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84年第1期报道,“当代美国中国学”学术理论讨论会于1983年12月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行。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B. A.克里夫佐夫致开幕词。И. H.科尔库诺夫做了题为《美国中国学家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七十——八十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战后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华 《社科纵横》2008,23(8):50-51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随着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对手,美国东亚遏制战略最终形成.阻止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传统贸易往来,并促使日本经济与东南亚经济进行整合,成为美国东亚遏制政策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赔偿方式的转变.美国将日本对东南亚的战争赔偿纳入其远东遏制战略,而日本则乘机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有利时机,改变了战争赔偿的性质,将赔偿转化为其对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什么是人权外交,美国人权外交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是什么? 美国总统卡特在执政期间 (1977~1981),除继承了实力政策外,还突出了外交的"道德"内涵,把人权问题纳入国际关系中.此举,在国际上引起不少冲突,在国内也有很大争论.因此,有人把卡特时期的外交称为美国人权外交.从那时起,美国的人权外交就相传下来. 美国人权外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历史渊源和现实政治的需要. (一) 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建国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与欧洲封建、殖民帝国相抗衡的.在外交活动中,它经常标榜美国的自由与民主和所谓的外交道德. 美国外交有虚、实两个方面.实的,即  相似文献   

4.
美国公众外交与美国对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外交是美国外交的重要工具 ,已经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美国公众外交受到了美国各届政府的重视。本文主要论述了美国公众外交的特点、发展演变、主要活动及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所起的作用。美国公众外交的实质是进行意识形态的对抗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后冷战时代,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能否超越意识形态的蕃蓠,更加务实,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二战后美国外交的历史考察可见,追求美国式的民主、自由、人权、价值观及美国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一直是美国外交的关注重点,无论冷战时的遏制政策、冷战后的克林顿主义、布什主义都无不如此.通过对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剖析,期望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着眼于国家利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东北成为世界帝国主义竟相觊觎的目标,在所谓的“满洲问题”上充满了欺诈、阴谋和幕后交易。在此期间,一个颇为神秘的人物,频繁地往来于彼得堡、海参崴、北京、上海等城市之间,诡秘地显现于沙皇尼古拉二世、首席御前大臣维特和清廷显贵李鸿章等人之侧,勾结于朝野,策划于密室,他就是素有“民间外交家”之称的俄国贵族——乌赫托姆斯基公爵。他负有重要秘密使命,长期在远东活动,曾担任华俄道胜银行董事长,中东铁路公司俄方董事、蒙古矿业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他是俄国在远东实施扩张政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7.
[译者按]今年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成立40周年.40年来,远东所为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远东问题>(Проб(и)емыДа(и)ьне(z)оВосmока)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远东所的前辈、著名中国学家索罗金(В.Сорокин)、托罗普采夫(С.Торогщев)和波列夫斯卡娅(Н.Боревская)的文章"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的中国文化研究",概述了远东所,特别是该所文化室40年来的中国学研究状况.今明两年正值中国和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活动,了解俄罗斯的中国学研究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两国的人文交流.下面是该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国际社会宗教迫害问题的增多以及美国国内对宗教信仰自由问题的关注,促使美国国会出台<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该法的出台标志着美国政府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人权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是美国人权外交新的"增长点".该法的出台标志着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将对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上升到"国际法"层面,从而导致国际社会就宗教问题冲突与对话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西方列强和新兴日本加紧侵略其东部邻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积弱的老大帝国与朝鲜李氏王朝的封建“宗藩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发生了一个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封建国家干涉另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政和外交的一系列事件。中国洋务派实力人物李鸿章,七十年代初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实际上主持中国外交;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朝鲜政策大体均由北洋大臣及其幕僚制定和推行。研究李鸿章与朝鲜的关系,可以清楚地揭示清末中国外交的殖民地性质和深入了解围绕朝鲜问题所展开的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本文试图以朝鲜开化运动和甲申政变为线索,集中讨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朝关系,以求对这个复杂、敏感的历史问题作一个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当前,海洋公共外交正在成为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动员国际盟友和遏制中国海上行动的战略工具。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的相对下降是美国在海洋领域高度重视低成本公共外交工具的根本原因,全球传播能力的提升和海洋思想资源的生产则为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海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是管控国际舆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官方一改常态,更加频繁地直接介入到公共外交前台,同时,既高度重视与其他国家在海洋公共外交领域的协同行动,又非常注重国家硬实力与公共外交工具的配合使用。在短短几年里,美国海洋公共外交已经产生了全球性效应,不仅放大了美国在台前幕后干预南海局势走向的政策能力,而且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进一步提升了南海局势的紧张程度。面对这一新情况,中国亟须通过解放思想、理顺体制、整合资源等方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公共外交理论,对美国的海洋公共外交攻势进行有效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体系的顶层设计,亦是美国学术界观察和评析中国外交关注的核心概念。美国学者从2013年开始发表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著述,认为该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其提出与中国实力增长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诉求,其实践包括开展周边外交、打造经济共同体和参与全球治理。美国学者主要采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安全共同体三种理论视角来解读该理念,并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中国应进一步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美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利用二轨和非官方机制来深化与美国的沟通,有针对性地化解美国学者的误解和偏见,探寻中美合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曾纪泽是晚清杰出的外交人才和务实的政治家,他提出的研究夷情,探讨对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酌情度势地处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等观点在晚清洋务派中具有代表性.曾纪泽在外交实践中不惜个人性命和声名荣辱,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处于首要位置。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形势变化对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美战略竞争迅速加剧,不少周边国家的对华政策也出现显著调整,导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一系列变化。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主导下的联盟体系正朝着协调牵制中国的趋势发展,周边中等强国之间也逐步构建了以联合制华为目标的防务后勤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冷战结束以来形成的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架构正在被削弱,寻求同中国经济相"脱钩"和深度"挂钩"的趋势并行发展。未来,中国需要面对更加复杂而严峻的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精准判断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影响,准确把握周边国家的对华政策,在此基础上调整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才能妥善应对不同的战略问题及挑战。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核心文化WASP和"公民宗教"所塑造的美国国家特质中的宗教性,尤其是强烈的宗教认同感和宗教信仰在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宗教的影响力相比别国而言更容易渗透到美国外交政策中。宗教价值观念是"美国例外论"和"天命观"的主要根源,在外交政策上表现为"威尔逊主义"外交理念,进而对美国外交决策者的外交思维和外交行为造成影响,并形成对外输出民主价值观念的政策偏好。国内宗教团体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本,通过民主的渠道,将自身的政策主张上升到外交决策中并影响美国对外关系的议事日程。传教士利用自身对对象国的了解,为外交决策者提供情报,并有可能受邀参与决策过程从而影响外交决策。  相似文献   

