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先秦到唐代,西王母信仰已随着人们崇奉她的方式而经历了多次转变,特别是六朝时期,在道教神学体系中,西王母从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重要转变,不仅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发展,也是道教构建其女仙谱系的基础。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结了六朝以来的西王母道教形象演变,对西王母信仰和道教神学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晋仙道文学中对女性的抒写是东晋仙道文学的一大特色。此前,有关女性的抒写多是在诗赋中,只有从东晋开始,在志怪小说、仙传体裁与道教典籍中,以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了众多女仙及其权力系统,女仙身上所寄寓的特质表现了东晋士人的想象,也折射了东晋社会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3.
《太平广记》里的女仙可分为神女、仙女、民间女三种。从女仙的嬗变过程中 ,可看到唐代妇女前后地位的变化。从形象塑造中 ,可看到唐人对女性既崇拜又远离的心态 ,也可看到唐代妇女异于其他时代妇女精神面貌 ,从而明白唐代崇尚道教的原因即老子的崇阴思想 ,契合了唐代“女主”的传统 ,而“女主”的传统又强化了老子崇阴思想  相似文献   

4.
白日升天在道教而言,乃是无上高深之术.道教尊重女性,其神系中有大量的女神、女仙存在,在修炼、戒律、教义、组织等方面亦能男女一视同仁.从唐代的女子白日升仙神话建构过程中,反映出当时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6.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慈航真人是一位深受民间崇奉的女仙。慈航真人信仰的形成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佛道双栖的现象是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特别是仙释圆融宗教文化的产物。慈航真人仙话传说中的性别困惑既体现了古代社会性别意识的特殊取向,也反映出观音形象不断演变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唐五代女冠大都风流放荡,这种看法有偏颇。女仙故事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较为全面地考察此期女仙故事,可以发现道书与文人作品中的女仙形象迥异,大量描写多情女仙的文人作品导致了学者对唐五代修道女性的误解,而道书中比比皆是的清修女性的形象则被忽略了。事实上,此期修道女性中风流人物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8.
女冠和女冠诗人是唐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李季兰作为一名女冠诗人,毋庸置疑,也成为人们褒贬评论的 对象。她虽然存诗不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是她整个人生的写照,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李季兰的人生历程中对道教思 想文化的吸收与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她的凡人-女仙-凡人心路历程,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生命的李季兰形象。  相似文献   

9.
论西王母及其历史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一位复合型的神话人物,一方面她是西方七宿白虎星象的化身,是凶神、恶神、刑神,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吉神、善神与福神,能赐与人们的长寿、百福,乃至后嗣兴旺,鸿运长存。是一位慈善普渡众生的女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凶神的影响有所缩小,人兽合一的形象有所转变,而最终成为道教中的女仙领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600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清代长篇小说。作者吕兆,字文熊,号逸日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中作者“吕兆”应为“吕熊”;“字文熊”应为“字文兆”;“号逸日叟”应为“号逸田叟”。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8页“女仙外史”条载,《女仙外史》为“清吕熊撰,署‘古稀逸田叟’,熊字文兆,《在园杂志》云吴人。”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1985年10月版第1387页“吕熊”条:“吕熊字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女性艺术家与男性艺术家并肩齐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毋可讳言,现有的各种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在反映历代女性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评价女性的艺术成就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欠缺和偏颇。这一状况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实的。认清这一点,是我们发掘和研究古代女性艺术成就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庞氏妇、李寄、木兰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勇武女性形象。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与当时北方民族战争频仍、民风尚武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反映出女性在特殊情况下对自身价值和潜能的开掘,要求自强并成为强者,同时因其对宗族、家庭利益的维护而得到封建社会的认可和赞颂。她们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具有超越性本质和理想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女性结社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承续北朝东魏时期“女人社”的遗风,在文人结社的风气、文学家族的教育和交际以及男性文人的支持和引导等因素影响下,女性结社现象大量出现。不同类型的女性诗社相互影响、齐头并进,各种社事活动十分兴盛,流传下来的社诗也不乏佳作。因此,女性结社对明清妇女生活史和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国小说描写女将形象一生经历的甚少,这里以描写女将一生经历的《玉楼梦》《六美堂记》《洪桂月传》《郑秀贞传》为例,揭示有关女将形象描写诸多相似、交叉的情节。四部小说相仿情节可被概括为由诸多母题组成的一条同一路线,其中梦仙感孕、显明女儿身、坠水、中举、征战外侵、深山学艺等,均有成因。探索其同一路线成因,可对其新的女性观以及如此塑造形象和设置情节的时代意义,加深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农民工小说叙事中,关于女性农民工的叙述数量众多,恐怕要占到新时期以来农民工小说叙事的半壁江山。农民工小说的女性叙事集中书写改革情境中身陷城乡分割体制中的独特女性命运,充分暴露了男权社会的专横、阴戾和丑陋。然而,整体上过于悲苦哀怨的农民工小说的女性叙事还是钝挫了它的女性意识批判的锋芒,只有少数描述进城农村女性新变的作品显示了农民工小说女性意识的深度,勉为其难地切入了时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新的写作倾向给女性诗歌创作带来了改变.女性诗人由于自身的性别带来了与男性的心理与生理机制的差异,以至诱发她们更多的倾注于人本身的内在情感与生命的体味.本文试从人的情感,人的困惑和呈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女性诗歌的母题取向.  相似文献   

18.
池莉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风潮的代表作家,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和思考。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随着作家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这种关注和思考经历了懵懂、觉醒、自觉、和解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池莉独特的女性意识。试图通过对池莉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演变,来探究她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