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2.
张倩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72-81
国际话语权是一国说服、影响他国言行的能力,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国际话语权之争大多是法律层面的,而国际法是国际法律话语,是赢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关于人类发展进程的理念,是全人类在这个进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包含了休戚与共、荣辱相生的含义,是全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表达。其五个价值与国际法是契合的,国际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法的目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引领,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方向,以中国国际法实践为基础,以提升国家实力为手段,以国际法话语为具体内容,以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传播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其重要保障。而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有所失序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尤其是美国纠集其盟友试图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围堵的态势,对我们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少新的挑战,如意识形态斗争局势愈发严峻、斗争领域逐渐扩散、斗争方式更加复杂。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从增强制度自信,坚定灵活地应对来自部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竞争;把握意识形态斗争原则,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凝聚政—学—媒多方力量,合力应对来自西方全政府—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竞争;创新对外话语传播内容与方式,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入手,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22-30
国际话语权是当今国际社会激烈争夺的重要领域之一。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全球化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备合历史之法、时代之情、现实之需和未来之理的发展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超越了近代、超越西方"强国必霸"的传统思维,激励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回归"。针对严峻的国际挑战,通过设置国际热点议题,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注入"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构建融通国际"共同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重塑中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资本空间扩张、全球化实践主体力量转换、全球秩序深刻演变、全球规则体系效能衰退推动了全球信任赤字的扩大,信任赤字呈现理性选择信任积累不足、情感选择信任持续弱化、道德选择信任发展曲折等特点,全球信任赤字治理迫在眉睫。然而,西方零和思维、全球意识淡薄、信任机制羸弱、舆论环境恶化等为信任赤字治理带来了挑战。面对挑战,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张通过积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入拓展信任建设新内涵、推进多边机制的效能与民主化、塑造可信的国家形象等来推进全球信任赤字治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中国倡导、服务全人类的海洋治理构想,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基于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生态和海洋安全而形成的“五位一体”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设计与实践构建过程中,海洋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延续性、实践性、人民性与系统性等内在特质。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从观念转向实体的动态过程,需要从话语引领、法治支撑、外交推动和安全维护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话语力量,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法治建设,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外交实践,优化海洋命运共同体安全环境,从而有力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 相似文献
8.
9.
王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44-47
2022年初产生的俄乌冲突导致原本就存在于北极的地缘安全风险继续上升,极地话题再次升温。北极地区存在诸多战略优势,因此国家间在北极地区的竞争越发激烈。国际制度能够协调不同国家间的利益关切,从而规范国家的政治行为,减少争议,这对北极地区的开发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不同的利益关切出现诸多国际制度,进而产生国际制度竞争的现状,也会出现现有国际制度滥用的趋势,因此北极治理对规范化且行之有效的制度的需求越发急迫。随着中国参与北极地区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可以为北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为其治理机制的优化发展提供积极方案策。 相似文献
10.
在"后巴黎时代"开启的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各国(集团)围绕《巴黎协定》中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等核心目标展开的激烈博弈将引发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重新分配。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中国需要根据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内涵,认识和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制度性、科学性和道义性三个维度构建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实现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气候机制和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中国构建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以中国特色语言所表述的话语体系塑造相应的领导创设国际气候谈判议题、国际气候机制及其主要原则的能力,增强提供科学数据支撑的能力,以及向他国示范和援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外层空间外交战略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层空间领域的对外战略是一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外层空间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应包括满足国防需要,并为国内建设服务,保持在世界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创造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国际环境;中国外层空间对外策略包括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立场、建立国际合作战略框架、全方位构建国内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话语分析的文化转向: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的动因、目标和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施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1):131-140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话语分析中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及其学术和文化后果,分析建立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研究新范式的内在原因和动机,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我们有确切的外部原因、真实的内部必要和条件去构建适用于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徐峰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5-50
通过回顾《海牙规则》《汉堡规则》及《鹿特丹规则》等立法以及航运实践可知,海上强行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出现,一方面是海上运输法吸收了民法理念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国际货运公约的制定已放弃了全面统一的旗帜,将一些任意性的规定交由双方自行决定,从而实现了有限度的统一。基于此,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号召下,我国的海事立法需立足于求同存异的战略考量,遵循意思自治之原则,从而为区域性海上货物运输法立法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4.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随着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拓展,中国女性管理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并具有一定隐蔽性。女性管理者的话语权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应将两性平等意识及策略吸收和纳入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政策方针中,建立和传播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摒弃社会文化中守旧过时的性别刻板印象和定位评判,消除两性对立的思维模式,鼓励和支持男性的理解参与和两性间的通力合作,最终达到全社会共同建构一个鼓励多元化表达、包容理解且尊重差异的和谐共赢的话语机制。同时更需要女性自身的配合和努力,建构和分享属于女性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代网络话语风靡,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冲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势在必行.其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中的话语表达能力;二是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设置的自觉性;三是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力;四是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上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凸显,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复杂变化在欧洲、中东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我们于2017年4月赴法国、波兰、以色列进行调研,与法国战略与预测总署共同举办了中法经济研讨会,与法、波、以三国政府部门和智库进行了11场座谈交流.从调研情况看,这些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变局的主要做法是:加快经济社会改革重塑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制高点,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研究和总结这些国家的经验,我们应坚持把供给侧改革作为应对全球经济变局的根本途径,更加注重凝聚社会共识推进改革,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合作,并加快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开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5):16-23
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话语形式背后 ,有某种核心权力在起作用。本文概括了历史上曾经起主导作用的三种权力 (自然神、英雄、资本 )和即将起主导作用的一种权力 (知识 ) ,并论述了这些权力对生活方式和话语形式的影响。本文同时指出了作者的权力观同西方学者权力观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刘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33-38
"软实力"一词源于西方政治学,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其同全球化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使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于上世纪90年代引入软实力理论,其间经历了直接移植、间接嫁接和隐性影响三个阶段,但总归在实质上三阶段都属于被动的继受,未能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更新。这导致了中国当前的软实力理论存在逻辑起点模糊、理论着力点偏离、与价值目标相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从提升对软实力规律的自觉认知、增强对软实力研究的自信建设、实现软实力发展的自强道路三个方面,重构中国软实力理论,是摆脱软实力理论的西方话语权,完善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型大国关系、共同发展与中国外交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大国关系"成为探讨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理念的切入点。审视"新型大国关系"论述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发展进程,即历史地剖析"新型"、"大国"和"关系"的含义,那么中国外交新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考虑是"共同发展"。在"新型"意义上,主要是降低不同国家制度对国家间关系建构的负面作用;在"大国"含义上,中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大国",而是一个通过融入开放性世界经济,从而不断取得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关系"层面上,中国持续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国际社会是利益共同体。因此,"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要以推进"共同发展"这一外交新理念为方向和指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