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黄万盛、尹继佐两同志《试论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一文发表后引起了一场争论。否之者曰对中国无产级局限性的肯定,必然导致对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本质的否定;辩之者曰唯有承认和研究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才利于无产阶级自我改造并改造世界。这是大相径庭的看法。1981年3期《社会科学》发表的黄、尹两同志的《再论无产阶级局限性》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再论》说:“对无产阶级局限性的研究,既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具体观点,也符合无产阶级革命实  相似文献   

2.
曹仲彬同志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一文(《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党,自然是十分正确的。但曹文却因此而批评“中国无产阶级有局限性”的说法“站不住脚”,就没有道理了。我认为充分肯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3.
在遭受十年内乱的痛苦之后,痛定思痛,许多理论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倾注在从历史、社会、哲学等方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期望我国从此走上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道,不再重复以往的错误,从理论上探索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同于欧洲无产阶级的某些特征,写成《试论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一文,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是正常现象。时过一年,我们仍然认为,对无产阶级局限性的研究,既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具体  相似文献   

4.
讨论任何问题,首先要概念明确,并要全面地理解对方的观点。而曹仲彬同志在《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载《社会科学》81年第5期)一文中,对《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载《社会科学》80年第5期)的质疑,则缺乏明确的概念,并曲解了对方的观点。 曹文说:“《论局限》作为一篇专门评沦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的文章,只字不提工人阶级的先进  相似文献   

5.
黄万盛、尹继佐两位同志的《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尖锐地提出:“中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所以百折千回,其主要原因究竟在中国无产阶级内部,还是植根于无产阶级之外?”作者明确地回答说:“我认为,主要根源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笔者特写出此文,与作者商榷,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6.
关于按劳分配原则与资产阶级法权的相互关系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中,历来就是一个存在着重大争论的领域。前些时候,骆耕漠同志在《论按劳分配原则的两重性》(1962年4月4日和4月6日《大公报》)一文①中,提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具有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徐坤同志在《〈试论中国无产阶级局限性〉一文质疑》(《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中指出,“对无产阶级,除产业工人以外,还包括城市苦力,小工业、手工业的雇佣劳动者,商店店员,还有农村雇农,甚至包括‘游民无产者’。”又说:“农村的富农一般都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主要的形式是剥削雇佣劳动,或兼放债、兼营工商业。这种经济地位和剥削方式同城市资本家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称为农村资产阶级”。我认为这种划分是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少年时代投身革命,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党,从此献身争取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斯大林一生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反映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有:1906——1907年的早期著作《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1924年和1926年的捍卫列宁主义的姊妹篇《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1938年,总结联共历史经验,概括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资木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人们的看法是有分歧的.一种认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是贯串《资本论》首尾的一个原则.另一种认为,逻辑和历史不相一致才是《资木论》方法中的一个原则;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观点,实质上就是逻辑等于历史,是对马克思的方法作了黑格尔主义的歪曲。《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的沈佩林的《〈资本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一文,就是后一种观点的最新论著。笔者对沈文的基本观点是不赞成的,特作此文与沈佩林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同志的《论统一战线》一文,总结了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丰富了我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同志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作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统一战线》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从历史经验检讨中得出全面的认识。这也是周恩来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得出来的一  相似文献   

11.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孙克复《论丁汝昌》(《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认为,对丁汝昌的种种指责,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不论从外人评论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学体系的开放性———读《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董之林张炯同志的新著《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是对当代文学学界多年来有关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文...  相似文献   

13.
史与论的关系问题,说的是如何科学地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认识,因此,它实质上是一个史学认识论问题.该问题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较激烈的问题之一.争论始于五十年代后半期,在当时全民学马列学毛著出现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中,有人认为研究历史也要“以论带史”,由此而引出了“论从史出”和“史论结合”,形成了史与论关系争论中的三个基本口号将不同口号者或在解释上或从政治角度来做文章,谁也没能说服谁.“文革”时,由于政治原因争论一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实施和对形而上学倾向的反省与批判,争论进入新的阶段,史学界人士首先对原有的三个口号进行了评价,然后在三个口号的基础上做了许多的补充、修改或解释说明,形成了十余种不同的看法(1985年以前的观点可参阅198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蒋大椿《关于史论关系的讨论简介》一文,以后的主要有《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李桂海的《从史论关系谈几个历史思维模式问题》,《思想战线》1987年第1期文思启的《史论结合新议》,《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日戚其章的《谈史与论的关系》等),可谓硕果累累.但是,纵观累累硕果,各家只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终究没能取得一种较为完满的、为大家所认可的结论.而从近些年来看,由于经济改  相似文献   

14.
郭海燕 《文史哲》2013,(4):107-117,167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交、对朝外交和中日两国外交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这实际上是一场中日围绕宗属体制的较量。以巨文岛事件为契机,《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在朝鲜对等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中国掌控东亚外交主动权,日本孤立被动的格局。中国成功地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强化了中朝宗属体制,将《天津条约》签订后,朝鲜为中日两属之国的状态,恢复到之前的中国专属状态,并给日本的"属邦批判"论和朝鲜"独立国"论彻底打上封印。1885年中国在巨文岛事件外交上的胜利,使日本失去了在《天津条约》中取得的外交优势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巨文岛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期间,《天津条约》一直呈现出一种空洞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周树志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一篇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那时到今天,已有150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和世界无产阶级150年来走了一条曲折的路。这150...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地阐述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列主义历来认为,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解决我国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发表过重要讲话和论著。他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正确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树立了榜样。建国初期,毛泽东在为总、结经济建设的经验,考察和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矛盾而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讲话中,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看成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教导全党“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要…  相似文献   

18.
本期发表了丁柏传同志的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评价新论》一文。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有关中国民族史上“和亲”问题的论述,特摘发陈育宁同志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的文章《论历史上的和亲》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9.
<正>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关于个人历史作用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定的,后来的领袖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等都有过精湛的论述。但是作为个人历史作用问题的系统的专著,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以下简称《作用》)一文还是仅见的。《作用》一文的基本思想在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都曾发生过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它以自己特有的理论价值为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作用》一文发表于一八九八年。当时恩格斯逝世已经三年,整个国际社会民主党都在向右转。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老牌修正主义者与新康德主义者互相勾结,疯狂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时候,俄国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乘机泛滥。如自由主义民粹  相似文献   

20.
<正> 毛泽东同志1925年12月在《革命》半月刊上首次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文是否有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近年来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原文没有明确提出和闸发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或认为这一问题是1951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修改增加的。我们不同意该说,并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关系着《分析》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而且关系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至为重要,不可不辩论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