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规模扩张、层次提升以及法规政策调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转型期的主要动力因素,民办高等教育在此期间必须协调好转型过程中的质与量、学校与政府以及公办与民办之间的矛盾关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治理范式为目标,加强市场调节机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转型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2.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广泛论争成为了一种瞩目的文艺现象和思想文化现象.在当前所谓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的语境中,深入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和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显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规模扩张、层次提升以及法规政策调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步入转型期的主要动力因素,民办高等教育在此期间必须协调好转型过程中的质与量、学校与政府以及公办与民办之间的矛盾关系,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治理范式为目标,加强市场调节机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转型来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建构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人的主体性建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主体性的发展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主体性建构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校“人本德育”理念取代“社会本位德育”理念,已经被教育界充分认可和实施。“人本德育”倡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满足学生内心需要,关注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人本德育的具体落实中,出现了很多认识上和教育上的简单化、形式化倾向,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相似文献   

7.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女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女性高等教育需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高等女子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女性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女性高等教育需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高等女子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11.
郑智航 《江汉论坛》2015,(3):133-140
鉴于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国家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转型中国不可能再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来完成法律现代化。主体性确立时期与主体性重建时期两个阶段在中国以及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合二为一。相应地,中国法律的内在逻辑也要在实现从人治的内在逻辑向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的同时,实现从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向主体性重建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权利话语、法律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所应遵循的内在逻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价值的诉求——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表现为"现代"这个历史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有着密切关联的知识形态坚持的是一条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建构路向。前者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或者说更为强化了自身理论建构的"现代"意味。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理论视角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当然,建构中的文学理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开始了现代转型 ,而非五四时期之前或之后 ,具体地说是 1 91 8年。这一转型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以现代的人学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的。从此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性文学的潮流 ,并与传统的古代文学形成明显的区别 :这不仅表现在文学观念的变化 ,也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上。五四文学的现代特质主要体现在 :以人的解放为目标 ,以人的生活、生命和心灵为本原 ,以人的个性化表达为准则。“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性文学 ,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更自觉、更充分地实现了文学的“人学”和审美的双重本质。因而 ,将五四文学确立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转型中出现了人本取向与市场取向、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学术本位与行政本位的矛盾,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和政府管理的各自定位不准确及其相互关系失调,市场化逻辑与行政化逻辑冲击了高等教育逻辑,使高等教育偏离了其自身的价值理念。因此,高等教育要在遵循自身规律基础上回归以人为本、自主办学的价值理念,重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社会的合理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教育在中国古代早已萌发.近现代以来,中国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关于主体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体性教育在中国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深入地促进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百余年中国哲学研究经历了民国时期、1949年至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以来三大阶段。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研究属于“哲学”的自觉性阶段,且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来完成。1949年至1980年代末属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阶段,它包括前后两段,前一段属于日丹诺夫模式,后一段属于列宁模式。列宁主义的开放性及政治上的改革开放环境成就了1980年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多元性。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1980年代末以前的中国哲学研究大体上属于“本型—摹仿”类型,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而对所谓一般“哲学”理念的摹仿。这种“本型—摹仿”类型的中国哲学书写和研究方式带有生搬硬套和强势构造的特征,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1990年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发生了巨变,通过对特殊性的寻求和肯定,中国哲学建立了其自身的主体性。随着“文化热”“国学热”“经学热”和“出土文献热”的持续,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其主体性建构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由特殊性进至主体性的方法论;在心性论、价值论和思维方式上作了自我肯定,建立了一套能够自洽、自立和自生的话语体系;本着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概念、命题及其经典来展开研究;经学哲学兴起,先秦哲学面...  相似文献   

17.
杨名刚 《学术论坛》2012,35(4):56-59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所特有的一个绝不可忽略的维度与主题,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崇尚和谐与爱好和平的世界显示。它内具深刻的批判性与超越性,通过对国际科技安全诉求困境的深刻把握,确认了中国政府对待科技安全诉求的和谐价值原则和政治主张,彰显了"共建和谐世界"的理论自觉;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坚持以和谐作为核心价值的理念和品格,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安全诉求所具有的伦理特质;它表现在国家科技安全活动中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世界和谐安宁的价值统一,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具有较大普适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使我国初步形成了涉及经济、政治、公益及其他类别的利益集团.他们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过程中存在着差异和问题.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利益诉求外部环境,承认利益集团的政策主体地位,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促使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转型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高等教育转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较多新的问题,只有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吕铁  李载驰 《学术月刊》2022,(10):59-69
数字技术具有双重特征,一重是可编辑性、可寻址性、可沟通性和可生成性等基本特征,另一重则是与制造业主体交互、融合过程中衍生出的通用性、演进性、不确定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数字技术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进而产生转型效应,包括数字效应、开放效应、敏捷效应和增值效应。具体到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的衍生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转型效应的发挥,进而构成转型障碍:通用性背后的转型门槛影响了数字效应;演进性和不确定性引致的转型成本弱化了增值效应;外部性催生的数据安全问题等转型限制因素则限制了开放效应与敏捷效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制造企业固有的各种问题又与转型门槛、转型成本和转型限制因素等转型障碍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转型实践难题。为此,应通过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以缩小转型门槛差距、完善数字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市场以降低转型成本、构建基于行业差异的支持政策以应对多种转型限制因素的不利影响等对策,以有效克服转型障碍,促进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