15.
对北极事务的科学探索以及对北极问题的科学认知是有效应对北极问题的基石,科学外交是国际社会参与北极治理的新形式。为维护北极权益、巩固北极伙伴关系以及在大国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通过发布科学报告、签署科学合作协定、主办国际科学多边会议等方式在北极地区践行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和领域多面化的北极科学外交。美国北极科学外交的开展一方面维护和拓展了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使美国北极科研活动受制于北极地缘政治竞争态势。面对美国将北极科学外交“工具化”的趋势,中国应在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双轨科学外交,建立北极科研数据中心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北极科研组织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和维护在北极地区的合法权益并推动北极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6.
安全化是行为主体把公共问题或常规政治问题转化为安全问题的政治实践。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安全化取向。澳大利亚安全部门、行政部门和媒体结成安全化同盟,通过指认存在性威胁、争取观众支持和制定安全化法案三个步骤推动了“中国影响力”问题的安全化,构建了新的安全治理秩序。安全由此成为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底层逻辑。而且,“中国影响力”问题的安全化表现出明显的过度安全化和安全化“他者”的特征,决定了该安全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将中国构建为“敌人”的政治进程。这不仅导致澳大利亚陷入安全化的失焦性和失当性困境,也严重冲击了中澳关系。基于此,中国需要以新型国际关系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通过重启和优化外交对话机制、推动构建“中澳+X”合作模式、完善“二轨外交”机制和提升国际话语传播水平构建“去安全化”的对澳外交。  相似文献   

17.
据俄罗斯《远东问题》杂志1995年第3期报道,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国家(中国、日本、朝鲜)民族中心“中国馆”于1995年2月8日正式开馆。远东研究所所长M.л.季塔连科教授在“中国馆”开幕式上指出,该馆成立的宗旨是向俄罗斯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年轻人传播关于中国、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进一步促进俄中两国间的文化、学术交流。中国驻俄罗斯大使,俄中友协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C.л.齐赫文斯基出席了开馆仪式。 “中国馆”下属远东研究所,它将成为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家协会以及俄中友协的活动基地。在俄罗斯  相似文献   

18.
杨卫东 《求是学刊》2008,35(3):129-135
在西方文化观中,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体现在三大方面:源于宗教的使命感强化了美国外交中的孤立主义与干涉主义:美利坚民族信奉的宗教自由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下促使美国政府出台国际宗教自由法,由此加剧了国际社会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20世纪后期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强化了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宗教神学色彩.  相似文献   

19.
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外交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20年代起,基金会由早期从事国内的"拯救慈善"、"科技慈善"活动,转变为国际性"教育、文化慈善"项目.二战期间配合政府抵御法西斯的"文化攻势",到全面卷入冷战期间的"文化冷战",基金会一方面是政府文化外交项目的分包者和外交决策幕后智囊,另一方面尽量不成为纯粹的工具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外交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中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视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在文化外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被誉为美国研究现代中国的奠基人,而且曾是美国在外交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倡导者。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因心脏病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去世,终年84岁。作为中国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正清在学术上和政策上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共撰写并编辑了20—30部著作,其中包括《美国与中国》——最早于1948年由哈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