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具有道德的含义,他们对马克思理论进行重新阐释与解读,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人道主义原则;在道德实践层面,强调道德个性应同包容相结合;在政治上,对苏联和本国集权的官僚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彰显出二十世纪中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伦理诉求。因此,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单单表现为一场政治事件,在深层次上更是体现为一个伦理事件。因为它关乎现代政治能否同道德之间进行契合的问题,是国家与社会之间能否确立道德基础的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道德批判理论对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反思和把握伦理学的当代走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开放马克思主义"起初作为一面理论旗帜,目的在于重新集结不同思想传统的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来抵御苏联解体所造成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而借助90年代阿多诺思想在欧洲的重新发现,他们最终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范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理论力量。新世纪以来,其主要成员从不同理论向度展开了自己的研究。维尔纳·博内菲尔德延续了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关注,力图厘清马克思与阿多诺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关系;约翰·霍洛维拓展了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阶级理论内涵,构建了一种否定性革命主体理论;西蒙·克拉克则关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问题,在大量实证考察基础之上完成了自己的后共产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生活在20世纪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的本雅明对于人类历史和时间本质的思考,为我们这个时代继承马克思的文本,回应马克思的历史解放诺言,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疑问,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当作“正统” ,定为一尊 ,影响甚广。实际上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在自然观上还是在社会历史观上都未能充分体现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巨大变革 ,它仍然是在近代哲学的思维模式中理解马克思哲学 ,并将马克思哲学教条化、实证化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这一模式中被湮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获得发展 ,就必须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的社会理论常带有偶像化特征,这与信息匮乏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密切相关。俄罗斯从来就没有不加区别地对待马克思,结果马克思及其理论在苏联造就了一系列神话,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理想化的马克思形象占据了统治地位,至上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原来的官方认可的理论地位和国家赋予的权威。近年来,在俄罗斯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分为好斗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本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统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好斗的马克思主义者派别。后苏联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试图以此作为解决当今俄罗斯社会问题的钥匙。现今俄罗斯对未来社会的前提和社会主义前景的研究发展了马克思及继承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重新理解马克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遭遇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发生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本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之一。在这段时间里,甚至到今天,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出版的报刊和论著还几乎众口一词地谈论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和失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苏联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苏联化,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史上伦理思想由道德意识形态向道德理论转变的一个特定的过渡阶段。1985年之后,“新思维”指导下的新伦理学初露端倪。道德伦理和社会发展变迁的作用与反作用以具体的方式表现在了苏联伦理学的终结和苏联解体的进程中。探索苏联伦理学的研究究竟如何一步步地远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走向终结,如何以伦理学的视解来反映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变历程,寻托苏联伦理学研究的病点是本文的主要任务。苏联伦理学研究的病点可以归纳为人道化、非理性化、新教条主义化。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一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到 2 0世纪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这个阶段总的特点 ,主要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大肆歪曲和攻击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特别是 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滞胀”后到 80年代 ,这个阶段总的特点 ,主要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开始逐渐感兴趣 ,并掀起了一阵热潮 ;三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90年代以来 ,这个阶段总的特点 ,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热度虽然减弱 ,但研究继续不断。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后二十年,俄罗斯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结研究队伍,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研究.二十年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获得了两个重大的理论业绩:一是完成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重建;二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成果.当前,活跃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舞台上的三大派别: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派、反思派和创新派,正在依托不同的研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理论研究,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稳定、健康的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学"一词是吕贝尔首创、西方所特有的。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学"这个概念的首倡者是梁赞诺夫,他发起了苏联马克思学的创建大业。在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相继兴起之后,我们呼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共同努力,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创建中国马克思学。  相似文献   

11.
以“重新发现”马克思和“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而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相抗衡为主要目的的“新马克思主义”,曾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老一代“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和六十年代末在“五月风暴”中达到顶峰的西方“新左派”运动转入低潮,“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确实一度处于停滞、衰落的局面。我们国内学术界对它的评介也大多到此为止。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20年之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命运的考察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哲学的党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三个层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启示,有助于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深层次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历史演变经过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名册制度,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终形成、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壮大并阻碍改革三大阶段。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既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根源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形成的最早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支,布达佩斯学派试图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寻找理论资源对现存社会展开批判,确立了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借助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从文化出发,在共时态上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展开了批判;在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反思中,又进一步深入到了历时态的维度,展开了现代性的研究;在后现代视域中,展开了对人类文化出路的探寻。可以说,复兴马克思主义既是布达佩斯学派理论的理论主题,也是其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在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始终蕴含着一种文化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及其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弃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崇尚哲学的抽象人道主义、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民主社会主义、历史学的虚无主义、文学的自由批判主义等,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教训表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质和斗争;必须掌握好各种舆论工具,充分发挥舆论工具的正确导向作用必须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形成,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人们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诘难.不可否认,迄今为止,所有东方社会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全面跨越"卡夫丁峡谷".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一理论本身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193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首次出版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声称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引起了学术界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度出现了“异化热”。六十年代中期,东欧和苏联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的问题,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所谓西方“马  相似文献   

18.
学园版MEGA与西方马克思学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结束之后,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模式,已经取代前苏联、东欧哲学原理教科书的传统解释模式,成为国际学术界中的主导模式.MEGA的编辑工作也不再处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支配下,而是呈现为"去政治化"、"国际化"和所谓"学术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恰恰和吕贝尔等人创立西方马克思学的初衷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MEGA的编辑工作往往带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献学的解构"的马克思学倾向.如果不注意识别新版MEGA中反映出的西方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倾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就会在尚未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时候,又陷入新的西方马克思学神话.  相似文献   

19.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局面的形成,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人们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诘难。不可否认,迄今为止,所有东方社会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全面跨越“卡夫丁峡谷”。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一理论本身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杨耕 《学术月刊》2012,(7):30-39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始自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9年出版的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31年出版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引证的列宁、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这一文献格局,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在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1932、1934年出版的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而1938年出版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模式的最终确立。尽管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深化并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但从总体上看,它忽视了实践的世界观或本体论意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颠倒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逻辑。其根本缺陷就在于,向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