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产阶层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中国中产阶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重心是中产阶层的构成、中产阶层的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途径。学者们多主张以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等多元指标来界定中产阶层,认为中产阶层具有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消费和引导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功能。扩大中产阶层的政策是一个由财政、分配、教育、保障、产业等政策构成的有机体系,其途径主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保障教育公平。目前关于中产阶层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整合的基本诉求在于:努力排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提升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基本诉求也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整合体系综合治理的两大重点是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3.
贫富差距扩大,引发了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违法犯罪活动大量增加,出现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已经不够,同时要优化社会结构,扩大中产阶层比重,保护社会下层的基本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学》中提出,中产阶层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和独裁政体代替民主政体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的以中产阶层为基础的社会稳定观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启示: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构成,也就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因而可以说,中产阶层占据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保持稳定的“安全阀”和结构性因素,中产阶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就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稳定观及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启示意义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反映了人们缺少应有的道德动力。道德动力缺失固然与个体的内在道德动力状况有关,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外在道德动力不足。外在道德动力不足的实质是公正不足,德行得不到公正的对待,社会没有给人的内在道德动力的外化提供"得其所得"的公正保障。因而,道德动力的诉求实质上是对公正的诉求,而且首先诉求的是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呈现出以下特征:民生方面的具体需求甚于政治诉求、社会群体间贫富差距悬殊、官民矛盾与劳资问题突出、解决社会问题容易陷入"改革陷阱"中。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另外,社会利益不断分化,利益表达机制明显缺失、政府缺乏超越性与公正性、伦理道德缺失等原因共同诱发了民生问题。针对此,要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政府自主性等方面去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这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的重组。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中产阶层在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并且必然在未来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最为中坚的力量。而中产阶层的崛起与政治民主化有着密切联系,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民主化的基础,民主化促进了中产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快速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转型时期,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下行使中国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浮出水面,隐性矛盾显性化,显性矛盾更加尖锐.在力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探索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明确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需要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层面加强对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研究,健全社会矛盾化解的政府公共机制,创新社会利益的整合机制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政府对社会矛盾化解的调处机制与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和完善社会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调节作用,真正建立社会矛盾化解的多元新型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从低级的和谐走向更高级的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我们正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和谐。人类的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动力与平衡的矛盾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这些矛盾本身就是在变动着的,我们所求的和谐必然是动态的;社会和谐不是谁的恩赐,而是通过民众的斗争和权利诉求获得的,人的要求在变化,社会和谐的内涵和模式必然是变动的;和谐的中国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新社会运动是对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和稳定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所进行的非阶级性的抗议和挑战.在后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些新的抗议和挑战以工人阶级斗争从未有过的"立体战争"向资本主义社会发起了进攻.然而,这种仅对制度的权力结构而不是对制度本身的"战争"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终极诉求.因此,它受到了西方诸多学者的广泛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