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小说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史略》在学术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经典范本.然而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在文献史料研究、写作体例、对小说价值的界定和解释上还存在缺陷及局限.正补其遗误,从而对《中国小说史略》做更深入的、学术性的、实事求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史略》“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学术经典,其价值不容怀疑,然而,由于受当时文献条件限制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白璧微瑕,在所难免。如该书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栽小说”,其中就存在所述文献不准、所举文献有误、论说不甚严谨或偶有失误等缺憾,应该引起中国小说史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鲁迅研究领域不乏公众感兴趣而长期未曾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主要因本领域只关注宏大叙事的思维习惯所致,有些论者却归因于“神化”鲁迅的政治需要而为贤者讳的护短。《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案和鲁迅与顾颉刚的交恶就属此类,世纪之交由顾颉刚著作出版再度提起并引起关注。实际上就事件发生、发展到事实上结束的过程看,“抄袭”案在其发生之时就已结案:顾颉刚和陈西滢尽管私下、公开都断定鲁迅抄袭,但他们自始至终只有“剽窃”“蓝本”之类含糊说词,拿不出充分必要的证据。如此,当时的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小说研究领域自然会有公论。“抄袭案”之所以发生,表面是私人事件,实则是“女师大风潮”中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的两派斗争。将其看作个人恩怨,从顾颉刚和陈西滢一面的确如此,顾颉刚之“告陈通伯”鲁迅“剿袭盐谷温”,目的不是维护学术道德、严肃学术规范,而是帮朋友攻击论敌;陈西滢对鲁迅的人身攻击,是为暗护凌叔华。从鲁迅一面则更多体现公心:鲁迅是从私人事件观察社会人心黑暗,将论敌射来的暗箭用作反击利器,帮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打赢一场硬仗,同时洗刷冤枉、维护了个人名誉。鲁迅的反击,其动机、目的和效果都非仅限于私人恩怨,而是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小说史写作的理论设计--兼论《中国小说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小说史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其成熟的标志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问世。自此中国小说史的发展进入多元化 ,但绝大部分著作仍沿袭鲁著的理论框架并未有大的改变。综合考察中国小说史的发展轨迹 ,在充分承认鲁著的历史成就的同时 ,客观分析其存在的缺陷不足 ,对于中国小说史进行新的理论设计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6.
夏志清作为西方学者在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流变和传承时,其预设的文史观、价值尺度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作品的具体评价无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就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夏志清作为西方学者在探讨中国现代小说的流变和传承时,其预设的文史观、价值尺度以及对中国现代小说作品的具体评价无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就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献资料是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基础支撑。从文献资料的来源来讲,梳理现存历代官方藏书、民间藏书、考古发掘、域外汉籍等途径的文献资料对于重新认识和梳理古代小说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促织》的创作,除受到广为人知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吕毖《明小史》中两则记载的影响外,与刊刻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也颇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在其任塾师的淄川显宦华家得观《帝京景物略》,对该书记事状物的文学手法十分称赏,并选编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将《促织》与《帝京景物略》中涉及蟋蟀的内容加以对照则发现,二者在捕捉地点、捕捉者、捕捉及畜养的工具与方法、蟋蟀品种、斗虫之法等诸多方面的记述有相合之处,而且有些原话也被照抄。毫无疑问,小说《促织》是参考《帝京景物略》的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的3部专著都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现代文学史论著,表现了中华文学大一统的气概,但3部专著都撇开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症结。作为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专著奠定了新的、更完备、更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史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绝不能闭口不谈夏氏《小说史》。只有将夏著纳入自己的版图,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才真正称得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王元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848-849
探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经验,并指出这一系列创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余新忠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卫生史与环境史不仅在研究旨趣上相当一致,而且在研究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交集,卫生史关注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同样也是环境史的研究课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卫生史可以囊括在环境史之中,而是说就环境史研究来说,从卫生史的角度切入来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这除了内容和旨趣上接近等缘由外,还因为从卫生史的视角出发,对促进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并更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学术颇有助益,而且从卫生史的角度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而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梅雪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史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史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相似文献
14.
张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74-80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因为编撰性质不同而不应将两者完全等同一致。关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更可得见当时新旧史学转换的种种特征在历史撰述中的具体表现。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通常被认为是开始使用了章节体,其实仍以使用纪事本末体为主,编纂形式新意无多,而其划分历史阶段的分期观念,以及受此影响而在历史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学术意义则不可忽视。清末出现的多种中国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成为近代新式中国史撰述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史实,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历的四次反封建的伟大浪潮。第一次是由辛亥至护国;第二次是由"五四"至新中国成立;第三次是由新中国成立至结束"文革"动乱;第四次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实践和发展必将彻底清除近百年来始终障碍中国人民前进的封建主义及其残余影响,完成宏伟的社会主义事业。 相似文献
16.
崔际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唐人小说文本中承载大量诗歌的现象,可称为小说对诗歌的接受。唐人小说接受诗歌主要有三种方式:小说作者或人物创作诗歌、引用其他人的诗歌进入小说、描写同一对象的小说与诗歌相互搭配。这三种方式的特征及作用相异,但它们共同印证了唐人小说与诗歌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小说(也包括诗歌)的创作、流传以及不同文体的融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秋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3-112
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史,不论在记载人物、事件还是典章制度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并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史结构。其形成和延续的原因有三: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著、最重要的现象;政府管理史学;以史为政价值观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18.
向恺然的<留东外史>是近代中国留日小说中的翘楚.然而,学界对<留东外史>很有限的研究也仅局限于小说的道德诉求及黑幕揭露方面,并且,向氏的其他几部留日小说如<留东新史>、<留东外史补>及<留东艳史>等一直处于无人知晓或问津的状态.作为近代留日小说的代表,向氏留东系列描述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留日热潮,反映了异质文化带给国人的巨大冲击,对留学生、流亡客、政府官员等各式在日华人的描绘刻画更是鲜活生动至极,其视野之广阔,笔力之雄健,揭露之犀利,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翠溶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4-21
著名的历史学者伍斯特、伊懋可与多佛斯都为环境史下过各自的定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史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环境史可以从以下十个主题开展研究:人口与环境,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水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工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疾病与环境,性别、族群与环境,利用资源的态度与决策,人类聚落与建筑环境,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之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百年间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8-24
20世纪以来百年间的史学理论研究,有成就、有经验,也有缺陷、有教训,西方史学理论的输入,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中国史学家的眼界,但存在理解不深、生搬硬套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给中国史学与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但一度出现"左"的偏向和公式化的问题。改革开放至今20多年的史学理论研究,思想活跃,但仍然存在深度不够、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的遗憾。对这总的史学理论发展历程予以回顾、反思,从而提出今后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