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伤逝》常读常新,可以从普遍语用学所关注的意义、体、时、人称等方面重新解读诠释《伤逝》中交往主体的主体交互性。《伤逝》其实描述的是普遍语用学背景下基于主体交互性的对话的“伤逝”。和谐地对话,在对话中正当、平等、真诚地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交往主体间消弭误解、化解危机。人际和谐离不开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爱情观的分析,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指引方向。《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通过对《伤逝》这部小说的分析,认为鲁迅的爱情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个性解放是爱情成长的思想基础;社会解放是爱情成长的社会基础;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相似文献   

3.
站在女性主义立场解读《伤逝》,可以看出隐含的作者男性自我中心主义及对女性的苛求。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表露,遮蔽了涓生、子君的本来面目,也使得鲁迅将自己的行为与文本中表现出的对妇女解放和婚姻爱情问题的深入思考割裂开来,《伤逝》便也成为了对他的传统家庭模式的有力嘲讽。  相似文献   

4.
<正> 一一部文学作品常有多层意蕴多个主题,杰出的作品尤其如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文学作品的优秀程度与其主题多义程度成正比的原理,把后者当作判断前者的依据之一。这是因为优秀作品不仅拥有现实生活本身那样的丰富内涵,而且溶入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复杂波动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富于弹性,向读者提供了见智见仁地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理解的条件。《红楼梦》如此,《哈姆雷特》亦然,这里要谈的《伤逝》,也是这样。对于《伤逝》的主题,人们已经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解释。代表性意见有:《伤逝》探索个性解放的道路,特别强调经济条件的决定力量;《伤逝》刻划了知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个性解放的狭隘化无爱人间的悲诉──论《伤逝》的悲剧蕴含元维社《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小说.因其强大的现实针对性和对“爱”的关注.而格外引人注目.《伤逝》更以其巨大而沉重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时时引人思索。但长期以来.《伤逝》的研究者们只注重其...  相似文献   

8.
写出人的现实困境 —— 论《伤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逝》的主旨不仅仅是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它更深刻的思想意义在于表现了鲁迅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全部哲学思考。《伤逝》对于爱情 ,人性以及新的道德都提出了质疑 ,这是由于 ,对于人的现实困境来说 ,永远都不可能存在着一个完美无缺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中的《伤逝》篇全写魏晋名士对死者的哀悼和恸哭。从《伤逝》篇及其它的感伤故事可以看出:魏晋士人不仅以有情、重情、钟情为人格理想,而且竭力追求情感表达的自然与真诚。魏晋士人情感价值的选择与建构是在无情现实的基础上,经由无数情感的冲突,在玄学的观照下形成的,是对儒道两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伤逝》告诉我们一种貌相:当"人必生活着"成为可能之后,爱情也"必须时时更新、生长与创造"。北村的《伤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爱情最终是虚无而令人绝望的,无法使人类心灵得到拯救。鲁迅和北村的《伤逝》中理想爱情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面对包括爱情在内的人生"绝望",北村确立了以神性拯救为唯一的终极救赎之径。而鲁迅在现实的土壤上信奉"绝望的抗战"。北村的愿望虽然美好,但在中国语境中,却很难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1.
美狄亚原型中存在着“寻求———失落———复仇”的模式 ,在子君身上见出其为爱寻求与失落 ,在繁漪身上见出失落后的复仇。这个模式以爱为中心 ,体现了“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寻求”这一长久永恒的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反映了这种主题和对这主题的扬弃 ,体现了新的两性关系和共同寻求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性特征及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受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地理上东西之间的矛盾以及俄罗斯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探讨和研究俄罗斯民族性格有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法裔民族意识是愈演愈烈的加拿大法裔民族主义的思想起源,它的形成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原因。加拿大法裔民族意识的产生与英裔、法裔之间因殖民地问题而引起的难以逾越的民族隔阂,法裔族群为了争夺“语言权利”进行的语言文化斗争,天主教与新教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以及法裔族群的保守主义思想传统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族偏见的形成与历史记忆的转述密切相关。一方面,历史记忆的植入与“强权”使得民族偏见的产生与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与经济、政治、阶层等社会因素相比,根植于历史事件与历史文化土壤中的民族偏见更容易“合法化”为一种与他族的交往经验,以致造成民族隔阂。积极倡导民族宽容,增加不同民族间的接触与交往,客观、辩证地看待个别历史事件是消除民族偏见、维护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四任“爱尔兰诗人之椅”的荣誉持有者,诗人迈克·朗利在众多当代爱尔兰诗人中独树一帜。通过糅杂于诗歌中的各种民族文化情愫,朗利用细致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北爱尔兰宗派冲突的批判以及对和平的殷切向往。他一方面痛心于同胞间的冷漠、隔阂、杀戮,另一方面在自身诗歌写作中积极关注家园和时事,以文学参与当代北爱尔兰的民族文化重建,凸显了高度的文学伦理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学能否进入文学史是当下一些文学史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位置.究其因最根本的是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之间存在的"隔"与"不隔"现象."不隔"是共通性,"隔"是在语言通畅表层意思"不隔"基础上存在的对作品深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上不可深进的精神状态.当纯粹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入汉文学史时以汉文化视角去阐释就会出现深度理解上的"隔"现象,从而造成文学史编撰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以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阅读女作家的作品,截取五四时期与新时期这两个女性自我意识相对活跃的时期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中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的五四时期,女作家们尚能注重母亲这一社会角色并对其加以衡估,母子、母女之间即便有隔阂,相互之间的爱却不容置疑;延伸至上世纪末的文坛,母亲形象轰然倒塌,母性崇高的社会人格被消解、颠覆,母性人格第一次被庸俗化、丑恶化。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肯定每次演变的历史突破与成就,挖掘不可规避的局限性或是误区,期盼对母亲形象书写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观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与中国原有的宇宙观概念之间存在理论误解,应该合理建构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促成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合流",打通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之间长期隔阂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吸纳中国传统哲学有价值的成分,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体系。两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优秀传统,达到两种哲学精神、两种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灵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统治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一个民族压迫和文化融和的时代。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一批运用汉族绘画形式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画家。少数民族画家高克恭在与汉族画家赵孟颊、周密、邓文原、仇远的交游中,冲破民族的隔膜,将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中,体现出中华书画特有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20.
文学从作家的内心走向读者,成为不朽作品,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活动,如何归纳这种成就,离不开这两个概念:民族性与时代性。将文学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意味着必须面对民族题材及其与文学主题的关系;将文学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文学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本文从这两个角度来谈叶梅与池莉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及两人的创作中的共同元素即对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