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玉能  黄健云 《江海学刊》2012,(3):201-207,239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实践本体论美学的建构,突破世界近代美学的认识论视域的局限性;这种实践转向包含着所谓语言学转向,把语言学转向具体化为话语实践的研究;这种实践转向要面向文化产业,实现精神生产的审美化;这种实践转向还要面向日常生活,实现物质生产审美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2.
实践转向对审美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因为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创造实践和艺术创造实践.实践转向将使审美教育由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审美实践教育,转向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将由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不仅关注审美教育的学校实践,同时注意家庭和社会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的实践分析还将由感美美育和立美美育的实践分析转向创美美育的实践分析,不仅培养和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审美意识,而且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美和艺术的技能、技艺、技巧,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将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自由创造性过程中培养和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实践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这是美学由上而下的一种新的转向,它将使美学研究由哲学思辨转向实证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世界.实践分析主要有:实践概念分析,实践活动分析,实践产品分析.实践概念分析可以使美学的核心范畴概念更加具体、深入、系统;实践活动分析可以使美学研究和探索进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构成、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实践产品分析可以使美学注意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产品的性质、特征、作用的分析研究.这些分析研究将使美学研究和探索更加有力地不仅成为解释世界的途径,而且更加有效地成为改造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实践转向"在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实现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就是实现哲学的"实践转向"。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开创的这种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实践批判的本性后来被我们一些研究者遗忘了,这才有了今天的"再转向"。推进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不仅是引导现实实践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必须在实践的发展中推进。对于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哲学,坚持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不坚持,谈不上发展;不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坚持。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绝不能离开现实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生长点只能存在于我们时代的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6.
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内容一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外观,在根本上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另一种是形式一质料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而形式则是作品的本体.从古希腊到19世纪,前一种模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后一种模型取代了前一种模型,西方艺术由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发生这种转换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模仿性的难题,导致现代艺术彻底抛弃了对于具体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转向对于抽象意义的直接表达.这种转向使得现代艺术变得十分晦涩和抽象,从而引起了"艺术终结论"的喧嚣.但我们认为,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乃是一种直观的抽象性而不是思辨的抽象性,仍旧保持了艺术的直观本性,而这种本质直观能力乃是一切真理之源,因此不会导致艺术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学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传光 《北方论丛》2010,(5):109-112
马克思人学以实践的方式把握人的生存,从思辨人学转向实践人学,找寻当前人的生存问题;从人的生存出发理解实践,从实践形而上学转向实践人类学,审视当前人的生存问题;以生存实践性为基点探讨人的发展问题,从抽象发展观转向自由全面的现实发展观,审视人的发展问题.可见,马克思人学直入人的核心问题,即人的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并以真实地实现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关切的品性彰显着其现代价值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觉艺术逐渐转向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形象和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以语言为中心的形态得以改变.纯听觉艺术受到视觉艺术发展的影响,开始由纯听觉艺术转向视听艺术.新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要求,在转向视听艺术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当下的新媒介的环境中,想要让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就必须重视视觉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必须适应并利用新媒介,在立足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视觉文化,寻求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消费水平的变化,长三角农民工的消费方式正在悄然转型,表现为: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并彰显出这种转型的意义,然而,这种转型只是一个开端,它孕育着发展的良好趋势,也呈现着发展的许多不足.这种矛盾性表现为:结构性转型明显,平台式提升不快;消费心理的转化快于消费基础的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偏低,食品居住支出居高.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推进农民工消费方式有序、合理、健康转型,是今天必须下功夫去做的.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现代艺术与美学发生了极其重要的转向.一方面,作为艺术精英的前卫艺术从审美走向审丑,美学正演变为丑学;另一方面,传统艺术总是力求将艺术与生活区别开来,相反,在作为日常生活的当今大众审美文化中,生活走向艺术化,艺术走向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目渐模糊并趋于消失.黑格尔和现代艺术演变及由此产生的美学理论转向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对于理解当今中国艺术,推动当下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2.
闫霞 《北方论丛》2010,(5):23-27
与南宋以来诗学只是有文本转向的倾向相比,明代诗学明确地发生了文本转向,由原来以文学观念、创作理论为核心转向以文学文本的研究、批评为主.这种转向,不仅是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更与明代较以往更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文人文学活动的实际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帝王极力黜夺文人的文化身份及禁锢其思想,而文人们在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体意识却日渐凸显,最终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并且显示出自觉的艺术精神,这些是明代诗学转向的重要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自康德以来 ,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就其发展的总趋势来说 ,都与它的哲学基础一样 ,出现了一种实践的转向。这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文艺观与传统的认识论文艺观的不同就在于 :后者以物为本 ,前者从人出发 ;后者趋向理性 ,前者回归生活 ;后者视文艺为一种知识的低级形式 ,前者视文艺为人的精神家园和行为法则 ;后者倾向对文艺做静态的研究 ,前者倾向对文艺做动态的考察。这种实践论文艺观在鲜明地反映着当前时代要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由于它把实践与认识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使之陷于主观化、个人化与非理性化的局限。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 ,批判地吸取实践论文艺观的合理因素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并从艺术对象、艺术创作和艺术功能三方面对它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综合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可以发现,风险社会理论主张全面提升人类整体的风险意识,它并不否定人类实践,但强调要重视人类实践的负面后果;它并不否定社会发展,但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并不否定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归根到底,风险社会理论就是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从这种观点出发,风险社会理论,既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也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强调把风险意识作为一种具体的反省批判意识,以此确定人类合理的自我意识及风险意识,把自我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使自己进步的过程,把风险意识转向人类如何能有效防范风险的技术手段、制度安排及机制实施等方面上来.  相似文献   

15.
汪振城 《学术论坛》2005,(2):129-133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用视觉思维活动中的意象在知觉与思维之间重建了一座桥梁,弥补了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视觉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把握和合理应用,无论对当代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当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对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问题被打上鲜明的"科技"烙印,呈现出潜在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态势和定位要求为科学技术的旨归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即要求实现人们科学技术观和人类科学技术实践活动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至少应该在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是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理性价值的生态转向、科学技术评价标准的生态转向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生态转向。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W.J.T.米歇尔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视觉文化应当“去学科化”或成为解构学科的行动,他因最早提出“图像转向”而闻名世界,认为这种转向正在人文学科及公共领域内发生,是继语言学转向后的方法论转向,并将其图像理论应用于“展示观看”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诠释学与中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汉鼎 《文史哲》2003,(1):8-12
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来理解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 :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 ;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 ;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诠释学在当代 ,已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在中国从四个领域拉开了中国化的研究序幕。  相似文献   

20.
鲁迅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古代文学,重视"历史性"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强调文学作品得以展开的具体历史境域.这种研究活动奠基于社会实践之上,从传统的认识论转向对人生的积极介入,突出文学研究的批判功能和实践功能.他完成了"知人论世"古典范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