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一个曾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均有深广影响 ,又始终褒贬并存、毁誉交加的特殊历史人物 ,陈独秀无疑极富研究价值 ,其研究热潮自然也早已形成———有关专著不断问世 ,文章更如恒河沙数 ,且不乏突破性成果的取得。然而 ,陈独秀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还是其政治思想、建党思想、文化思想等 ,而对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较“冷” ,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 ,未见系统研究的专著。前不久 ,青年陈独秀研究专家朱洪先生继《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后 ,又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苏联中国问题研究院三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角色科穆纳尔即王稼祥的材料,对朱洪《斯大林和中共中央在开除陈独秀党籍问题上有没有分歧》一文提出商榷,并剖析了陈独秀拒绝去莫斯科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珍爱人生》与《风雨哈佛路》都是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的第一名的作品,都讲述了女主人公在亲生父母所营造的漫漫长夜中进行人生突围的成长故事。通过剖析这两位女主人公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成长过程,来探讨这两部优秀作品共同的主题:如何摆脱父母所造成的阴影及伤害,寻回人生的自由和尊严。  相似文献   

4.
5.
钟扬  郭春萍 《江淮论坛》2004,(6):99-106
陈独秀是"随感录"专栏/文体的首创者.人们称陈独秀以"随感录"为代表的杂文为"陈仲甫体"."陈仲甫体"杂文特点有六,旨在呼吁科学民主,推行思想启蒙."陈仲甫体"杂文上承梁启超之"新文体",下启"鲁迅风",创造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6.
余三定 《学术界》2001,(6):269-271
《学术界》自 2 0 0 0年第 1期改版以来 ,在全国如林的学术刊物中可谓独标一格 ,不同凡俗 ,其成就是丰富的、多方面的 ,然就笔者的阅读感受来说 ,我觉得其最突出的特色是率先全方位、深入地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本是去“研究”哲学及各门具体学科对象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 ,但在《学术界》 ,学术研究自身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学术界》对学术和学者自身进行回瞻、反思、研究和总结 ,从深层次显示了学术的自觉和学术的发展。《学术界》对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下列一些方面着手的。一、开展学术批评。学术…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最早的宣传实践是创办<安徽俗话报>.但大家一般比较熟悉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关系,以及由此掀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资料的缺乏以及研究者的忽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陈独秀在安徽芜湖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并兼任发行的<安徽俗话报>不太了解.其实,如果追本究源来看,<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进行思想革命的一个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体奠定了他作为我们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家地位.在其著名短篇<白象似的群山>中,他采用客观凝练的叙事技巧,形成了生动简练,优美含蓄的语言文体,也即著名的"海明威文体",而他所倡导的有关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也因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将分析小说的片断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下的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李勇五 《晋阳学刊》2004,(3):102-103
在<诗经>"二南"名义的研究中,各家多重在列罗众说,而忽略传承、演变、发展的考察,对此,只有对隐伏各说中的袭用发明、误会歧异等现象作出分辨,才有助于对问题本身来龙去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又由于吴宓执着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学理,从而使得《文学与人生》成了一种类似于人生礼教的读本。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慢道”、“慢说”和“漫道”、“漫说”两个词条。同时,我们发现《聊斋俚曲集》里也有“慢”与“漫”两个字形,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从词义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出发,对俚曲集里“慢”和“漫”的实例进行考察,发现“慢”、“漫”都作为同样的两个词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典范的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忽视了词义的系统性,在词条的收录上存在不确切现象,并且牵涉到了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与<哈姆雷特>是东西方悲剧的经典.它们一个是东方传统的群体性悲剧集大成之作,一个代表了西方个体悲剧的最高成就.两部作品在内容、意义等诸方面有不同之处,同时,作为大悲剧,它们共同向读者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美的撕碎".这种冥冥中的强力发自于作家的主观生活体验,它的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悲剧的无国界性,由此我们可见东西方悲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加入WTO前后,国内期刊界为了抵御新的市场风险和国际期刊业带来的冲击,纷纷竞相改版、扩版和发行新刊,力争把刊物做大、做强.但在国内文化综合类期刊内容大多趋同、重复,市场潜在空间已经比较小的形势下,期刊改版必须通过对市场和读者的调查找准期刊的文化切入点,准确定位,追求特色,并通过切实有力的举措使改版后的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较高的品位.实践证明,追求特色是期刊改版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曹家齐 《学术研究》2005,(11):103-107
宋高宗"爱元祐"之背后实为"遵嘉祐"."嘉祐之治"是南宋君臣心中的最高政治指归."遵嘉祐"与"爱元祐"是与遵守"祖宗家法"相一致的."祖宗家法"和所谓盛世楷模的笼罩和束缚,使赵氏宋朝的后继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关键时刻错过和放弃改作的机会,并最终关闭通向变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读了刚刚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再版的<老年心理健康咨询>一书,深感此书娓娓道来,生动感人,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此书的作者刘援朝是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并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中年学者.今天,他把关注的目光移向老年群体是非常有见地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老龄化的趋势出现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超出了预期值,21世纪前期人口老龄化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发展讲究的是效益,而人口老龄化追求的是公平.  相似文献   

16.
试论晚年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政制"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波  沈卫 《人文杂志》2003,(3):107-111
晚年陈独秀对问题的思考不再以既定的理论和公式作依据,而愈益注重"根据历史现在之事变发展".在对苏俄"政制"进行痛切反思的同时,他重新审视当代世界各类"政制"以及自己过去的民主观、社会主义观,并以此为基点,对社会主义"政制"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新的设定.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文化的崛起,出现了文化的分裂与文化断层现象.以<金瓶梅>婚姻家庭生活为对象,分析了这种文化分裂与断层使传统婚姻家庭文化走向衰落的倾向,及其新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兴起,认为这种文化变迁不仅仅意味着某些文化的死亡,而且也昭示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某种裂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体现了对佛教的慧悟.作家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这表明了他对人的本体性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佛教的原旨有了不少超越:苦难虽然永在,但苦难又使人得以升华;轮回虽苦,也难以挣脱,但轮回表明了生命的永恒及众生平等;幻灭虽常常使人消沉,但也能使人胸怀大度、抵达至高境界.可见,莫言虽身陷红尘,但佛的慧根也不低于千年古刹里的世外高僧.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它"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十九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而悠久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是因为其娴熟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它涉及了爱情与死亡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并且其情感都是不加讳饰地从心底直接流露出来的,做到了"修辞立其诚".这就是<十九首>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艾芜和川端康成都是活跃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坛的作家。作为同时代的作家,虽然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学的创作心理也不同,但是在他们早期的创作中却在题材的选取、思想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很多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本文拟就艾芜和川端康成两人早期的代表作品《山峡中》和《伊豆的舞女》进行平行研究,在求同辨异中探讨形成两人创作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