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评《美国IPAWS系统及对我国预警系统建设的启示》 美国无疑是从社会管理方面最早意识到应急管理重要性的国家之一,1979年成立的FEMA就是出于这一目的,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因为所处的位置特殊,经常遇到来自海洋的突发灾难侵袭,也使得他们早早开始了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评《应急救灾三方博弈模型研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是一个十分年轻也是十分前沿的研究领域,现有的某些理论和应用基础并不完善,需要人们不断地来完善基础理论和提出更适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新的应急决策方法。本文基于大型灾害应急救灾的特征,提出了用于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灾民行为的三方博弈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证明以及优缺点分析,不仅拓展了博弈论及其应用领域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应急管理实践领域存在的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提升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应急能力与水平。针对中国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落后现状,应确立从业者资格标准及认证机制、加快发展应急管理学位教育、完善人才队伍培训体系、重视从业者职业伦理建设和合理增设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与职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社会发展过程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为提高对整个城市甚至是国家带来深刻和长远影响的较大规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剖析了突发事件的内涵.分析了其基本特性,综述了国内外的应急管理发展状况,归纳出应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急调度的各类相关模型与优化算法,分析了应急管理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和频率与日俱增,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危害日益加重,应急管理成为处理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运用现代知识管理和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应急管理模型,设计出了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客户端、服务层和存储层。在客户端,用户可以检索需要的应急知识;服务层主要用于应急知识的获取、处理与预警消息的发布;存储层主要提供各种数据和案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讨论了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在政府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主张将知识管理的“K9知识链”与“PSCA闭环”在政府应急管理中进行应用,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模型.这种模型采用知识流理论,分别建立面对政府部门人员、面对专家人员、面对非政府组织应急响应人员和面向公众等普通用户的四个子系统,并对如何运用知识管理来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危险品物流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预防危险品物流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危险品物流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核心,构建了危险品物流管理的总体框架,研究了基于危险性与可操作性分析的危险品物流预防性管理手段,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分析了危险品物流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了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危险品物流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急管理及运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在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了以\  相似文献   

9.
王琳 《国际公关》2023,(6):97-99
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各种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而社区既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场所,也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沿阵地,社区的应急应对能力直接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应对程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目前,社区中存在着应急知识宣传不足、演练不全、应急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应急管理社会化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整体提升全社会应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应急管理社会化的现有研究及其成果回顾发现,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应急管理社会化的概念及内涵、必要性、主要层面、实现路径和国内外应急管理社会化实践等方面。通过分析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应急管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即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化的法制建设研究、注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开展应急管理社会化评价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公路网应对自然灾害系统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自然灾害下中国公路网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效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公路网的自然灾害类型以及自然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同时借鉴国内外公路网抗击自然灾害的经验,提出了公路网抗灾救援系统组织框架和工作业务流程,并系统地提出了公路网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抗灾救援保障体系,其中包括抗灾能力和灾情评估、灾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应急响应机制、应急交通控制和管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强资金筹措管理,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是交通部门工作的重点。在这种形势下,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应避免筹资最大化的误区,坚定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在公司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等管理中,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也要顾及长远发展,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相似文献   

1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合同在分包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公路工程项目合同分包招投标制度建设,完善公路工程分包的计量结算程序,如何杜绝公路工程违法分包3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求发挥工程分包在公路工程发包中的优势,保证在发包过程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4.
结合治理理论的相关看法,倡导在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和公众等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最后,为我国应在应急管理实践中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参与主体权责划分、培育应急管理的社会资本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韧性理论,从制度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社会韧性四个维度分析突发事件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存在的盲点。提出应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顶层设计,优化应急通信保障组织建设,健全应急通信保障运行机制,构建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建立健全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使通信系统及相关管理保障工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具备更强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开创风险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需要应用多种手段进行交通管理。提出了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概念,并对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工作程序是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基本要素。强调了公众参与手段与其他手段相结合是实施城市交通管理有效综合途径,对于确立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逐步解决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等交通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路施工项目网络计划多目标综合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解决公路施工项目网络计划的综合优化问题,通过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对工期、成本、质量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网络计划综合优化中,应按质量优先的原则,将质量指标作为约束条件,把综合优化指标确定为工期、成本和资源;同时为了使综合优化方法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易接受性,以单目标优化方法为基础,提出了综合优化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验算。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公路网建设规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配置交通用地规模,为区域公路网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在分析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平衡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效益系数为目标函数,以土地资源、社会需求和生态环境等为约束条件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模型,并以陕西关中地区土地利用为例,设置了16个变量,建立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和交通用地合理规模,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确定区域公路网建设规模以及进行区域公路网规划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和重大损失,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方向和新命题,也对提升社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特别是完善基层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完善社会治...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公共事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必须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抓好防灾救灾的基础准备工作,使人们面对灾难时变得更理性、更灵活、更团结、更有责任、反应更快,这既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和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又是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