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大昌 《21世纪》2001,(3):53-55
我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进修一年。所见所闻,无法忘却。现在把其中印象较深的几件事情及感受写出,对打算留学深造的青年朋友可能会有些裨益。 夹在中国规矩和 美国习惯之间 中国美国各有各的规章制度,这是没出过国的人完全能料到能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美之间的规矩,包括一些风俗习惯,相差之大,还是让初次到美国的中国人难以应对。就说从飞机场到学校吧,我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下飞机,学校在康州的新不列颠市,两地相距数百英里,长途汽车“大灰狗”要跑五个小时。这对于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说难…  相似文献   

2.
人同此心     
郭庆晨 《社区》2002,(4):27-28
购买新车的喜悦和对丢车的担心几乎是相伴而生的。从将新的自行车推到家里的那一刻起,就提防它随时有可能丢失。在中国,这种经历、这种心态几乎每一个曾经拥有过自行车的人都有过,作为哈尔滨市的市民,我也不例外。记得70年代初期,我一位朋友的父亲,从国外带回一辆折叠式自行车。这辆车无论是颜色还是轻便程度,都备受人们的关注。住楼房的朋友小得不将这辆车随时搬上搬下,  相似文献   

3.
殿喻大叔     
正小时候,父亲有个老友,名叫侯殿喻,他常到家里来。我称他为殿喻大叔。他是父亲十几岁时在京城学徒时的"拜把子"兄弟,比父亲还大两岁,但按照那时的规矩,师兄师弟是按先来后到排座次的。所以,他要称父亲为大哥。按照那时的规矩,"拜把子"哥们儿不亚于亲兄弟,甚至有的地方比亲兄弟更胜一筹,是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就像《三国》里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的结拜兄弟。  相似文献   

4.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自古如是说。规矩之于人,是一个标准、一种习惯、一种制度。皇帝有上早朝的规矩、臣民有叩拜的规矩、和尚有打坐诵经之规矩。曾几何时.文章也便有了自己的规矩,《诗经》之比兴、辞赋之铺排、律诗之平仄,皆为规矩。  相似文献   

5.
自传     
我生于1929年,祖籍河北静海,从出身讲属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外祖是前清翰林,父亲是物理教授,前后在辅仁、北师大与河北大学任过教,并在美国得过物理学博士,我的亲戚中也颇有几位做教授的。我的家庭则是既新式又旧式的,素来家教极严,特别注重礼貌规矩,另外比较重情谊而轻财物。父亲禀性鲠直严肃,母亲则性情温柔和善,稍有学识才艺,能诗会画,并且粗通戏曲,这一切对我日后的治学为人不无一定影响。我自幼就比较喜爱读书,但今天回想  相似文献   

6.
退休以后,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像缺少点什么。许多老朋友事先都告诫我:人虽离开了岗位,可心清不能掉队。为此,我给自己立下规矩,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几个月来,凭着辆自行车东奔西跑,对京城的“米袋子”、“菜篮子”行情了解甚多。在我家向东有大钟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向西有北京最大的粮油批发市场。相比之下,吃  相似文献   

7.
一娴 《人生与伴侣》2014,(10):42-42
前不久听好几个朋友说到买房的事情,也陪朋友看过房子,这几个朋友都居住在美国,有的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有的是个人做投资。在美国买房手续很复杂:这里按下不表,只说两个基本方式,贷款和现金。 美国普通人买房普遍是通过银行贷款,这和美国人的消费方式有关、使用现金的意思,是区别于贷款,也还是通过银行转账,有第三方监管、并非像有的人想的那样,提着装满钞票的箱子去买房。用现钞买房的也有,极少。  相似文献   

8.
正刚到柏林时,我发现从住处到学校要走上二十来分钟,便琢磨着买辆自行车。朋友给我推荐了两个网站,在各个分类里,二手自行车似乎是最热门的了。发帖人总是配上自行车的照片和德英双语的信息,并告知自行车有无车灯——在柏林,晚上、雨天不打开自行车的车灯是要被罚款的。在一座老公寓空旷的天井里,我联系的卖家艾丽卡尚未出现,但一眼便发现她照片里那辆复古款的粉红色自行车。这辆车的主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她帖子里那句俏皮的"我想为我的爱车找一个爱护它的新主人",说明她对她的车有着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1.水陆两用自行车美国研制的这种自行车,前轮是一个具有足够浮力、轻便宽大的轮子,后面的轮子装有叶片或轮桨,车轮装有舵片,因而在陆地和水中都可行驶。2.方轮自行车日本生产的这种自行车,是专供儿童做体育锻炼用的。在行驶时,它颠簸不稳,越快越颠。它可以培养儿童的耐力和忍受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已经有几个人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有一个和我同龄,他也最近购买了一辆3000多元的自行车,也是每天早晨骑行20多公里,然后再回来上班。还有一个比我年轻一些的朋友,他已经很少开车了,购买了自行车后,参加了一个骑行组织,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大多数是骑行百公里以上,而且要上山。他们都告诉我说,骑车出行,的确很有意思,且说这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每天的感觉会很不错。  相似文献   

