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孙凯 《国际论坛》2013,(5):55-60,81
随着北极地区的"态势变迁"以及对北极问题认识的变化,奥巴马政府的北极政策较之以往存有"连续性"的同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美国2013年5月颁布的《北极地区国家战略》集中体现了奥巴马政府的北极战略理念和思路。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与能力建设、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以及通过国际合作重振美国在北极地区的领导地位成为美国北极战略的优先事项。在北极地区变化加速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未来的北极政策将为美国在2015年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进行准备,北极问题在奥巴马政府议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美国再次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为其在北极理事会中引入"美国议程"以及塑造美国在北极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机遇。美国能否成功主导北极议程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挑战:美国在北极事务中能力建设不足、决策体制分散,国内多种力量对优先议程设置存在竞争,其他国家对美国设置议程的认同程度不一等。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优势是北极国家主导北极治理的权力基础,北极理事会为北极国家集体垄断极地科学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北极八国控制的北极理事会必然向从"行政型垄断"向"知识型垄断"发展。北极理事会通过的《加强北极国际科学合作协议》不仅增强了北极国家内部的科技合作与信息垄断程度,还进一步抬升了非北极国家获取北极科学信息的门槛,这种针对域外国家的制度性歧视,造成北极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在北极科学信息领域形成非对称博弈态势。北极知识储备不足是导致中国难以高效参与北极事务的核心原因。本文分析了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博弈的科学因素,认为维护"科学考察权"是中国可持续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保障。北极治理的智缘结构变动,终将决定中国北极战略规划的整体走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在北极地区引发了诸多问题。在该地区安全尚无有效治理机制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在北极地区不断挑衅扩张,在此压力下,俄罗斯于2020年更新了其北极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导纲领。俄罗斯的北极新战略更加重视“安全”问题:设置专门篇章予以规定,在军事安全上表现出对抗性;近年来在北极地区不断加强防御措施、提升作战能力、完善综合控制体系、更新建造基础设施。对此,北约及相关北极国家也作出了强烈反应,相关国家不仅也更新其北极战略文件,而且在军事行动上呈现联合态势。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对于北极涉俄罗斯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与俄罗斯及相关北极国家间的合作、捍卫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首的规则体系、利用气候变化等契机促进区域内外的合作的方式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极国家的芬兰,在北极地区拥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安全和科研等利益。2017年5月芬兰再次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并发布了在任期间的优先议程。为维护和拓展芬兰的北极利益并实现有效的北极治理,芬兰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都非常重视,明确芬兰北极治理的优先领域和基本原则,并强化其北极国家身份。在北极治理新态势的背景下维护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协调众多行为体的利益促进北极地区的合作,推动北极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建构和完善建立基于规则和善治基础上的北极治理体系,是芬兰北极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北极安全事关北极自身、北极地区和国际社会乃至全球的安全。推动北极安全治理机制的优化,迫切需要相关的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承担起各自务实的责任,以维护北极的长期安全。基于嵌入理论的责任嵌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该积极将自身责任嵌入北极安全治理议程中,立足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北极安全嵌入状态,逐步实现责任的认知性嵌入、议题性嵌入与制度性嵌入,科学选择中国参与北极安全治理的观念路径、行动路径和未来路径。合理界定中国的北极安全与发展权益,有效承担和履行中国维护北极安全的国家责任,与其他国家携手营造一个真正稳定与开放的北极安全局面。  相似文献   

7.
