和注重道德实践的教育方式方法等几项措施,力求提高大众化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语境中的启蒙事件,五四新文化运动表现为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的文化变革,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启蒙所特有的纠结。外源性启蒙、救亡压倒启蒙、"第三条道路"和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构成中国文化启蒙的独特表征。超越"启蒙"与"传统"的二元对立这一思维樊篱,逐渐成为启蒙的批判性反思的一种共识与论域。在这种反思中,中国文化逐步凸显出主体性启蒙的建构走向。  相似文献   

16.
王洪波 《学术界》2012,(4):15-22,283
现实的中国社会,个人与群体的主体性处于转型的过程之中.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主体性的困惑现象较为突出.为此,围绕个人与群体关系,着力研究个人、群体主体性培育与生成问题,文化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对这两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答,特有助于当代中国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17.
人民主体性是主体性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崭新理论进路。与传统主体性哲学专注于其抽象性不同,人民主体性则具有生成的特质。人的生存状态时时受总体性的资本与政党双重逻辑共同作用影响决定了这一特质:资本逻辑从经济领域出发,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人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状态;政党逻辑则以政治领域为起点,设定目标、凝聚共识、有效组织再塑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以及它对政党理论的创新和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新思考主体性问题的契机。坚持政党总体性权力对资本的驾驭,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更为中国语境下的主体性研究提供创新性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和主体性重建已成为当前学术界颇为瞩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和多元文化批判的视野 ,对具有现代性的中国哲学学科范式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指出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强力笼罩和无形支配下 ,现代的中国哲学叙事充斥着对西方的简单仿照和被动迎合的内容 ,在形式上也完全西方化了 ,因之严重地丧失了“自我”。要走出中国哲学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首先需要清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 ,全面检讨近百年来中国哲学观念化和体系化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 ,只有清理出学科化和制度化结构当中的根本症结 ,中国哲学主体性的重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点的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今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常被主体性研究所忽视的、但将来却直接参加教书育人的高师生,更应注重其主体性的发展与构建。本文主张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各方面对传统高师教育进行改革,并认为这是促进我因高师教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