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江西畲族的来源和开发山区的历史贡献“畲”字至迟已在春秋时期出现,其意是指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特征,当各民族大都滞留在原始农业阶段时,“畲”字便不可能成为某一个民族特有的名称。“畲族”名称的出现,当与隋唐以后东南地区农业上山浪潮有着密切的关系。那时,东南滨江、滨湖平原地区,已在加速摆脱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遗风,开始推广谷田设置,广开肥源和精耕细作。在此期间,由于土著人口的自然增殖、和北方移民大量涌入,东南滨江、滨湖平原耒耜已满。生活在这一带的被称为“蛮”、“僚”、“峒蛮”等族人民,被迫深入地旷人稀的山区,垦殖山林,维持生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由于尚未发明梯田,他们只能在山区以刀耕火种的方法,开辟山地旱田,种植粟、麦、豆,其地即被称为“畲田”。“畲田表现着农业开始上山的历史记录”。在历时三、四个世纪农业上山、开辟畲  相似文献   

2.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赋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广安的土地上,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自荆扬,西至益梁,居住着大大小小数十种少数民族,他们皆被泛称为“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式”、“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①“南蛮”中的蛮、僚(潦)、俚族,②是秦汉以后南方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支,他们向封建政府交纳的赋税,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③封建国家向人民征收田租、赋税来维持国家财政开支,向人民征发兵役、…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5.
本文清晰地勾勒出苗、瑶族从先秦至近代的发展线索。作者认为,远在春秋时期,分布在江淮荆州地带的“三苗”部落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其中先进部分形成了楚族;以盘瓠为始祖,以犬为图腾的部分,则集中居住在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的山区,成为另一个民族群体,即苗族和瑶族的祖先部落。南北朝时期,瑶族开始与苗族分开,各自成为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6.
从瑶族神话传说看古代瑶族哲学思想●文丰义盘福东瑶族,分布在湘、粤、桂、滇、黔五省(区)的部分山区,大都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因而“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谚至今还在流传。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苦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有以歌代信的传统习俗。所谓“信歌”(亦称为“寄歌”“放歌”或“传歌”),就是用歌来写信,这在自称“勉”和“金门”的瑶族中尤为盛行。信歌在瑶族民间流传的历史相当久远,准确年代无可考。解放后所收集到的“信歌”,如《桃川信歌》写于清咸丰五年(1855),但它并非是最早的一首。许多流传于民间的“信歌”手抄本,大都不注明年代,可能是由于世代传抄遗漏所致。据《广西大瑶山瑶族社会历史调查》云,瑶族人民直接用汉文记录本民族历史,最迟是在明末清初,其方式多采用歌谣的形式叙述。由此看来,“信歌”作为口头创作产生的年代,自然要早于明清了。  相似文献   

8.
瑶族居住在我国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五省(区)的一百五十多个县(市),共有一百二十五万多人。关于瑶族族源问题,古今中外的史学工作者曾作过了大量的研究,也写过不少的专论,但是,看法不仅不统一,而且分歧似乎越来越大。以前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另一种认为源于“五溪蛮”;第三种认为源于“山越”。近年来又出现了“多元论”,认为瑶族应包括以上三种来源。本文拟将自己在最近参加《瑶族简史》一书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年)时期,是我国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整个形势是:北方以中原诸侯为一方,南方以楚为首的华夏加上蛮夷为另一方。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蛮”或“南蛮”,细分起来种类繁多,有:楚、吴、越、蛮、淄、淮夷、巴等各种名称。楚人的始祖,是周代初年封在南方蛮夷地区的一个子男之国。楚国和这些民族很早以来就有接触,通过经济交往与武力征服,前后兼并了在它周围的包括:华夏、蛮、越、濮、淮夷、巴等大大小小的民族和国家,将长江、汉水、淮水流域直至今云南部分地区统一起来,成为介于华夏与蛮…  相似文献   

10.
荆、郢地区在宋齐梁之世,处于南朝北境,到梁末陈初,渐为北朝所据,其地主要在今湖北之江汉流域。旧史对该地之少数民族,通称为“蛮”,或按地域称“荆郢群蛮”。“荆郢蛮”的分布区也是南北朝统治者争夺和对峙的地区,“蛮”人的活动往往同南北斗争夹杂交错,民族迁徙也因此而十分频繁。这种情况,如马端临所云:“其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移徙交错,不可得而详别”(《文献通考》四裔五)。本文试  相似文献   