王晨光  孙凯 《国际论坛》2015,(1):30-36,80
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变化吸引了众多域外国家的关注,而北极理事会的"扩容"则为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提供了契机。域外国家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包括明晰本国北极利益、增强北极科学研究、加强与北极国家外交合作、拓宽北极参与渠道以及关注中国北极动态等。当前,参与北极事务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已开始在北极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在关注其他域外国家北极动向的同时应从中汲取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参与战略,深化参与进程,为实现北极地区的善治和谋取全人类的利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北极理事会的改革与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北极理事会的努克会议是北极治理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了有约束力的《北极搜救协定》,并且对如何北极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北极理事会的发展变迁与改革,是在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北极地区在北极国家国内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与压力下实现的。未来北极理事会将朝向"硬法"性、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发展,但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观察员以应对全球问题对北极地区的挑战是北极理事会改革应有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程保志 《国际论坛》2013,(3):43-49,80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北极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北极治理中最重要的区域性机制安排,北极理事会的形成、发展及演进必须予以密切跟踪研究。2009年以来,北极理事会的机制化、法律化不断加速,正逐渐从一个政策塑造型的政府间高级论坛日益转变为政治决策型的组织机构,其治理功能也不断从环境及发展领域向能源及航运等"软安全"领域"外溢"。作为北极域外国家,中国应在北极理事会处于"建章立制"阶段积极参与其中,尽早解决常任观察员资格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疆域。美国在北极地区的核心战略历经三届政府,正面临深刻调整,拜登政府对北极秩序的影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在北极战略中强调商业和军事竞争,分散了国际社会对北极核心问题的注意力,北极议题存在着陷入集体行动困境的风险。美国通过“中国北极威胁论”、北极版本的“门罗主义”等强化了北极八国的“冷战思维”和自身的外交叙事,影响了中国和其他北极国家的合作和政治互信,削弱中国在北极事务的话语权。对此,我国需积极塑造参与北极事务中的正面形象,重视非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并展开公共外交,在避免陷入北极国家地缘争端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治理,共建北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印度虽然偏居南亚次大陆,远离北极,但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谋求大国地位等因素的考量,该国近年来正积极谋求参与北极事务。本文首先从应对气候变化与战略需求两个层面概述了印度北望的原因,指出北极变化对该国四个方面利益的重要影响,进而介绍了印度为介入北极事务采取的政策实践及其呈现出的一系列特点,最后在前两部分的分析基础之上,对中印就北极事务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北极国家尤其是北冰洋沿岸国家对于北极考察都有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立法加以保障。立法主旨主要是通过规范和推动北极考察达到提升对北极利用水平的目的。各国一般都设立了统筹各政府部门与北极考察有关工作的主管机构。管理制度的核心主要是对于考察活动的许可制度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在制定极地考察法规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汲取这些制度中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对于其中对外国考察活动的规制应当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学界对于北极法律秩序的未来走向主要有"南极模式"、"斯瓦尔巴群岛模式"、"北极特定模式"、"发展海洋法公约模式"等不同观点,并由此对中国北极权益范围和相应策略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从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对于中国北极权益不宜做过分的解读,主要应当定位于科学考察的权利和北极事务的基本参与权,其中气候变化治理是最佳的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兼具世界霸主和北极大国两种身份,近年来北极地区军事存在增多、经济活动频繁,美国认为其双重身份受到了俄罗斯和中国的挑战。基于在北极事务上"落后"的认识,特朗普政府的政治精英们采取越来越多的措施以重塑其"领导者"角色。军事上,美国大力增加北极地区军事部署,恐会将北极推向"再军事化";经济上,特朗普十分重视能源开发,北极或可迎来"能源开发时代";外交上,在巩固与北欧盟友关系的同时主动修护美俄北极关系,试图提升影响能力和控制力。虽然采取了一系列强势措施,但美国国内北极决策部门尚未整合,注定其政策缺乏协调性及长远规划,美国北极利益维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5.
由欧盟委员制定的《欧盟与北极地区》全面反映了欧盟北极政策。通过对该政策的解读,可以发现欧盟北极政策的核心在于环保和资源,欧盟非常看重自身在北极的"特殊存在"。欧盟北极政策将推动北极法律秩序进一步的稳定化,包括确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础地位,在环保等领域专门多边协议的形成,在油气、防灾、高纬度渔业等方面推出新的条约。但是欧盟北极政策也体现出各利益集团在北极法律事务中的相关矛盾将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海上战略通道的构建,国际社会围绕北极展开激烈的争夺。2009年俄罗斯公布了其首部关于开发俄属北极地区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所展示的不仅是北极开发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俄罗斯对这一地区特殊的利益关注以及在北极争夺中抢占先机的志向。但是,资金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影响俄罗斯北极战略实施的制约因素。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北极的开发将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后劲,从而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后,挪威政府先后于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发布了三份北极战略文件,主要涉及气候变化、能源开发和同俄罗斯的关系,其主旨是保持挪威在北极的强势存在,增加能源开发、渔业等活动,推进北极相关的知识建设,维持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北极议题成为国际话语权的角斗场,建立对己有利的北极战略和制度成为权力的重要来源。北极事关欧盟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环境友好型"北极战略不仅较易实现,而且政治敏感度较低,是欧盟介入北极事务的最佳切入点。本文分析欧盟"环境友好型"北极战略的时代背景、具体解读这一战略涵义并论述其推广路径,梳理欧盟的北极开发与环保议题之间的联系,认为欧盟依靠环境议题设置来获得北极话语权的做法,对其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极村"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生命原点,以其为中心的叙事与方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也使迟子建在"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代文坛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奠定了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正是迟子建坚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给全球化时代焦躁疲惫的心灵创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北极村.执着甚至执拗地坚守.她把许许多多文学的根系深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厚土,使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一时一地之人,也使她创造的文学走出一个民族,走入"人类"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对各沿海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部影响21世纪世界格局的“海洋宪章”除了在第234条明确了相关冰封区域的条款规定适用于北极以外,其他各项条款规定虽表面上没有直接对北极地区进行法律规制,但该公约的适用不仅影响着北极,也决定着北极地区秩序的建立与和平的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