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这一全新的命题.在深化制度改革、建设、创新和执行的实践中,党的领导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逐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体推进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建设和执行,把党的领导制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关系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三者关系的有机统一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是确定三者关系的价值取向,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创新党民关系和党法关系。客观分析影响三者关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我们选择推进其制度建设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应从内涵、前提、保证、理论四个层面全面理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从思想内涵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建构制度是保障,形成体系是基础,发展创新是关键。从根本前提来讲,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政治保证来说,党的领导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从理论发展来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学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只有系统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十个坚持"的首要经验,彰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的时代价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色,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诠释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印证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政党中心主义分析视角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6.
党的领导法规制度由两个部分构成:"党的领导法规"是对党的领导权的规范;"党的对外政策"是依据"党的领导法规"对外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党行使其领导权的具体方式。党的领导法规制度是党规与国法之间的桥梁,其正当性来源于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作为马克思主义领导党的中国共产党依据党的领导法规制定党的对外政策,党的对外政策引导国家法律的变革;法律变革完成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则应当"在宪法法律内活动"。"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依据宪法和国家法律"依法执政",马克思主义领导党则应当依据宪法和党的领导法规制度进行"依规领导"。党内法规的对外效力不是其对内效力"外溢"的附属物,而是以党的领导法规为规范依据的直接效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益冲突是一些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要根源,许多典型腐败案件的背后都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问题.建立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正是从源头上有效遏制领导干部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杀手铜”.通过分析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理论内涵和功能作用,探索性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内蕴着主体性、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等理论特色;彰显着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解读实践与社会实践、历时性与共时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以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宪政和社会主义共生、兼容.社会主义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蕴涵人权、自由、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以依法治国和宪法制度为"纲",以人民主权和人权自由为"本".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体系发端、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构筑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宪政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立足国情,与时俱进,我国宪政建设应在宪政观念、宪政制度和宪政实践三重路径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依据、价值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坚持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国家学说的必然要求,是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创设的经验总结,是全新历史方位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创新成果.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仅有助于系统阐明党的全面领导概念的科学内涵,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型政党的政治定位,而且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巩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立足新时代国家治理全局,要通过维护制度权威、完善法律法规、注重宣传阐释、凝聚价值共识、增强制度供给等路径,不断提升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6,(9):217-222
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三个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彰显了提高共产党员修养所必需的信仰和心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理论完善和升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挖掘文化自信的内涵,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意义,进而塑造并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勇气和力量,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分析与实践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制度创新是指引入新的金融制度因素或对原金融制度进行重构,其对促进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指出了影响和制约金融制度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然后分析了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强制性和渐进性特征,认为正是这些特征导致了我国金融制度创新需求和供给的非均衡状态,最后就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预算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重塑公共治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预算制度通过对预算过程的控制,达到改善预算结果的目的。在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结构”“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三种改革实践模式,在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还面临预算权力形式化与碎片化并存、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缺乏有效融合以及社会监督效果有限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重塑人大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加强财政部门的统筹管理功能,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的全面性和透明度等,从而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党代表任期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可以分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八大前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总结党代表任期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本历程,有三个基本结论:一是党的领导集体的重视,是党代表任期制能够得到逐步发展的直接原因;二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是党代表任期制能够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三是上下互动是党代表任期制健康发展的最佳步骤.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社会理论从经典到当代的演化史中经历了确立、排斥、复兴与创新的变化。是否有效坚持实践原则,规定了社会理论的兴衰变迁。当代社会理论在复兴实践原则的同时也实现了内容丰富的理论创新,关于话语实践、感性实践、选择实践和制度实践的研究,是当代社会理论依据实践原则实现理论创新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历史发展,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发展道路。对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回顾30年来党内民主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路径,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更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土地管理法》中,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被称为集体所有制,而其实质是中央政府所有制,在现实中又演化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享的制度。理解这种变化,需要引入条款制度和实际制度等概念。条款制度指文本对权利的规范,实际制度指现实对权利的规范。实际制度有可能偏离条款制度,其间有三个环节:(1)条款制度制定中的缺陷;(2)权利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3)现实的利益结构。因此,谋求条款制度在现实中得以贯彻的努力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提高制定条款制度的技术,而应该设法对现实的利益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与时俱进这一命题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从而说明十六大将与时俱进写进党章并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的。与时俱进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既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又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既使以人为本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又规定了它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以人为本,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体制建构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