11.
刘敬辉 《21世纪》2001,(10):53-53
8月2日,中国大陆留美学生尹湛在美国普渡大学校园,因不满韩国女性吴月坤驾车不避让他骑的自行车,愤而连续杀害了吴月坤和她的姐姐吴泳光两条人命。四天后,尹湛被捕。美国检方不排除有其他犯案动机,考虑以最高死刑刑期起诉他。他的妻子,朋友和同学不信低调用功的尹湛会杀人,中国留学生适应问题引人关注。普渡大学校园阿诺德路,因允许左边的车道停车,几乎成了单向车道。据称尹湛靠右行驶自行车,受害人吴月坤驾车从芝加哥进入校园,应从尹湛的身后驶来,尹湛对警方说:“差点撞上我。”然后,尹湛生气的骑车紧跟汽车约四百公尺路程。…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自罚     
晓尤 《新少年》2012,(6):30
我小时候很调皮,时不时搞点恶作剧什么的。记得有一次,我用橡皮泥把邻居家大门的钥匙孔给堵塞了。邻居找上门来告状,尴尬万分的父母又是请锁匠来修理,又是保证今后要对我严加管教。连一向温文尔雅的父亲也面有愠色地警告我,"不准再做坏事了,否则就要打手心。"我诚惶诚恐地点头答应,逃过了这顿皮肉之苦。可是父母都很忙,每天晚饭过后,身为设计师的父亲总要在写字台前画图纸。母亲手里也总有做不完的家务活,很少有空和我谈话交流。我规矩了几天后,又开始不安分了。这一次,我在几个大孩子的唆使下,偷拔楼下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就在拔第六辆自行车的气门芯时,一位小伙子正好  相似文献   

13.
刘波 《社区》2007,(10)
在美国居住、学习、工作的7年中,我认识了很多美国朋友,接触过很多的美国人和事。面对美国的许多文化、习俗,我有过怀疑,有过被吸引和颂扬,也有过相互碰撞和抵触,但有3位美国朋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让我多年来思索不已。  相似文献   

14.
《社区》2002,(4)
你丢过车吗?或者,你的家庭、亲戚、朋友、熟人丢过自行车吗? 面对这个问题,假如所有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显而易见,自行车的被盗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痼疾。 自行车虽小,却是大多数城市里绝大多数人眼下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偷盗自行车成风,人人身受其害;可是,若到了人人身受其害而人人习以为常的地步,我们丢失的就不仅仅是自行车了。 所以,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关注自行车。我们若能成功地守住它们,也就守住了我们社会肌体的清洁,守住了对我们的社会肌体清洁的信心——而后者的缺失,所造成的危害将远甚于自行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5.
正酒局,又称酒场。狭义为饮酒的场所,广义为饮酒的礼仪和方式方法。饭有饭局,酒有酒局。综观世界各地,酒局的差异各有不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酒场上都有哪些规矩呢?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相似文献   

16.
正初到北京的朋友,很多人爬过巍峨绵亘的万里长城,品尝了久负盛名的北京小吃,参观了几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个物件儿——自行车。虽然自行车不是由中国人发明,让很多政治家、历史学者少了些弘扬中国文化的素材而有些沮丧,但它却曾在中国发扬光大。上世纪90年代,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行驶在北京各个主要道路上,成千上万辆的自行车"洪流"让多少外国人瞠目结舌,拥有一辆"永久"牌"二八"自行车是多少"60后"年轻时的梦想。而  相似文献   

17.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花大篇幅论述“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提出“五个必须”的重点要求. 什么是“政治规矩”?规矩是刚性和软性的合集,既包括党章、党纪、国法这样的硬性约束,也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软性的未成文的内容.习近平此次重申“规矩”,有何深意? “讲规矩”是搞好团结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8.
《北方人》2006,(12)
书法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就在于他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古人的书论中就有“穷变化于笔端,泯规矩于方圆”之说。所谓“穷变化于笔端”,就不是一般的要有些变化,而是要变化到极至,千变万化,龙飞凤舞。所谓“泯规矩于方圆”就是要打破规矩,从规矩中走出来。  相似文献   

19.
规矩与处罚     
李开复 《可乐》2010,(8):30-30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管教和规矩。我的“规矩”定律有四要点:定好规矩之前,首先把道理讲清楚;规矩之内,有绝对自由;违规后,将受到惩罚;规矩越少越好。  相似文献   

20.
西方有句谚语:朋友是我们选择的家人.美国一项新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朋友之间虽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在基因上确实有一定相似性. 这项研究日前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参与研究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詹姆斯·福勒说:“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平均而言,我们与我们的朋友具有遗传上的相似性.与陌生人相比,我们选择做朋友的人通常与我们有着更多相似的DNA(脱氧核糖核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