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呈常态化的趋势,从对出镜记者的内涵认识入手,结合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特点,详细论述了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发挥好"我在现场"的优势,从不同角度把握好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确保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传播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与语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出镜记者的语境包含现场报道的节目形式、出镜记者多重性的话语角色、以新闻事件为主的话题范围。契合语境要求,合理利用语言特点,是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语言表现的基本要求,是现场报道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采访中常常需要记者出镜,出镜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的采访记者应该具备如下的职业素养:1.要有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2.要有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3.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4.做好前期准备,提问有地放矢;5.倾听和引导,让采访双方达到互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形体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形体语言的信息传递与有声语言的播报成为视屏传播的两大支柱。在新闻传播中形体传播对语言传播起到了补充、完成信息等作用,它是反应记者内心情感最“言简意骇“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准确报道与观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是非判断力,同时,掌握形体语言知识也有利于记者在采访中挖掘深层次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中,出镜记者一直都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要素,通过记者与节目主持人的连线,或者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报道,会让受众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到当时当地的现状。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介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尤其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出镜记者更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去适应这个新的媒介环境。基于此,本文从出镜记者的定义和作用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依次分析了传统新闻制作中以及全媒体背景下出镜记者的作用和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即出镜记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在新闻报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视现场采访提问“出彩儿”的方法与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视出镜记者现场采访提问质量需要提高的实际,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电视出镜记者现场采访高质量提问的特征,介绍了4种具体实用而又颇具特点的电视现场采访提问的方法,这些采访方法与艺术有利于电视现场采访提问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闻工作者在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参与性使用中,出现了诸多行为失范现象,甚至成为谣言传播链条的一环,严重危害了新闻业的专业准则和社会声誉。规范社交媒体使用和新闻操作纠偏的路径,包括理清和摆正传统媒体与其官方微博的关系,审慎对待和合理平衡记者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个人表达与公共表达之间的关系,规范记者的转发和引用行为,重视社交媒体中新闻信源的求证和核查等。无论在何种新技术条件下,理性和建设性应是新闻业始终坚持的基本准则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8.
论摄影的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是一种传播.其传播的特性可以从多方面展现出来.从人类的传播历史去考察,摄影是人类书写传播的延伸.分析摄影过程的符号学特征,不难确定:摄影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拍摄过程的动作性符号传播和图像符号传播.摄影通过特殊的编码实现其有效的传播.在摄影的信源编码过程中,摄影的记录特性产生着正面和负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赋予了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源、传者和受者等多种角色,加上其即时推送信息、互动传播以及庞大的用户数量等优势,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使舆情自下而上形成并蒸腾,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政府、传统媒体的绝对中心地位自上而下传播信息的格局,成为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聚集地。以多伊切的舆论生成的"瀑布模式和蒸腾模式"来阐释微博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在形成机制上的不同,观察这两种模式下生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冲突与重叠,有利于对新媒体与舆论关系的整体把握,为政府引导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经验,从传播学视域考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者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传播艺术;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及其媒介素养的提升;注重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中国化的解码。  相似文献   

11.
政府行为的转变,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课题,政府信息传播机制的变革即为其一。当前我国的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源开放度不高;二是信道畅通度不高;三是信息的保真度不高;四是受众素质不高。变革政府信息传播机制应以政府行政公开为切入点;以给传媒应有的独立性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普通民众和政府面对的舆情场域发生了嬗变,主要表现为数量庞大的信息经无序传播和发酵后演化为信息“瘟疫”,进而形成衍生舆情引发诸多次生灾害。通过对武汉各区的群众抽样调查,分别从信源本身、信源可信度、信源及时度、信息受众参与度四个方面调查舆论场域新变局,通过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官方发布依旧是舆论定调者;社交圈层影响信息接收及时度;信息交互扁平化影响讨论参与度;用户群体信息需求分化及媒体评价正向影响受众参与度。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等权威组织应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树立积极的防疫舆论认知体系,增强公信力,重塑话语权,有效推动政府、媒体、公众常态化应对舆情,增进互信与共识。  相似文献   

13.
应急科普出版物逐渐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源,探索影响公众应急科普出版物信息行为意愿的关键因素,可以有效提升其传播效果。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突发事件环境下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的双路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438份应急科普出版物用户信息行为样本数据,构建了信息环境特征、信息认知体验和信息行为意愿模型。研究发现,应急科普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用户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满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用户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信息行为意愿。因此,应急科普出版物应重视对信息质量的把关和提升信源可信度,及时满足用户的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从而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传播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4.
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对电视记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视记者要更好地发挥传播优势,真正使节目电视化,就必须具有极强的电视意识,也就是要具有对电视自身特性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对电视视听结合、声形兼备的传播优势的发掘和运用能力。这是电视记者和其它媒体记者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现代广告传播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之一的现代广告具有不同于其它传播的特殊性,它是将文字、图形和声音作为信源生产的要素,通过媒介符号,即通过媒介对符号整合、链接后传播出去,并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诉求,在深层次上的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心理重叠和文化重叠等方面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欲用较少信息符号去传递较多信息量 ,完成较大任务 ,作为交际主体的信源 ,必须具备表达内容上的选择能力 ,把握信息传递时机的能力和选用修辞方式增强信息量的能力。同时 ,作为交际主体的另一方信宿 ,要对信源发出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 ,要适量地反馈信息 ,并且善于用修辞和逻辑手段扩大反馈信息量  相似文献   

17.
传播者、受传者和传播技巧都影响农业创新的传播效果。要搞好农业创新传播工作,需要深刻认识传播者的态度、品质、专长与威望、接近性,受传者的个人差异、社会类型、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选择性心理等与传播效果的关系,需要在思维、劝服、单面与两面传播、信源可信度、传媒选择等传播技巧方面,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传播与当代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当代诗歌的发展遭遇了很多传播障碍,主要表现在传播信息即诗歌自身存在问题,传播信源即传播诗歌的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以及不利的传播环境,这些问题导致当代诗歌濒临“死亡”。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使当代诗歌发展延续,可能的路径之一就是关注读者,传承诗歌的优点以及充分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主体论视野中,多是在"受众传者化"的意义上讨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但更为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受众传者化"首先表现为"民众新闻"现象中"信源主体的传者化"。因而,本文以民众新闻为对象,从两大方面考察分析了信源主体与传播主体的结构变化及其基本特征:一是从民众新闻与职业新闻关系的角度考察了"源—传"关系在历史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二是从传统新闻业时代没有的、新的民众新闻现象内部考察了"源—传"关系的结构特征。这样的考察分析对于认清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真实面目非常必要而重要。  相似文献   

20.
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两会”催生了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即记者博客。记者博客的传播模式是大众传播(记者与网民)+人际传播(网民之间的讨论)。这种模式对于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