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一方面可以总结特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全国各地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基于西北地区农产品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构建模型,对2015—2020年西北五省区农产品供给质量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旨在探索提升西北地区农产品高质量供给的有效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既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议题,以往学术界对交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提升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为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顺利实施,采用文献调查与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在总结中国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产业背景—供给侧问题—结构性原因—改革对策”的逻辑思路,以收费公路这一特定交通基础设施产业为例,从企业、产业与区域3个层面指出产业供给侧问题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提升收费公路产业有效供给的改革对策。研究认为,运营效率低下是收费公路产业供给侧问题的集中体现,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企业层面的运营模式结构失衡、行业层面的公路收费制度僵化以及区域层面的属地管理模式;借助PPP模式加快收费公路产业市场化进程,以公路项目微观效益为标准分类实施公路收费政策,在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进行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统筹收费公路管理成为未来行业走出运营效率低下困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产品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农业缺乏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原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供给学派以及农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三条主要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  相似文献   

4.
揭示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基础。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的影响,并基于分布滞后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将通过影响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和农业生产要素稀缺程度,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如果滞后效应持续时间太长,将导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减轻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促进农产品供需双方互动协调,加强农业生产者之间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推动农产品优化升级的各类主体在投入消费方面的博弈分析认为:各类主体是否积极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在改革中能否获利。而能否获利的关键是,优化升级后的农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因此,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品质,培育优质农产品消费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的转型升级,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改革过程中,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外,地方政府还必须在财政投入、信贷、税收、保险等方面给予帮扶。  相似文献   

6.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演进为研究脉络,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不同时期,总结了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绩。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分析了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提出了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需求,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建设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乡村金融供给体系等政策建议,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总结江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绿色生态导向下江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出8个推进绿色生态导向下的江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调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调优农业产业结构;调绿农业生产方式;调顺农业绿色经营体系;调强科技与人才支撑;调响农产品品牌;调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实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科技产业的重要举措。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取双重差分法,以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水平对政策反应更敏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地区之间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当前农业农村总体形势、阶段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指出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着力处理好战略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粮食总产量和品种结构、粮食数量和质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生产、政府和市场、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8大关系,最后提出了稳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个方面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解决供给侧农产品全面质量能否有效满足和适应消费需求的问题。研究从经营主 体的角度展开,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扭转凉山蜂业经营主体产品管理结构失衡是消除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不平 衡的关键,指出经营主体产品管理结构中与质量管理其目标失衡的四个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突破了以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理论及政府职能层面的模式,为后续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另 一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革,供销社日益偏离组建初衷,呈现出组织旨趣盈利化、业务非农化、产权“悬浮化”、治理非民主化等“内卷化”特征,虽经多次改革但收效甚微。浙江以习近平提出的综合合作思想为指南,将“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与供销社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依托农合联的非盈利组织宗旨、开放组织边界、多元治理结构、创新生态系统属性等特征,通过“增量改革”推进供销社“存量改革”,为供销社“去内卷化”开辟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浙江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的五大学院立足大西北,坚守使命、培育英才、延续国脉、创造奇迹,孕育了“公诚勤朴”的大学精神,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创办于19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在经历其最初的发轫阶段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特别是与由西南联合大学分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有着整整8年的时空交汇。在此期间,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高等学校内迁运动中、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峥嵘岁月中,私立焦作工学院所经历的文化涵养和精神陶冶,与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不可分割。中国矿业大学所特有的“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品格,是她从焦作路矿学堂到私立焦作工学院、中经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再到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学院直至新世纪的百年曲折坎坷历程中熔铸而成的。中国矿业大学在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工学院时期的那段历史不应该被忽略和遗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互联网打破传统的边界限制,但是也带来渠道冲突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通过供应链成员组织协同,促进全渠道整合,实现“人、货、场”三要素的最优化匹配。生鲜农产品全渠道供应链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即基于全渠道融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构建关键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性服务,最终提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回顾和梳理中国对外开放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相关政策,充分体现出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方面从“谨慎”到“鼓励”、从“严格”到“简化”、从“起步”到“完善”的演进性变化过程。实践和实证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特别是“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政策指引,其政策效果也在不断被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外汇管理体制和对外投资审批制度的放松、相关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对外投资中环境保护政策的引导,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均有显著促进作用,总体政策效果明显,说明实施鼓励推动中国“走出去”的政策效果与政策制定和完善的初衷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农村政策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由此形成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不同。随着政府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建立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渐萎缩,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使得极为紧缺的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脱离农民需求实际,税费改革乃至于取消农业税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釜底抽薪"之势。化解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关键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创新农村公共产品 需求的表达与供给决策的衔接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运行制度等。尤其是作为补救措施,政府应对农村地区实行限期公共产品补偿性政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变迁规律,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山西10个村的样本为例考察了近10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轨迹。研究发现,农村人口10年来平均年龄增长了4.3岁,而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增长5.6岁从性别和在家居住时间看,46岁及以上女性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从工作时间和就业方向选择看,尽管农村劳动力仍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但外出就业和受雇用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手段从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看,滞留在农村的农业人口质量较差。研究认为,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中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农业“女性化”和“老年化”特征突显,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新农村建设与户籍制度改革应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关注农业生产的“老年化”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关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健康扶贫将长期持续,因而需要基于反贫困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健康扶贫政策的三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医疗帮扶”到“疾病预防”;从“最少受惠者”扩展到“次少受惠者”。据此,现阶段健康扶贫政策优化的重点如下: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个人医疗费用封顶制;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三是增强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四是关注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五是建设有益于健康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下粮食供给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推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前提。当前粮食供给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种粮效益持续下降、农业劳动力转移、国际竞争力弱、支持保护政策空间有限等突出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供给,同时注重产量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既是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必要条件。为细化和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新型粮食供给体系的思路与具体路径:从保供给向绿色可持续转变;从小而散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从价补合一向价补分离转变;从注重产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采取多种措施综合应对,构建更有保障、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粮食供给体系,切实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