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超美学"--论鲍德里亚后现代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的"超美学"(Transaesthetics)是20世纪西方美学"后现代转向"以来最有原创性的一种美学形态之一,它从四个方面全面刷新了现代性美学传统.利用四个关键词,鲍德里亚令人耳目一新地描述了传统美学话语"从真实到超真实"、"从模仿到仿真"、"从形象到仿像"、"从自律到内爆"的四重转换.鲍德里亚"超美学"有力地把握住了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急剧扩张和消费文化的迅猛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表现出对后现代美学转型和文化变迁极大的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理论被当作肯定或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西方权威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的理论不仅不能为中国美学当前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提供任何证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对伦理学和认识论等纵深层次审美化的论证."审美化"概念涉及到韦尔施美学的审美中断、盲点文化、艺术的双重结构和重构美学等问题;作为比照,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中西"后学"之间的真正差距.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和图像技术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文化现象——“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正在模铸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着美学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美学化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又使之进入了麻痹化,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转向平面化。因此,我们必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整体性观照,深刻反思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涵的消费社会的全部矛盾。  相似文献   

4.
文化消费是时间密集型消费,中国居民现实中所拥有的休闲时间与文化消费的发展休戚相关。当前,中国居民普遍缺乏休闲时间,在文化消费上陷入了时间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充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既要保障人民休闲时间、发展社会生活服务、培育社会休闲风尚,又要传承中华传统休闲文化和休闲美学,发展品质化、审美化休闲,提升人民休闲素养。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在文艺学、美学界的讨论,使得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开始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价值立场遭遇了“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话语,对我国美学建构的意义在于:技术理性时代虽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的“主体性”内涵,但技术与美、艺术的结合却会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美崇拜;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的审美化”使道德、审美向个人回归,向平凡的日常生活回归,但却会升华出新的神圣感;在消费主义时代“审美”会成为一种时尚的风潮,但是现代的“审美”必与传统结合才能真正显示出魅力。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完成的反叛和超越。它抛弃了后者对功能主义、纯粹主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追求,转而走向复杂、含混、多元、反讽和戏仿等后现代风格。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型绝非仅是美学风格的转型,更是在西方社会由生产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以及由精英主义转向民粹主义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文化政治的转型。从建筑领域审视这场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社会近百年来的这两种最主要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7.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作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一个主要西方理论资源,其日常生活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的审美化思想,多为中国学者忽略。韦尔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必然,视欲望快感和经济策略为其动因,只具有浮光掠影的肤浅价值。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应在先已被高度审美化的语境中锦上添花,反之可以表现叛逆和崇高。所谓认识论的审美化,是指美学公认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直观形式、建构性、可操纵性、歧义性等,不仅是艺术的专利,而且变成了现实认知的基本范畴。韦尔施将这一传统上推到康德和尼采,应是显示了用以美学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来解构以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苦心,它虽然或者多半只是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一种美学乌托邦,然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认识论审美化的区分、辨析和升华,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重构美学的思路,都可谓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8.
当代的审美文化,在文化媒介转型的基础上已完成了从文字主导向图像主导,从语言艺术向图像文化转向的后现代转型,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是当代审美文化最明显的表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文化是未来审美文化的唯一表征,也不意味着语言艺术的不在场,未来的审美文化虽以图像文化为主导,但语言艺术对图像文化的补偿与拯救却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的认识本性、受众心理、交流特征、文字文化的局限性、现代科技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论证了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图像文化转向的必然性,并将图像文化时代到来的第一原因归结为人类爱“看”的认识本能,其他的原因与要素,都是围绕着人类爱“看”的这一认识本性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目前学界对"文化自觉"的内涵所持有的三种典型观点———"认知"论、"基因"论、"反思"论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由此而衍生出的两方面问题———挫伤民族自信心和创新力、制约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以本土文化为行为对象的系统,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实践,对其真谛应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体现为广泛包容和汇集,文化内部分类替代分层,文化关系的和解代替对抗,文化价值分享代替对立。北京作为中国当代文化成就的最集中体现者,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文化中心,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是基于模仿的边缘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山寨文化"具有明显的消解中心、反叛传统等后现代表征,它的出现迎合了后现代文化下大众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需求,并与当前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语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X吧”是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的语言文化现象,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体,无论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具体的内容风格上都迎合了现代都市人求新求异、追求时尚情趣和高品味生活的心理需求。“吧”通过外来词语素化,成为现代汉语一个新的构词词缀,实现了汉语言中潜性词语向显性词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文本原初诞生于老上海的商业环境中,电视传媒为迎合大众,在二度置用时削弱了其艺术感染力。当审美日常化成为当今美学的重要主题之时,大众文化采取一定时尚化形式来打造文化消费形态。大众在自身的文化消费过程中也获得了一种快感,这种快感美学具有强大的反传统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华文化是最具美学智慧的。它是诗性的文化,具有审美性。它的许多重要命题都通向美学之思。我们可以从“山下有火”、“文明以止”;“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言”;“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推演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理解,即美在文明;美在大化;美在忘象;美在境界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