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判断句是书面正式语体的一种语法形式,具有书面语体功能的判断句包括定义句形式的"NP1是XP的NP2"和表态度观点的"是……的"两大类。定义句形式的"NP1是XP的NP2",由于XP表达的是事物性质属性,NP2表达的是全量性质的范畴义,因而该形式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表态度观点的"是……的"则是将一般叙述句的谓语命题化,由此去掉了具体事件性,也实现了泛时空特征。两种判断句都具有正式的语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言格式和欧化格式都是书面语格式,但其来源不同,有显著差异,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它们在现代汉语几种书面正式语体中的出现频率却基本保持一致性,高于在非正式语体中的出现频率;文言格式出现频率高的语体,欧化格式的出现频率也高,反之亦然。这反映出书面语体一方面与口语语体存在着“正式—非正式”的差异与对立,另一方面其内部也具有“保守-开放”的差异性特征,可见,冯胜利提出的“典雅—俗白”并不是书面正式语体内部唯一的差异标准。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宏观尺度上考察语体变异的产生与演化,从复合协同理论视角考察语体变异可以发现,语体是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的、自组织的复杂性系统,语体子系统的不平衡性与竞争是语体变异的重要驱动力,语体在协同与自组织过程中生成新的语体结构,从而促使语体变异的产生。主导性文本在语体变异的产生和演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支配着其他子语体及其正在形成的语体属性,而或然性让语体变异的产生和演化方向具有了概率性。  相似文献   

4.
英语演说辞作为"为讲而写"的语篇,兼有书面体和口语体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语体特色。文章从近代西方英语演讲辞的语体特征出发,在对语体成分的计量分析基础上评析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演讲竞赛获得第一名的演说辞,为鉴赏演说辞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对演说语篇语体的认识,提高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语言长期适应不同交际语境的产物;在追求语言使用效率的当今社会,“语体理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语体理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从三个方面对语体理论进行了思考和梳理,特别是在语体文本的形成、语体现象的多角度认识、语体的界定等方面提出了较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 ,各类语体在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系列 ,形成语体规范。但在语用实践中 ,由于语境因素的影响 ,也存在着不同的语体要素、语体手段间的“交流”和“借用” ,形成了语体的交叉渗透。语体的交叉渗透现象 ,与人们的语言效率意识、语言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语体的交叉渗透 ,能产生特定的修辞效应和美感效应 ,创造出丰富的言语表达的新形式 ,具有明确的语用价值。本文主要从语言表现价值、语言美学价值、语言创新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语体交叉渗透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关N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从构成上看,“有关NP”结构要受到构成成分“有关”“NP”在句法、语义、韵律等方面的限制.作为一个整体“有关NP”在更大的句法结构里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以及介词宾语等句法成分.它在语篇中具有表达简洁、回避不利后果及委婉修辞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人们对语体学的关注度大为提高,出现了多学科的共攻局面,对原理论体系中的诸多理论原则、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实际上,语体学在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回答,即使是已回答的问题,也需要重新审视,尤其是对学科本体具有决定意义问题。如语体的定义、属性、功能、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了学科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动态复杂适应性系统,其语法的范式复杂性、处理复杂性、表义复杂性等多种复杂性会形成互动关系。在汉语的现代化进程中,汉语语法的范式复杂性在整体上有所提升。汉语调用了更多的逻辑结构标记等明示性的逻辑关联手段以增强汉语的精密性。但语言也是一种由人驱动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复杂性间的交互在各种语体中是有差异的。汉语逻辑结构标记的数量和分布在不同语体中呈现系统性差异,而语体的功能意图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介词“从”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同表处所或时间意义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从+NP”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是一个结构整体,不存在“从”的隐现问题。但是,这种结构运用于语句,就有个隐现的问题了。和“从”同义的介例还有“自”“由”“打”等,这里只讨论“从+NP”“的“从”的隐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晚明“无善无恶”说之于是时学术范型的影响问题,以王龙溪、李贽、黄道周等的思想为中心进行阐释。研究认为,李贽通过“童心说”传承王龙溪的“无善无恶”思想,试图寻找具有本体意味的天理良知;黄道周等掀起回归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提出儒学重建在于由理学、心学向经学的过渡与转型,将经学的过渡与理学打通,贯通其中的“无善无恶”说成为晚明学术新范型——理学向经学转向的先导动因。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曹植《白马篇》是作者“自况”,但实际上它的原型却当是少年英雄曹丕。曹丕有《白马篇》那样非凡的箭术和武艺,他的英雄事迹还传扬四方。当然,曹丕与曹植不和,二人因争夺继承权而水火不容,但这是后来的事,兄弟二人早年关系亲密,《白马篇》成于早年。  相似文献   

13.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4.
“NP1像……一样”句式,是比喻句的常用格式,根据其成句的结构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NP1像NP2一样(VPIAP)、NP1(VP)像NP2一样(AP)、NP1像VP\AP一样(VP\AP),前两类是典型的比喻句,而第三类情况复杂。根据比喻辞格成活必备三元素的特征,对NP1像VP\AP一样(VP\AP)的本体、喻体进行探寻并在此基础上,从表层形式、中层语义、深层理论三个角度考察了该句式比喻辞格的规约性,为判定比喻辞格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CCL语料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古汉语表量构式“A空+N”和“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研究发现,“A空+N”构式多表“确量”,① “N+A空”构式多表“约量”;② “A空+N”构式仅作谓语、定语、补语,而“N+A空”构式可充当主、谓、宾、定、状、补,且前者多作谓语,后者首作宾语,次作定语;所遵循表量准则差异导致表量语义差异,而表量语义差异催生了不同构式和句法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文章梳理出"X侠"构式的典型构式义和非典型构式义。其形成和演化机制与"侠"字字形体势的演变、"侠"的语素化以及基于语用的类推有关。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较少充当主语和定语。"X侠"构式的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X侠"构式具有主观性评价功能,最近发展出了讽刺、批判等语用色彩。此外,"X侠"构式的认知机制是变项"X"与"侠"分别构成的概念空间整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单向型概念整合和双向型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   

17.
借助语料考查分析了跨层结构“据V”的来源形式、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及“据V”的性质和功能。跨层结构“据V”的初始结构为“据+NP+V”,在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话语交际“适量准则”的推动下省略NP变为“据+Ø+V”结构,“据”和V在省略和外部句法环境的双重推力下功能悬空,其后语用需求和语用推理导致构式“据V”产生并表传信功能。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构式内的“据”和V弱化和改变其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与构式整体相和谐。同时,词汇也反过来压制构式,迫使构式“据V”具备动词的性质和一部分V的句法功能。“据V”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性,具备传信功能、话题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但受同类差异和竞争的影响,构式“据V”的内部成员使用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分析王维以“诗中有画”形成诗与画的相互交流模式问题。研究认为,王维山水诗有继承南朝与前盛唐传统的一面,更多的是诗与画交流后的创新;王维山水诗中“二维空间叠合”,借助了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形式;除了山水画的平远外,深远也见于诗中,以及暗示空间的“外”,形成了简洁精约的模式;诗与画中动静、颜色与拟人化的表现,带有颇具个性的模式化的特征,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20.
麦克卢汉依据受众参与程度和信息清晰程度来区分媒介的“冷”“热”属性。“冷媒介”一般被认为是受众参与度较高和信息清晰度较低的媒介。依据这两个标准判断,大数据技术亦是一种“冷媒介”。文章以“冷、热”媒介理论为依据,从两个角度剖析大数据技术的“冷媒介”属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数据分析在意思表达上的“去精求全”和受众在数据库形成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其本质在于大数据技术对人类感知能力的数据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