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振 《老年世界》2013,(10):34-34
《品三国》的易中天红了,《说论语》的于丹火了,他们的走红也给中国带来一场“国学热”。有人说“国学热”不必变成一哄而起,也有人说如果不去真正地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我觉得“国学热”总比“不热”好。  相似文献   

2.
国学热,持续不断。教育部从今年3月至明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3月9日,又一家现代私塾“童学馆”在苏州开馆。日前发布的“2008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中,学术明星于丹从去年的第九十八位飙升到今年的第二十五位,收入达1103万元,这1103万元身家也使于丹居作家之首…… 去年9月,借孔子诞辰2558周年纪念,国际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在曲阜隆重举行,见证着传统文化的时代焕彩。国际汉学界所谓的“汉学”,正在世界各地传播着儒文化的火种。而如今,在孔孟之乡曲阜市和邹城市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新闻,正引发着一场场口水仗。 国学为什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国学究竟在这个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国人为什么再一次回归自己的传统?传统国学站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历史轨道上是否应该有所扬弃?国学热,究竟是表面的温度还是内里的发动?国学复兴,是集体癔想还是文化冲动? 国学在民间和媒体上热度不减,但是,我们却看到,中医多少年来遭受着边缘化的命运;一座座历史文化遗迹在无情的推土机面前轰然坍塌,而“假古迹”却粉墨登场;数字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传统的笔墨纸砚衰微之势如日薄西山;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这把尚方宝剑逼得学子们日捧英语,甚于重视专业…… 国学是否复兴?能否复兴?如何复兴?对于文化复兴的梦想,人们有期待,有寄托,也有无法抹去的无奈。  相似文献   

3.
国学热中的骚动 今天的“国学热”明显存在着一股骚动,其主要表现为讲史热、讲经热的凸起。 “讲史”本古已有之,宋元说唱艺术的流行手段,只在于说而不唱,讲述历代兴废和战争事件,皆据史传而加以敷衍,用语浅近,系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作品形成规模的重要时期。但近年来讲解国史的热潮,与古“讲史”多有翻新和相异。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障碍较多,相对于现代文学习来说,无论教和学都比较吃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容量少、讲课速度慢、课堂效率低,不能适应如今信息瞬息万变,科技迅猛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5.
杜丽波 《职业》2016,(9):123-123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言文对于中职生而言就像是个“古董”,虽然价值极高,但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中职生基础很薄弱,读起文言文来,真就像是读“天书”一样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享、共进,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具体来说,在课堂上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前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愉悦。本文以《劝学》一课为例,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方面浅谈中职生文言文课堂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6.
陈洁琼 《现代交际》2014,(3):164-164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特殊文字表达形式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存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在现实教学中,发现我们的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害怕,甚至抵触,这使我们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陷入了尴尬。因此,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文言文成绩,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但如今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探讨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把高中文言文教好,笔者在此就文言文教学的浅见陋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法学是否应当建立“容隐制度”是近年来争议颇多的话题之一,而随着“国学热”的日渐兴起,这一本就源自国学学说的古老命题因许多国学学者的参与而更加具有冲击力了。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学在大学生中热了起来。可是这场“国学热”在大学生中却呈现出散而无序、盲自跟风的状态。鉴于此,本研究选定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作为个案调研,对北京师范大学1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文以近几年来“国学热”的现状及其在大学校园造成的影响为线索,以引导国学在大学生群体中健康持续发展为目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国学热”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独特原因,以及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所面临的问题,并探寻国学在大学校园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关世界》2016,(14):44-47
近年来,围绕书法作品“美”与“丑”的问题被书法界内外人士所热议,接连出现了诸如“当代丑书选集”“当代丑书、俗书人物榜单”等网络评选现象。“丑书”之争一方面将不少当代书法家置于聚光灯下,带来多方观点的碰撞;另一方面,这种争论的形成也反映出了中国书法在当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真实状态。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速食”艺术盛行,怀揣深厚传统的中国书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 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 远,初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 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的实 践中,我们探索出“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 的四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随着社会的文化,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出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的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国学热背后的大国心态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热潮”不断吸引着超出了中国之外的世界的目光,进而演变成世界性话题,像“房地产热”、“选秀热”、“国学热”等等,在新兴的电视媒体的传播下,可谓一热接着一热,令人眼花缭乱。其实每一“热”流行的背后,都有其政治、经济等深层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金薇:国内很多人解读《论语》,并引发了持续的“论语”热和国学热,你是从哪些方面来解读《论语》的?你希望《学而时习之》能为《论语》本身或者国人带来哪些方面的启迪和新意?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出现过非常杰出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李文举 《现代交际》2023,(2):82-89+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几千年来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灿烂的文明。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不能丢弃传统文化,还要加速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双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理清“双创”的维度和限度为契机,从而更好地探索推动“双创”的实践路径。“双创”的实现必将激励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积蓄力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很多地方兴起"国学热",其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内容不尽一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推动作用,而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年来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在国民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史子集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传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文化的复兴是关键之一,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尤其是高阶段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李洁 《职业》2011,(8):129-129
文言文是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工具。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应作为学生必修的文章类型。一方面,它是古代作家的文化积淀,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他们可以通过翻译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但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更加有效和创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反思传统与现代” 近代以来以“西化”为内容的中国改革、革命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加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批判,要求进一步西方化乃至“全盘西化”。反过来,“西化”的成功却又促成了中国在文化上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