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来,我国学者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著作或编著的哲学教科书及《辞海》中,给真理下的定义,一般都是:”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很多同志发表文章,对传统的真理定义提出质疑,并提出了不同看法。 有的同志认为,传统真理定义逻辑地包含着对“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的肯定,这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通常把真理定义为:“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几年,虽然有些人对此定义持有异议,但多数是围绕真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未脱窠臼。我们认为,对现行的真理定义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因为它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将感性认识包含在真理定义之中,没有将真理界说为理性认识。第二,它没有引入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王泉强同志在《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中,对“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个真理的定义中,“除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外,剩下的还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即正确的感性认识,而如果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性认识也是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一直采用的真理定义,是从苏联引进的两个明确概念的系列:“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年来,学术界曾不断有文对这一真理定义提出质疑,但都不是对“正确反映”这种明确概念的形式逻辑提出意见。实质上“正确反映”论并未脱出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巢臼,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事物之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权威性的阐释和论定。例如: 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对“客观真理”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辞典》关于“客观真理”的解释是:“表示真理性质的哲学概念,指其理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内容”。 于恩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十讲》对“客观真理”的含义概括为:“一是指真理包含有不依赖人或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正> 《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在《学术月刊》表发后(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7期),一些同志对我提出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看法不一。安起民同志还专门对拙作提出商榷意见(见《学术月刊》1982年第8期,以下简称安文,凡引此文不另注)。笔者不仅对安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敢苟同,而且认为进一步弄清正确的感性认识到底是不是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所以,有必要再谈些浅见。一方面答安起民同志,再是也希望其他同志正教和参加这一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正>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阐释和论定。例如: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中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同使用。下面列举几本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即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即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都是绝对真理”,“任何真理又都具有相对性,都是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10.
对于真理的定义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我觉得不管是传统的真理定义还是近年提出的一些新定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这里就近年来的一些不同思考意见表达出来,目的在于引起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真理的定义大都采用艾思奇50年代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应当说这一定义对于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于传播、学习唯物主义哲学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反映了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主要特征,属于…  相似文献   

11.
<正>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已成为真理问题上的至理名言。不过,究竟有没有抽象真理?这似乎也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 在哲学史上,从黑格尔、普列汉诺夫到列宁都曾不止一次地指出:真理总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列宁且认为这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申明这一点。由于这个原因,在我们的观念中“没有抽象的真理”便成了绝对真理;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真理都是具体的”便成为大加发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真理的主观性及其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就真理的主观性,及与此有关的“主观真理”、真理的阶级性等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供讨论。 1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在论述真理问题时,从来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随便打开一本哲学教科书来看,在真理那一章节,不是写“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就是写“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好象一讲真理的主观性,就  相似文献   

13.
方真 《学术研究》2000,1(8):22-25
弄清是否存在“感性真理”或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的问题,对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具有直接意义。笔者认为,有无“感性真理”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的各个方面,只有从认识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不存在“感性真理”,真理只能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可究竟怎样理解这种具体性呢?在我国哲学教科书中有一种说法:具体真理是对一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在一定实践水平上对客观事物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是具体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具体真理不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也不是一般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是对一定条件下的某一具体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理论上深刻而“完整”的正确反映。它的具体性主要体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完整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5.
一、真理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 真理有不同的层次。从某一时代人类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去衡量,可以把现有的真理划分为“理性真理”和“直观真理”两个层次。“理性真理”指在某一认识阶段上,代表这个阶段的最高认识水平的、经过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触动地指导实践并被证实正确)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它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科学发现。“直观真理”指在这个历史阶段上,主体无须经过复杂的理性抽象就能直接把握的正确认识,例如为这一时代的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某些公理、公式等等。这里,“直观真理”与当前哲学界所讨论的“感性真理”概念不同。“直观”是包含着理性思维的。黑格尔说:“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在人的一切直观中都有思维”。(《小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前,毛泽东先生发表了他的“实践论”,深刻而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大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引起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深入累积,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即达到了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须再经实践的考验,才能作出判断。毛先牛以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也就是理性的。他以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  相似文献   

17.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某些哲学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看,这种概括仍带有片面性,没有全面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它们各具特点,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  相似文献   

18.
傅济锋 《理论界》2004,(5):72-73
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重要的基础性范畴。然而在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对于物质定义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甚至误解,其中关键在于正确而准确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这一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9.
在许多哲学教科书或哲学名词解释之类的工具书中,都给真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现象的一面和本质规律的一面。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统一,这主要表现为两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方面。现象是暴露在外的各种表面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并为人们感知和反映;本质则是内在的、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东西,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人们不能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通常把“现实性”范畴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例如,我们曾采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说;“现实性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着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综合的存在”①。我认为这样理解“现实性”范畴是不够全面和确切的。因而这个定义也就有所不妥。将“现实性”定义为“现实存在的客观实在”,就容易把“现实性”与“物质”这两个不同的范畴混淆而不能区分开来。请看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给物质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这也是我国哲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