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文章针对近年来理论界某些贬低、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论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原则。认为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提出“真实地描绘现实关系”是区别于已往一切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标志。同时,马恩又结合文学艺术的特点,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这正是艺术真实的核心,从而达到历史和美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陈春雷 《阅江学刊》2014,(5):123-129
世纪之交出现的汉语危机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的激烈争论,并形成肯定与否定两派。综观两派观点,均有合理之处,但也都失之偏颇。肯定派对汉语危机的认识存在理论缺陷与误区;否定派则未能正视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和汉语危机论的意义与价值,也没有就汉语面临的困境作出建设性的思考。对于“汉语危机”命题真伪之辩的反思,有助于推动我们深入思考汉语的现实处境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否定之否定”,经过恩格斯的科学论证,本来已经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哲学界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就有用“否定肯定”来代替它的倾向;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实际上已经取消了这条规律。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不要这条规律,就成了问题。然而,只要读完恩格斯为了驳斥杜林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否定之否定”的攻击而作的论述,就会认为任何取消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怎样认识“否定之否定”的…  相似文献   

4.
“大一统”扼杀了文学的生命力──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初探吴国璋本文从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派之间在文化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斗争的角度,主要探讨了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大一统”扼杀了文学的生命力。作者认为在苏联文学所走过的几十年...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时,忽略或弱化了对现代性批判这一极为重要的内涵,而是强化了对封建主义、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否定.20世纪40年代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变异,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使它加速偏离经典现实主义的轨道,向革命古典主义方向发展.把新古典主义纳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视阈,是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一个创造性贡献,也是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的政治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现实主义的训谕功能.  相似文献   

6.
政治发展是不同类型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国政治发展目标是人民民主。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相比,中国政治发展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都存在一定滞后性,这需要从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反思。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战略进攻”相比较,用“政治发展战略退却”来描述当今更为合适。政治战略进攻,脱离了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国情,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罗曼蒂克式的政治发展;从浪漫主义的政治发展经过改革、退却到不合格的不完全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一种趋向于现实主义的政治发展;从多元政治主体关系中谋求以社会主义政治为主导和定向的政治变迁,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和合主义的中国式的政治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生活中“二保一”的理象也许确是存在的,但是只有代表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东西才是合理的和值得提倡的。我认为“二保一”不宜提倡,因为它是与社会主义的家庭原则、婚姻基础以及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相违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对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否定中建立起来的,这个否定包括打碎了私有制  相似文献   

9.
法制生活中的“官当”“八议”及防治——从隋唐“官当”“八议”制度说起张龙平“官当”“八议”观念起源于中国的隋唐刑律中的“官当”“八议”的思想,影响甚远,以致于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社会主义法制生活中仍可窥见一些阴影,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和政治生活有着不...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走了个“之”字形,取消研究近三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这也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践日益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社会学,社会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纷纭的,社会结构、社会团体、人际关系、家庭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犯罪问题等等,及其  相似文献   

11.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的创作思想,是鲁迅关于写“新人”的文学主张的集中表现。对人生抱着真诚态度的鲁迅,始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的这种冷峻而执着的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在他的文学思想中勾留出了鲜明的轨迹。但,影印在这轨迹中的决不仅仅是冷峻和执着,还有希望的火花和新人的胎动。早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鲁迅就认  相似文献   

12.
坚持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依靠顽强斗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成功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确把握伟大斗争的理论内涵,洞悉新时代伟大斗争新的历史特点,塑造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能力本领。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征程中,必将伴随着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局势,因此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勇气,善于斗争的政治智慧,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在戏曲理论史上,李渔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他那不够检点的生活方式,一些庸俗消极的剧作,和他的曲论一起在后世引起了巨大反响。历来人们对李渔的评价都是毁誉不一,肯定与否定相交杂,在这些评价中,李渔的为人处世和他的曲论价值似乎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后人对李渔的曲论可以说是推崇之至,但是否无可指摘呢?下面就从一个具体问题来谈谈李渔重场上之曲的优与劣两个方面。重视演出实践、重视舞台效果,是李渔曲论及创作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在《闲情偶寄》卷四:“演习部·选剧第一”中,李渔首先指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他的许…  相似文献   

14.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三环外交”。一般认为,“三环外交”是不成功的,而且是不现实。但实际上,从“三环外交”出笼及其被推行的特定历史环境看,这一外交政策虽然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终极目的,却仍然是可行的、现实的。因为“三环外交”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英国的大国地位,有利于英国处理好战后初期同美国和西欧各国的关系,使英国完成了由殖民帝团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三环外交”对冷战起到了推波动澜的作用,但这项外交政策并未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三环外交”体现了英国传统外交中丰富的想象力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高超的外交技巧,不能对其彻底否定,相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的蜕变与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春时  林朝霞 《求是学刊》2007,34(2):97-102
自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概念几经变迁,在接受过程中被误读,先后演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那么,现实主义的真实内涵是什么?它是如何蜕变的?这些问题有待于知识考古学的细致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仵埂 《唐都学刊》1995,(2):17-21
本文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口号,首先揭起了生活对艺术本体论化的这面大旗。作者在追溯了“生活”这一概念的发展变化脉络之后,指出生活对艺术本体论化的意义在于把生活作为本体而不是将心灵精神作为本体,将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从此使艺术从天国回到尘世、纯粹观念回到现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我走向社会,从少数精神贵族走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7.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18.
汉语否定结构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中对否定结构的分析,出发点是将其作为肯定结构的对立面,即“否定对肯定而言。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在前头加‘不’表示否定”①;“肯定是陈述某件事情的存在,否定则是陈述某件事情的不存在”②。如象花是红的/花不是红的;我写字/我不(没有)写字;外边在下雨/外边没下雨,即S-P/s-NP这样的对立,被认为是语法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否定结构看作以否定词限定肯定结构而形成。从一般语法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析方法也未尝不可,但深究起来,这样的二元对立在理论上尚有若干欠缺。先看这样一些例子:1…  相似文献   

19.
人性、人道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文艺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美学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文艺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从这一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应看到,人性、人道主义之所以经历了这样曲折的历程是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的  相似文献   

20.
1."否定辩证法"这个表述违背传统.早在柏拉图那里,辩证法就已经试图通过否定的思维手段产生某种肯定的东西,这个图式后来被简明地命名为"否定的否定".本书就是想使辩证法从那些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而又不减少某种规定性.阐发这个"悖谬的标题"就是本书的意图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