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于连和拉斯蒂涅的家庭出身、性格特点、奋斗手段、奋斗历程指出:两人都是聪明而有才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的野心家.但他们又有着不同之处:人生道路不同,精神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被告席为透视点,通过对莫尔索和卡塔琳娜这两个不同国度的青年的生活道路、命运归宿和反叛精神的探索,揭示西方下层社会的青年与其所置身的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从而引发读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和对20世纪西方青年精神面貌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新旧思想交替,社会秩序混乱,传统与现代相互较量,社会问题亦层出不穷,自杀现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青年学生是当时社会的希望,被视为社会活力的象征,天然地承担了拯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自杀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激烈的自杀方式、悲愤的遗书如同表演一样将青年个人自杀事件带入公共领域,是青年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建构;而作为观众的社会各界通过媒体报道、追悼会纪念、公共讨论更是对青年有着不同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4.
拉丁人丑化阿莱克修斯一世,主要是因为野心家波希蒙德的宣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使得十字军首领与拜占廷皇帝直接接触,双方不可避免出现误解和偏见;阿莱克修斯与十字军的目标和利益不同,阿莱克修斯阻碍了十字军首领的利益追求,引起不满;野心家波希蒙德利用十字军首领对阿莱克修斯的不满和误解,利用拜占廷与西方的宗教分歧,大肆进行反阿莱克修斯宣传、反拜占廷宣传,结果阿莱克修斯形象被丑化.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不同,但都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需要进行社会革命,只是革命的条件不相同,马尔库塞认为革命主体主要为青年知识分子,而哈贝马斯认为革命主体为大中学生。因此,他们提出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处方也不一样。马尔库塞诉诸于爱欲解放来医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哈贝马斯则通过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来救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但归根到底,他们的批判理论是一种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进行的抽象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林彪这个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扯起孔老二的“克己复礼”的破旗,妄图复辟资本主义,就必然要投靠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进行卖国活动。狠批“克己复礼”,彻底清算林彪投降卖国的罪行,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高老头》中的幻想主题,主要是它的场景主题、人物主题和行动主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幻想主题:呈献在拉斯蒂涅面前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展示给读者的法国社会的腐败与贵族的没落处境。拉斯蒂涅成为了幻想主题的一员,他选择了同流合污的道路;而读者接受了《高老头》中呈现的事情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早期研究中,青年恩格斯而非青年马克思,扮演了思想启发者的角色。正如早期新闻作品所展示的,青年马克思更加关注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窘境,而青年恩格斯更早地注意到挣扎在“工业化”中的产业工人。不仅如此,青年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揭示出资本逻辑的起点是私有制,这一发现对青年马克思同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后期的《资本论》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尤其是强化了青年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回应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分析路径。此外,青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侧重“社会观察”和“经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当时侧重以抽象论证针砭时弊的青年马克思带来新视角,从而使二人共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炼出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的危机日益加深,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尽管青年人和他们的主要爱好受到沉重打击,资本主义社会对青年一代的需求和渴望,仍然持冷漠的态度。这就在青年中  相似文献   

10.
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女野心家、阴谋家、荡妇的形象 ,重新解读 ,发现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主动进攻社会的英雄。她在进攻社会时的手段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她是清醒的社会批判者和行动家 ;她有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最终她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一个社会急遽变动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的时期。尤其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政治和经济的拨乱反正给文化的自由与繁荣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个时期,一大批迥异于此前作品人物的青年形象开始出现在作家的笔下,他们以自己的悲欢歌哭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大转折时代的青年的成长轨迹与心理症候。以路遥的《人生》为起点,作家们通过这些青年形象对当时城乡之间的矛盾倾注了热切的关注,同时,也通过青年人物对城乡不同的人生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于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态度,相应地,也折射出乡村在城市现代文明挤压下日渐溃败的时代主潮。  相似文献   

12.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了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极力歪曲国内外一派大好形势,用最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社会封建主义”、“社会法西斯主义”,诬蔑、攻击我们欣欣向荣、日益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什么“国富民穷”,叫嚷什么要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的“真正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思想史上,本雅明是把“游荡”上升为观察和体验现代性社会的身体实践方式并加以研究的第一人。通过深入考察作为现代性产儿的“游荡者”意象,本雅明把人的身体行为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揭示出游荡者身陷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力量整合的生存境遇,并逐渐被同化为“行走的商品”形象的同时,从身体政治学的角度展示出他们具备的现代性英雄素质、现代性批判与人类救赎的“现代英雄”形象。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正是本雅明自己对现代性批判与抗争的最好注脚,不仅展示了他开掘无产阶级革命火种与实现人类彻底救赎的顽强信念,而且表明了他坚决批判和抗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政治立场,更为我们研究和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美的形象是青年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着力塑造的目标,它是辅导员内在心灵与外在特性具体的综合反映,对青年学生理想自我的塑造具有极大的良性导向作用,因为青年辅导与青年学生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因此,重视形象美,培养美的形象是青年辅导员需要十分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人格形象美是青年辅导员形象美的首要因素 青年辅导员的人格形象是指青年辅导员在人格方面给学生树立的光辉榜样,它是青年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凝聚力的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亦是构成青年辅导员形象美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德莱塞笔下的青年形象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作品虽然带有自然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局面。本文以长篇小说《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为例,分析了德莱塞笔下的三个青年形象的价值内涵,并揭示了形成其悲剧特质的本原所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面临着与农村社会截然不同的消费图景,消费实践成为他们建构认同的重要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劳动之外,主动参与品牌信息生产,通过“自由劳动”将自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版图中。他们在虚拟空间中投入成本,自主成为“数字产消者”,实现对主体形象的改写与再生产。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使用手机趋同城市青年的消费形态,表达对城市“新市民”身份的乐观想象。  相似文献   

18.
《哈姆莱特》中的反面人物克劳狄斯并不是什么暴君,因为他缺乏暴君最基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历史上的暴君有三大特征,即疯狂发动战争、横征暴敛和草菅人命.这三条价值标准都同克劳狄斯挂不上钩。因此,克劳狄斯只是一个历史转型期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形象。他的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价值标准.事实上开启了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的野心家形象先河。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名利场》是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通过塑造两个处于不同阶级、人生理想不同的女性形象,生动立体地描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固化的丑恶现象。两个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的人,作者用她们的思想、选择和最终的命运,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人的不同选择所能够导致的后果,具有比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并借由两位女性形象表达了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追名逐利终究只是虚幻,对不正确的社会现象愚忠顺从只会令自己成为牺牲品,以及只有正确科学的社会形态才能塑造出良好的民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