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勤 《求是学刊》2005,32(5):98-101
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现代散文从整体倾向上建立了从独立的个性出发关注社会民生,实现对文学审美追求的路向。但由于发生期固有的稚嫩与生涩,新与旧之间种种的含混、交叉、往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出复合存在的形态。此期散文注重关于“我”的抒写,建立起“我”与社会的相关性向,体现出五四以来的对宗法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疏离和现代性建设中的中国社会对自我、个性的发现、凸显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由“我”向社会发散,以此形成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视角,这成为当时绝大多数散文作品的共同的文体特征。新旧文化、文学力量的交锋与消长在散文创作的技术层面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2.
一、学术与现实:20世纪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理论趋向 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独特的地位.这100年的中国史学与现实社会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都凸显了历史学自身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功用,进而深化了人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影响到了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晋芳 《求是学刊》2007,34(6):19-22
20世纪是中国文化变革最激烈、最深刻、最复杂的世纪。有亡族灭种的危机,有救亡图存的呐喊与奋斗,有面对前路的迷惘,有中西古今的论争,有破旧立新的建设与破坏,有引导社会发展的探求,有经济繁荣背后的尴尬,有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尚与迷失。为论述方便,笔者将20世纪中国文化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901年—1945年,  相似文献   

4.
石庆环 《求是学刊》2012,39(4):138-144
从黑人中产阶级的构成、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压力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在20世纪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指出,20世纪美国黑人中产阶级无论在主体构成上,还是在社会地位变化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时,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美国黑人中产阶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白人和黑人社会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5.
郭殊 《浙江学刊》2006,(5):124-128
"联省自治"和省宪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盛行一时的宪政思潮和政治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联邦主义萌芽形式,省宪运动和"联省自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追求宪政的百年史上的重要一环.省思在国家结构问题的历史实践和现实选择,对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制度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建华 《求是学刊》2004,31(2):114-120
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是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思想的一次最集中的展示,也是中国自由主义的绝唱,但中国的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异质性,又疏远中国的"社会现实".由于自由主义生长发育的主客观条件的缺失,使得自由主义在中国步履维艰,20世纪40年代虽盛极一时,但昙花一现.尽管如此,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并非一无是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对自由追求的合理性,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相当一段历史时间才能看清楚.作为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批评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学问》2010,(5)
本文依据满铁吉会铁路调查报告,对20世纪20年代吉林东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人口、耕地、商业、工业状况及社会结构、农民生活等多方面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8.
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玉峰 《求是学刊》2005,32(6):95-100
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研究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08年当王国维率先开始其中国戏剧的研究时,可谓是孤家寡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研究风气的形成。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则直接促成了30年代的研究繁荣。相继涌现的自然禀赋与学术背景各异的学术大家们,为中国戏剧的研究提供了各各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从而使得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学规模初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当代文论仍保持着多元创新探索的态势,从总的趋向看是正在走向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代文论的创新建构,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精神,文论的体系化、学科化、科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节点上,广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面临着不是随国民党去,就是同共产党走的历史性抉择.他们不仅要忍受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和飞涨的物价所造成的生活上的痛苦,而且还陷入到了由于连绵不绝的内战导致的精神找不到出路的烦闷以及对未来社会无法判断和把握的恐慌之中.这种苦闷与恐慌直接引发了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立场的改变抛弃国民党,倒向共产党,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一 1.我很欣赏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局部分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20世纪文学,迎面而来的是一大批文学大师;星汉灿烂,目不暇接,从谁人手呢?按照汤因比的看法,不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其自身也不能是说明他的自足范围。福克纳伟大,缺少了对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了解,难以阐释福克纳的来源。马尔克斯卓然,不知晓拉美文学与欧洲文学的冲撞和交融,又怎能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真髓。看来,每位伟大的作家都是我们这个世纪文化大潮激荡起的巨涛,都是从我们这个世纪文化土壤生长出的大树.有必要从整体上把脉20世纪文学走向,以从20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新唯物论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他开辟了与现代新儒学迥然不同的“应继续王(夫之)、颜(元)、戴(震)未竟之绪而更加扩展”的唯物主义哲学方向;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独辟蹊径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不应忽略的重要一章;他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继续前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是20世纪中国的一种本土化文学思潮(现象),而由"人性→人生→人类"忧患意识转化为"忧生患命→忧道患志→忧时患世(忧国患民)"的忧患精神是其本土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从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世纪初忧患,到冯至的"忧天的杞人"式忧患和沈从文对理性精神退化与人格奴化的忧患,至20世纪80、90年代的"先锋作家"在存在的困境中所发露出的"醒世恒言"式忧患,以及海子诗中缘干对生命的痛苦质询所产生的存在的忧患,又体现在重新寻求某种整体诗性言说、一种时代性、民族性救赎的冲动.其中既有对存在主义忧患意识的中国式读解,也包括对传统话语的现代性转化.总之,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可谓生于忧患,归于忧患.  相似文献   

15.
近代女性职业的发展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女招待是当时女性最主要的职业之一,但各界人士对女招待的职业身份褒贬不一:有的将其作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而进行管制,有的将其作为新兴女性职业而加以提倡,也有的视之为旧式色情行业的延续而要求取缔。本文的研究以30年代北平取缔女招待风波为中心事件,考察民国时期北平女招待的职业历程,也关注女招待这一职业群体与当时各种社会权力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京津地区外文报纸从北洋军阀统治晚期到南京政府统一全国初期被层层挤压、无法立足的衰落过程,并对后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打击外报的缘由、手段,以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外报的衰落标志着中国民族报业逐步摆脱外国势力,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受损,在与苏联争霸的斗争中开始处于守势;而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奉行霸权主义的政策,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对中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此外,日本、西欧经济地位日益上升,第三世界逐渐兴起,中国的潜力开始为国际社会所瞩目.这种国际关系的巨大变革,为中国摆脱当时所面临的不利局面,改善日渐严峻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历史契机.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开始了中国外交的又一次战略调整,进而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使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现代诗歌音节诗学具有三种形态,即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郭沫若的情绪节奏论和新格律诗派的音节调和论。自然音节论与情绪节奏论分别从外在律与内在律的不同侧重点上探讨早期白话新诗的音节问题,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现代诗学观,奠定了新诗文体诗学的理论基石,对后来音节论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格律诗派在理论的探讨上则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涉及包括格式、音韵、节奏、声调、平仄、双声、叠韵等诸多因素在内的音节论诗学范畴,又较具体地讨论了新诗音节与传统汉语诗律的关系以及与英语诗律的部分关系。20年代的音节论诗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新旧体式的衔接与转换,直接影响了30年代包括诗歌音乐性问题在内的纯诗理论的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娼妓是一门古老的江湖行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遭遇的社会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期杭州废娼运动前后,娼妓、妇女协会、商人团体、妓院业主、警察等相关各方,依据自身立场,对这一运动表达了不同反应。为何面对这样一场拯救娼妓的事件,不同群体有着迥然相异的诉求?在当时的现代化建设中,面对废娼妓这一事件,当事各方的反应并不纯然与新政权意图契合,而是各有诉求。这种"改革"的努力与阻力,是一笔留给后世的有用遗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中期清史研究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始终处于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1949年前的清史研究以1931年为界,此前的研究大体充当了新生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论证工具;此后的清史研究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武器.1949年至1966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被更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新的清史研究虽然摆脱了“民族革命史观”的束缚,但又陷入“阶级革命史观”的窠臼.20世纪前中期,清史研究中的分歧、局限与转向,都与当时政治话语的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