11.
1  通常,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另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它超出普通历史著作的可理解性之外。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通常分别被称为“批判的历史哲学”和“思辨的历史哲学”,有时也被称为“分析的”和“统观的”历史哲学,或“形式的”和“实质的”历史哲学。二者的区别类似科学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区别。  思辨的历史哲学指对历史的一…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资源县河口瑶族乡100位农村瑶族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山区农村瑶族老人精神文化活动贫乏,生活方面出现购物困难、经济困难、看病困难、生活自理困难等。对此,政府应弘扬瑶族居家养老传统,加快发展社区福利与自费相结合上门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组建电视频道,将上门给山区70岁以上老人诊疗纳入“新农合”的受益范围。  相似文献   

13.
读了《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见《学术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有些不同看法。认为要解决粤北瑶族来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瑶族的原始居地问题。但是,由于瑶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居住分散、语言复杂、称谓颇多,造成我国史籍记载较为混乱,给研究这一问题的民族史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也有人认为在湖南的大部分和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①;另一种认为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②;第三种意见认为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南京十宝店(一作  相似文献   

14.
“都掌蛮”是古代活跃在今四川宜宾、泸州 (古合称“戎泸”或“泸叙”) 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出于个人的专业兴趣, 我对这个课题十分关注, 读到新近出版的屈川先生著《都掌蛮———一个消亡民族的历史与文化》〔1(下称《都掌》), 自然十分高兴。读过全书, 以为这是一本资料丰富, 具有新意的民族史著作, 十分乐意向大家推荐。全书从族属源流、社会演进、民族消亡、悬棺葬俗铜鼓文化、岩画史诗等 6个方面对泸叙地区都掌蛮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附录有对建武城崇报祠明碑的考述, 一部民族史面貌已灿然大具。宜宾在秦汉时期为…  相似文献   

15.
(一)五水“五水”流域,古代住有少数民族,称为“五水蛮”或“西阳蛮”。这五水究竟是哪五条水?《水经注》说:“五水,谓蕲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宋沈庆之于西阳上下下讨伐蛮夷,即五水蛮也。”《宋书·夷蛮传》“豫州蛮”下说:“豫州蛮,廪君后也。……西阳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五水蛮。”《南史·夷貊传》所载与这相同。这五条水都在大别山南麓,在现在的湖北省东部。近人丁谦说:“西阳今光山县,五水均在信阳州境。”(浙江图书馆丛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年代,此时的南方广大地区主要活动着三支较大的少数民族集团,它们是盘瓠蛮、板楯蛮和廪君蛮。由于年年的争战和不断的迁徙,使三大部族的关系显得异常复杂和纷繁,史书上的记载多自相矛盾。就连马端临这样的大学者也发出感慨;“今按《通典》所叙板楯蛮,魏晋以后之事,《南史》谓之荆扬蛮,《北史》谓之蛮獠,而俱以为其源出自盘瓠,不言板楯。然六朝时蛮獠徙而之北,则亦无由究其源流宗派矣,姑两存之”。杜佑也说:“其后种落繁盛,侵扰州郡,或徙移交杂,亦不可得详别矣”。笔者在此仅就板楯蛮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望得到同仁的指证。  相似文献   

17.
南泥湾精神,无论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坚持在山区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弘扬南泥湾精神,推动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个共识:山区开发成果中有南泥湾精神的丰富含量南泥湾精神在延安时期被概括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三句话,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作用的范围更广泛了。现在,南泥湾精神作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18.
武陵蛮迁入粤、闽之史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蛮是否曾向东向南迁移至赣闽粤交界地区而成为畲族的来源之一,这是畲族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唐宋文献中爬梳出若干史料,证明武陵蛮确曾迁移至赣闽粤边区,并大致勾勒出其迁移的路线,从而为畲徭同源及武陵蛮向东南迁移的一支与闽越土著共同演化成畲族之说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9.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20.
<正> 杂徭是唐代赋役制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国内论者较少,现试作初步探讨。一唐代前期的赋役制度,基本的有四项:“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唐会要》卷83《租税上》);杂徭是其中的一项。杂徭,唐代文献又称“轻徭”、“夫役”、“夫”、“小徭役”等。《唐律疏议》曰:“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同上书卷28《捕亡律》《诸丁夫杂匠在役及工乐杂户亡者条》)。又说:“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同上书卷13《户婚律》)。所谓“夫”属于小徭役之一种。杂徭是一种所谓轻徭役、小徭役,服役年龄比正役早。《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二十一)充府兵。”夫役即杂徭。从十六岁起,就要服杂徭,二十一岁起服正役,充当府兵。《唐大诏令集》卷74《亲祭九宫坛大赦天下敕》载:“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悯其劳苦,用轸予怀。自今已后,天下百姓,宜以十八以上为中男,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