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权威性的阐释和论定。例如: 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对“客观真理”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辞典》关于“客观真理”的解释是:“表示真理性质的哲学概念,指其理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内容”。 于恩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十讲》对“客观真理”的含义概括为:“一是指真理包含有不依赖人或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正>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阐释和论定。例如: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中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  相似文献   

4.
真理既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性的认识,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它有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叫做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叫做客观真理。一种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不是反映了客观真理,不取决于人们主观上的愿望和爱好,而决定于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  相似文献   

5.
读了李振伦同志在《河北学刊》1983年第2期发表的《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以下称《李文》),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该文提出的许多重大观点不仅不能达到他所愿望的“澄清长期围绕真理讨论所出现的众多分歧”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反而会将人们引向他途,所以在此同李振伦同志商榷。 一 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哲学界就围绕着什么是真理(包括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对于真理的“普遍”(《李文》的用语)看法是:真理是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致的认识;或者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简单地说,真理就是人的正确认识。同《李文》相反,我们认为这个“普遍”的看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因而包括所谓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就都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自身,也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带有人们的主观形式,也有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其次,真理作为认识,当然只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而不是错误的认识或错误的反映。既然真理是人们的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属于主观的范围,因此人们有时称其为“主观真理”。譬如,马克思就讲过“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  相似文献   

6.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从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说,任何真理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因此,不论自然科学方面的真理,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真理,都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得很清楚,它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这就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人们的头脑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地反映出来,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如实地反映它,而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它。比如,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7.
真理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来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本文仅就真理是客观和主观统一的问题以及相对真理有没有一个“总和”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真理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人们的认识,凡是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反之,凡是不符合或者是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就是不正确的,就是谬误。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8.
一、现有论证的逻辑困惑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从现有的论证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依据: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当然不是指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说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参见《哲学小百科》中国青年出版社88年版,第168页)。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并不能成为真理客观性的依据。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任何认识,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甚至荒诞的认识,就其反映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决策,简单地说,就是作出正确的决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决策,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一种决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还是一种歪曲的反映。科学的决策,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性。本文结合我市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岗位职务培训的决策,谈谈这个问题。一、决策目标来源于对客观世界实事求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客观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具有很大意义。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实际上是有没有客观真理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列宁概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斗争时说:“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是真理的本质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回答绝然不同。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客观真理就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凡是客观规律,都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任何阶级、不依赖于人类意志而存在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唯物主  相似文献   

1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12.
<正> 真理的全面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内容。搞清真理全面性的含义,研究达到真理全面性的途径,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极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全面的。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是说在人的认识中具有不依赖主体的客观内容,也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全面性,即全面真理,是说在人的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是全面的,也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客观性和全面性,是真理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特性,二者缺一不可。真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真理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理具有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的依次提出反映了人们对真理认识的深化过程;客观真理在认识论领域不等于客观存在,在实践论领域和客观存在同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关系根源于物质世界和人类思维能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体现人类认识的多重矛盾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真理与主体     
<正>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一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再进一步的解释是,“真理或客观真理”,“是包含在人类认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63页)。与上述对真理的解释中的某些问题有关,在一些同志的论述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推论:因为真理就是客观真理,而客观真理是人的认识中那些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的内容,所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应该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社会实践应该看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可靠途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真理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由此看来,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真理,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就是要看人们的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符合。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认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只能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应该用  相似文献   

16.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对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讨论已近两年了。参加讨论的人很多,发表讨论文章的报刊也很普遍,可见这是个多数人关心和感兴趣的理论问题。自然科学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中逻辑学、语言学的真理也是没有阶级性的,这点,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基本一致。问题的争论集中在对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分析上。分歧的观点、论据都摆出来了;分歧的焦点随着讨论的深入趋于明朗,主要是在两个前提问题上:第一,什么是真理;第二,什么是阶级性。要讨论得好,需要首先在这两个前提问题上取得一致的准确的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许多同志通常采用的定义性说法,这种说法是否对真理这个概念的正确、全面的表述?讨论中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现在正在深入展开讨论,尚未得出一个明确、肯定的答案。对什么是阶级性的问题,讨论中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种意见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而阶级性则是指一定阶级的主观要求、意志和愿望,是反映者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真理本身也有阶级性;另一种意见认为,阶级性也是客观的,它也不依人们、阶级的意志为转移,阶级性和客观性都是社会科学真理的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只有把这两个前提问题弄清楚了,讨论才会有共同的基础,共同的语言。前提不解决,问题就无法解决。本刊两次发表计论这个问题的文章,都是采取笔谈形式。对笔谈文章我们希望短而精,长话短说,开门见山。一次谈不完,可分几次谈,以便于更多的人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 科学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因为真理都是客观的,或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的观点。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真理不是客观真理,科学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 为此,必须澄清几个概念: 本体论的真理和认识论的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内容叫做客观真理”,“真理或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8.
已知真理为什么不能作检验真理的标准?我认为,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所谓真理,就是按事物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客观事物本身所没有的东西,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是通过思想、语言或文字等形式来表示的。由于人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的认识往往不一致。究竟哪种认识正确呢?这就需要一种手段来加  相似文献   

19.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真理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从真理本身具有的属性来看,无论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到将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我想从四个方面划清界限,解决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 一是明确真理是客观的,划清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是物质的反映;真理则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人们在三大革命斗争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同周围客观事物打交道,经过若干反复,逐步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反映,取得规律性的认识,这就叫做真理。可见,真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正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客观真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局。列宁说:“认为我们的痞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9页)。最近几年,有些同志发表文章,提出“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物质和客观真理互为形式互为内容”;“客观真理”“构成高度统一又无限多样的自然界”。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一 “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这种说法,搞乱了真理存在的范围和形态。客观真理也好,主观真理也好,研究二者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真理,它是什么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8页)思格斯说:“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页)。列宁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34页)。由此可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是指人的“思维的真理”。它是人“认识的产物”,思维“提供”出来的,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离开人的思维,就无所谓真理。人是通过头脑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