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学知识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全面替换,中国传统诗学已成为一种"异质"的知识.认识中国传统诗学的这种"异质性"对于中西两种异质的诗学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总体性认识,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谱系结构、知识质态和知识言路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的关系如同一枚铜板具有不可分割的两面,其中一面是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天才理论,另一面是以南宋典雅词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词学中尚雅的审美传统,离开了其中任何一面,都不会有"古雅说"的提出.从理论渊源上看,王国维的"古雅说"植根于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西方天才理论,但王国维建构"古雅说"的目的,是企图对中国古代词学的雅化传统进行颠覆和重估,因此尽管中西两种诗学都参与了"古雅说"的建构,但前者是以"理论",后者是以"材料"的身份介入其中,二者并不是一种平等参与的对话关系.正是由于王国维对西方天才理论的所谓"普遍真理性"缺乏必要的反省,导致他在跨文化阐释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既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之亟需,又是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演进的必然要求。如何恰当地把握这一必然要求,以有效地应对当代中国的现实之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界一个不容回避的任务和使命。为了避免抽象的泛泛而论,文章将这一问题纳入到现代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演进的内在脉络之中,从学术史和思想史演进的"本体属性"的高度,详细分析了由学术范式的转型和思想视野的解体给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努力清除了阻碍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种种观念的淤积,为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话语体系创新开掘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路径和参照视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学者,C.I.刘易斯不仅以其"概念论的实用主义"标识了"实用主义在弱势过程中存在活力的彰显",而且也因为其"分析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冲动"而开启了实用主义"古典之后"的"新"路径,并因此成就了其不可绕避的实用主义谱系学地位。然而,对其谱系学归置的莫衷一是却造成了对其谱系学价值和效应的人为隐匿。于是,厘清"概念论的实用主义"的原生语境和展开路径,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实用主义的谱系重置,进而揭示其谱系学后果与效应就成为实用主义的谱系重构和当代实用主义研究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殷周制度论》是经史之学转向后王国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对中西之争视野下中国问题的独特回应。他改变了早期学无中西、古今、新旧、有用无用的观点,而主张中西之别。欧战、俄国革命等一系列事件,促使他揭示西学之弊;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又使他提出“道出于二”以概括现代中国思想的困局。面对这种思想困局,王国维认为解决之道在于中国文化之回归。在这一逐渐明晰的思想行程中,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可以视为他对中西之争甚至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7.
“好古”思想之审美文化心态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知识与权力、阶级与文化品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好古"的文化心态.援引古今中西知识概念及文化理论,层层论析,并且从外缘的条件因素进入内在的主观认知,阐释由好古而获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吴家荣先生的《中国化文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立足中国文化、以中西古今沟通互证观照比较之法,从"古文论仍是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贵资源"、"'左联'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面旗帜"到对"现实主义"的正确界定,追求中国当代文论自身话语和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中国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中有较大影响的"信达雅"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做一粗略比较,认为:中国翻译理论具有"言简意赅、洗炼含蓄"的特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多是主观经验归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西方译学理论重理性分析,讲究科学性和系统性,但实际操作性稍有逊色.中西译论各有所长,进行中西译论比较,融合中西译论之长,不仅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也是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11.
有关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思想的研究,国内学界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文本内容"转述的层面.本文则从作者所提出的"文本还原"与"问题反思"交互发生"的思想史解读立场出发,通过对德里达的"文学"观念的解读与批判,在思想史的层面上对究竟"何谓文学"这一问题做了一个"重构"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前人有见于张之洞和廖平学术面相之异,而未深究张廖学术实质之同,或以避免"逼贿"、"惧祸"之嫌疑而曲为辩说,反而遮蔽张廖契合之真相。张廖师生爱国尊儒、援西护中,在晚清经学转型过程中,前期殊途同归,后期若合符节,在回应"古今中西"之争、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共同努力中做出卓越贡献,奠定了新经学基本范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永恒的普适价值和非凡的当代意义。在中国文化百年劫难之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无逃于"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意识,因而由张廖奠定的、"中体西用"为特征的新经学范式,也是最可借重和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重建和当代儒学复兴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任何管理理论都有其人性观基础。中国传统管理人性观主要围绕善恶问题而展开,代表性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和韩非子的性恶论、世子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四种。与西方管理理论侧重从"自然"的角度客观描述人性不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从"道德"的角度对人性予以价值评价,为中西各具特色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提供了理论根据。中国传统管理人性观对当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现的"谱系"研究"热"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后现代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引入、兴起及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后现代谱系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思维观念的更新、研究方法的变化与问题意识的拓展。有助于强化学术研究的审视意识,关注可能被忽视、遮蔽的历史细节,警惕可能存在的学术盲区。然而,相关研究却又无法摆脱后现代谱系学自身理论预设的批判和质询:反对连续性历史叙述,却建构了另一种连续性;解构宏大概念,却建构了新的宏大概念;反对本质主义,却又没有摆脱本质主义思维。其反本质主义思维和建构论认知观念,也隐含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困境。正因此,许多研究者倡导以中国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不放弃文学谱系的建构;引入后现代谱系学,强化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审视意识。  相似文献   

15.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现代艺术学学科的重要建设时期。在此期间,诞生了以柏林学派、莱比锡学派与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德语国家学术群体,以及一系列具有批评性、原创性与建构性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反思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学学科,形成了以艺术科学理念为核心,以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为论域,以形式主义分析与图像学研究为基础方法论的新研究范式。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与思想史的重要篇章,而且它所建构起的艺术学研究的现代学术体系及其学理依据与知识谱系也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8.
有关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930-)思想的研究,国内学界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文本内容"转述的层面.本文则从作者所提出的"文本还原"与"问题反思"、"交互发生"的思想史解读立场出发,通过对德里达的"文学"观念的解读与批判,在思想史的层面上对究竟"何谓文学"这一问题做了一个"重构"性的实践.文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文学由其发生性要素与结构性要素所构成的奇特"建制";对于这一建制的"奇特性",第二部分从思想史的立场重新作了初步的分析;这一分析与第三部分的解读构成了一个"互文"性的参照,从而使得文章在第四部分揭示出,文学这一"唤醒自我与他者共同在世的隐秘关联"的触媒之"触媒性",以及其对当代人类精神困境的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艺社会学,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主流、现代文论的主体、西方文论的传统与新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干与精髓,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强烈诉求和具有世界性的文学、文论、文化思潮。加强文艺社会学学科建设,不但具有学术资源的本土性和学术价值的现实性,而且具有学术视域的前沿性、世界性。文艺社会学,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切入点,当代文论建设的立足点,西方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契合点;成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结合部和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学有中西"还是"学无中西",不能作笼统的追问和回答。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学无中西"的;在"能指"的意义上又是"学有中西"的。晚清以来,东西方文化相遇之后,中国学术的演变呈现为辩证展开的轨迹和过程:"中学"→"西学"→"中学"的本土化。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检讨、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日益走向自信、中国问题的个案性的凸显、"西方中心论"的解构,成为中国学术本土化诉求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