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我国这种行政权为主导型的国家来说,依法救灾主要是行政权依法救灾,即行政权在救灾中应如何保障和规制。然而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抗灾救灾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平行法;其次就是一些针对性较小的应急条例,这样就间接导致了我国在依法救灾过程中效率的低下,从而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无谓的牺牲。我国必须完善相应的救灾程序的立法,尤其是政府在救灾过程中行政程序的规制,切实做到政府在救灾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2.
政治救灾制度是相对于经济救灾而言的一种制度形式,它是传统中国社会在政治领域与自然博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灾害祈祷以及衍生于"六事"的诸多制度;尽管这一制度有着浓烈的神秘色彩,但在古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威马逊台风"灾区需要救灾志愿者。灾区政府和职能部门不积极使用救灾志愿者,没有组织并引导救灾志愿者,并与之合作的做法,违反了《海南省志愿者服务条例》规定。救灾志愿者作为救灾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既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灾区减灾不可缺少的经济力量。灾区政府使用救灾志愿者参与救灾,是灾区政府履行减灾职责的一种表现。"威马逊台风"过境后,海南农村灾区的垃圾清运、加快极重灾区瓦房建设中的技术改进都与救灾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四川自然灾害救济呈现出赈灾措施多元化、赈灾机构组织化、赈灾制度法制化和救灾过程社会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救灾大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灾害;二是政治失序、社会紊乱,使救灾活动的开展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两个困扼民国时期四川灾害救济的致命问题,在现今却已基本消除.当今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救灾工作应参酌、吸收历史的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法律体系;完善救灾过程的同时提高救灾效率;构建多元的救灾体系,使救灾社会化;树立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保证市场经济手段和媒体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对青州府造成严重影响。这场大旱灾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引发一系列诸如粮贵物贱、卖妻鬻女、公序良俗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民众外逃和死亡,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丁戊奇荒”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吏治废弛、仓储空虚、战乱频繁、饮酒之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都加重了此次旱灾的破坏性。青州府在此次旱灾中采取的多样性的救灾措施,呈现出近代特点:首先是救灾主体多元化,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多方参与转变;其次是救灾方式多样化,实现从单一救灾向多样救灾转变,救灾手段愈加灵活,救灾经费来源更加多元;最后是救灾机制规范化,逐步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制定完善的救灾制度。  相似文献   

6.
"三社联动"+防灾减灾救灾是把三社联动模式纳入到新时代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通过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社会服务项目,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解决以往政府单一主导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重救灾轻减灾、防灾减灾救灾缺乏政策和项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而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是对新时代下我国综合减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针对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把人民生命放在第一位;抢救伤员注重科学方法,实施“四集中”的救治原则;为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灾区重建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等实例,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上下一心以人为本的抗震救灾精神。汶川大地震的巨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讨论了这次救灾过程中我国政府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化程度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具体展现,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执政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分析抗震救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和以人为本理念在抗震救灾中的体现,指出不管是在灾难面前还是和平时期,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都应是祖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杨婕 《社区》2009,(15)
位于"天府之国"的德阳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2008年5月12日,源自汶川的惊世一震,使得仅百余公里外的德阳也遭受了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灾难。顷刻之间,德阳大部分的建筑变成了一片废墟,17800多名生命沦为了亡魂,受灾人口多  相似文献   

9.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北朝各国统治者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多种方式的经济救助的同时,也采取了政治性的救灾措施,主要包括:检讨为政过失,调整统治策略;整顿吏治,实行国家救灾政策;安抚灾民,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问民疾苦,稳定民心.这些救灾措施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救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构建了一个以宝、黛为主所开展的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在此意义世界中,展现了"痴情"的生命境界.小说在此深化了"痴情"的意涵,此中,从"情"出发的执迷、物我混融,进至忘我的生命境界,是小说刻意凸显的一个为世人所不解的意义世界.而此"痴情"的生命样态,终究要面对执迷对象物的归于幻灭,因此,从"痴情"而至"感伤"的生命情怀,便是必然的生命样态的发展.此种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它是单以对象物的"审美性"的"兴发"与"感通"来作为全心挹注投入的重心.<红楼梦>作为一部女性文化的构建文本,它初步确立了一个大致的蓝图.我们在此文本中,也可就其中的代表人物身上,看到了女性文化的意义世界中的生命样态.此"痴情"而"感伤"的生命情怀,也可说是最具表征性的生命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老子"道"的本质,采用解释学的方法,指出生命是老子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思想有着强烈的生命取向."道"实质是生命之"道",它既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生命由其所出又复归于此;又是生命活动的价值准则,生命合"道"则成,离其则亡;还是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作为生命追求的理想境界,"道"境是一种玄同的"和"状态,是纯朴本真而无私无碍的宇宙境界.  相似文献   

15.
谢觉哉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社会活动家,在处理灾荒方面有诸多论述,形成了其深刻的救灾思想。谢觉哉十分关注自然因素之外的灾荒成因,在区别解放区政府救灾与国民政府救灾的本质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新社会救灾的主体是人民,救灾是与灾荒的长期斗争,救灾是一个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在救灾工作中应把救济款的发放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抓。从谢觉哉的救灾思想中,我们既可感受到新旧社会处理灾荒问题的本质区别,还能发现其不可忽略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灾区,老百姓最盼望的是穿两种服装的人群:迷彩服——解放军;防护服——医疗、消防救援队。此时此刻,他们是党和政府派来的生命守护神!全国的救灾援助队伍,当然不止这些。但毫无疑问,在生命哭泣、心灵淌血的危急时分,跳伞、探路、空投、救援、治疗,乃至背送炸药……这两支队伍冒死冲在了最难最险的前线。不是轻视生命,而是在危难关头深深懂得生死抉择的标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光凭一腔热血,而是在关键时刻善于运用高超的专业技艺为百姓解除伤痛。让我们向他们,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的英雄们,致敬!  相似文献   

17.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三重生命,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精神生命则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贵身"的自然生命观、"虚静"的社会生命观和"死而不亡"的精神生命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代灾害频发,演变趋势呈现中前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的特征,发生区域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基层地方官员承担具体的救灾工作,务虚性的救灾行为较少。灾害奏报制度完善,日常规定和官员出巡相配合,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考课制度与灾害奏报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矛盾,影响救灾绩效与官员救灾方式的选择。灾害救济成效显著者获得荣誉褒奖和职位升迁的激励,弄虚舞弊或救灾不力者遭受朝廷贬谪或被百姓殴打或者击杀的后果。"灾异天谴论"与考课制度共同制约着官员的政治命运。灾害的发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影响着官员的政治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