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研究对手,蒋介石常读毛泽东著作,读得较多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到台湾后,气喘得匀乎些了,他还真读出心得来:"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同时总结出两个"六无",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  相似文献   

2.
正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五代时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沧县西)人,先后辅佐了后唐、后晋、大辽、后汉、后周的12位皇帝。他身处乱世,却官运亨通,从政35年,做了近30年宰辅,可谓是中国官场上的奇迹,被称为"政坛常青树"。当然,他也备受争议。一方面,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者矣"(《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资治通鉴》卷二九一),王夫之说他"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读通鉴论》卷二十九)。  相似文献   

3.
正1.栗战书同志在中央办公厅"七一"专题党课上指出":我们说的老实人,是指厚道人而不是‘老好人’,是不耍小聪明,既讲党性又讲情义,既讲原则又讲风格,与人为善、待人以诚的人,而不是不得罪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人。"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测评要素:思维反应能力、语言  相似文献   

4.
罗屿 《领导文萃》2012,(14):107-110
《小康》:涉外交往时,很可能会面对一些突发情况,就像近期日本名古屋市长的出言不逊。能否结合您的亲身体会,谈谈地方官员走出国门时,遇到分歧该如何应对?吴建民:我们是要讲友好,但有分歧的时候,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立场。我举个例子。2005年我是国际展览局主席,日本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日本中部大学校长饭吉厚夫请我在"中日关系研讨会"上发言。2005年中日关系因为靖国神社问题比较紧张。我在会上就对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表示了批评。我讲为什么中国人反对他;讲中日关系大局是什么;讲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相似文献   

5.
<正>许多领导干部经常讲话无条理、无逻辑、耗时长,讲的人不知所云,听的人昏昏欲睡。这里总结提炼出"五理",可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要有道理。道理乃事物的规律、正确的公理。如果你的讲稿不讲道理,而是讲歪理甚至谬论,那么,哪怕你的选词造句再考究,听者也会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心情。所以,讲话都必须讲道理,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6.
"小人",《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指人格卑鄙的人,也就是那些品德不良、心术不正的人.笔者认为,"小人"应该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君子"是很讲气量和风度的,所以古人曾忠告世人:"近君子而远小人."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周恩来作形势报告,国内、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记者采写的稿子上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交给周恩来审阅时,他别的地方都没改动,唯独把那个"重要"二字圈掉了。有一次开座谈会,大家发言完了,主持会议的人说"现在请周总理作指示"。他说:"不是,不是‘指示’,我个人发言就是个人意见。我今天这个发言并不是中央通过了,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我说错了,大家可以批评。"  相似文献   

8.
事以简为上,话以简为当. 不知从何时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逢会必讲,逢讲必长,似乎讲话不讲上个把小时,不足以显示出领导水平,不足以显示身份.结果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少干部群众抱怨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讲长话." 孔子曾倡导"辞达而已矣",著名诗人陆游也主张"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讲话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抓住了要害.心无正气,说话则假;心无底数,说话则空;心无重任,说话则飘. 明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帝朱元璋呈上一份长达一万七千字的奏章,朱让别人念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字,还不知这位高官要说什么.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命人将作者重责五十大板!事后朱元璋说,刑部说的事儿,五百字就够了.他劝诫群臣:"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大诗人白居易32岁考中进士,走进国家公务员队伍。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民众、重自律、讲廉洁、干实事的好官。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的第一人。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相似文献   

10.
河之洲     
《领导科学》2012,(19):32-33
中国人有三种迥然不同的活法:一是混,二是挺,三是拼。"混"字派的心目中多半只有利,没有义,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这种混子往往能够吃香喝辣,一旦参透个中奥妙,升官发财绝非难事。"挺"字派最为倔犟,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处境下,他们都不肯跪下屈服,不肯趴下求饶,不肯倒下认栽。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穷追猛打,逃跑时,他担心马车超载,竟连儿女都要推下车去,真是狼狈至极。但是,他挺过了最凶险的鸿门宴,挺到了垓下决战,他成为最终的获胜者。"拼"字派则相对复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中国人三种活法  相似文献   

11.
2月12日上午9时,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听取13位来自基层的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当看到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几页纸时,温家宝总理说:"不要照稿子念,我要听你们讲心里话.赞扬的话不讲,省出时间多讲意见和建议."(见2009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2.
正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很少有人说"天花板"干部也要"烧把火"。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讲,"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为了向群众表明雄心壮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天花板"干部由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解决了单位的许多难题,再风风火火抓工作似乎已无必要。从主观上讲,有些同志任职时间一长,朝气  相似文献   

13.
2月12日上午9时,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听取13位来自基层的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当看到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几页纸时,温家宝总理说:"不要照稿子念,我要听你们讲心里话。  相似文献   

14.
《菜根谭》最关键、最精彩的一点是勾勒出了双向人生的基本轮廓,其开篇第一句就是:"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前半句讲做人,后半句讲做事;前半句讲"立根",后半句讲"繁叶".可谓开宗明义、提纲挈领,概括了全书的内容,即修身立德,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是成事立业的根本,这也是传统文化倡导的"修齐治平"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正"使功不如使过"是中国古代用人智慧的精髓之一。《论语》中讲:"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对于下属犯的错误,不能一概论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引导。"使功不如使过"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后又在《唐书·李靖传》中出现,其本义指使用有功之人不如使用犯过错误的人。从历史上记载的事例来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遵循这种用人之道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使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人人都有个性,人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张扬着个性。"人非尧舜,难以尽善"。个性的良莠好坏于一个人而言,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和谐社会除了讲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应该讲人的自我和谐。一个人改造自身的不良个性,也应该是保持自我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某部一位领导在上党课时讲了这样一句深有感触的话:"不正当的社会交往好比与‘狼'共舞.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净化自己的交往圈,千万别与‘狼'共舞!"此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相似文献   

18.
<正>人吸天地灵气,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实属正常,人的一生就是欲望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然而,一个人如果被欲望支配,成为欲望的奴隶,任其肆意放纵,就会欲壑难填。古人讲:"欲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唐朝柳宗元就有名篇《蝜蝂传》,生动形象地讽刺和批判了贪得无厌、追名逐利的人。他在文中说,蝜蝂是一种喜欢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总是抓过来背着。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疲劳也不  相似文献   

19.
东方古典与西方现代军事谋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谋略,是一个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词汇。每一个军人乃至企业家、政治家、普通百姓都希望拥有它。当我们评说一位优秀将军时,常常说这是位足智多谋的将军;当我们评说办事老练、心有城府的人时,常常说这个人老谋深算。评书家说到某位统帅的军事实力时,常常讲"帐下战将如林、谋士如云"。在现代社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课教学中是少不了举例的。举例说明问题,既是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是加深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要善于举例。就是要注意在举例时做到"切"、"趣"、"新"。所谓"切",是指举的例子要和说明的问题具有一致性,要妥贴,不要牵强、硬套。如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举上海地面沉降一例;讲违反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时举山西的"西水东调"一例;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举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一例。这种讲法就较贴切。如果举例不"切",信口开河,就会出问题。所谓"趣",就是选择的例子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如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时举"塞翁夫马"的故事,讲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时,举"拔苗助长"和现实生活中"断骨增高"的故事。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