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圣泰 《船山学刊》2008,(2):232-234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特性的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而在鸦片战争后的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文化主流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具有封建社会特质的文化价值体系,近代西方宗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就造成中国伦理道德上的危机并危及传统文化价值现的地位,从而不可避免的要与中国的精神文化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是人类普遍价值追求。与当代民族多元文化自觉论不同 ,西方近代文化自觉突出地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自身文化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整合 ,具有明显的形而上人本主义特征。康德哲学以深邃的批判精神 ,对科技文化自觉、宗教文化自觉、政治文化自觉、审美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扬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各种文化意识的同时 ,建构了近代西方文化自觉的基本价值框架 ,为近代西方建立完整文化自觉的价值体系乃至对当代西方文化自觉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上 ,中国和西方分别具有儒家人本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两种形而上学传统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其形成对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在现代会出现强烈反对各自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肯定其非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中西互相接近的思想倾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新文化的产生。一、中西形而上学形成的宗教背景历史上 ,形而上学的形成与宗教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形而上学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而产生的 ,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是在西学东渐大潮的裹挟之下发生与发展的,其中自由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它构建起了西方关于个人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民主政治制度、市场经济思想等现代人和现代国家的价值体系与政治理想,其输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特别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于浩 《中州学刊》2014,(5):62-67
法律体系承载并折射出与之相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法律现象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认知是研究法律价值与法治秩序的一种进路。这种认知能在虚实之间展开对法律本身的审视与反思,并展示出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的碰撞、融合与重构。中国法律文化中蕴含"天道""情理"等伦理观念,而西方法律文化受宗教传统影响,其中包含法律与生命、伦理、宗教之关系的追问。中西方法律文化在伦理与宗教之维上的分野以及二者在证成法律的正当性上的殊途同归,为研究法律文化对法治秩序建构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中国的法治秩序建构既要关注西方法律文化的根源问题,又要关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巫"、"蛊"是一种文化现象,中西都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双方所本的文化传统不同,他们发展的过程也有差异,对待巫之行为、职业的管理与控制也不一样.西方"巫"之发展变化始终与宗教有密切联系;而中国古代"巫"的命运则与政治或政权的稳定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江南佛教文化进行界定与阐释,可着重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宗教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因而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向有南北之别,因而还需要弄清楚江南佛教文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的佛教文化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诗性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为我们正确认识江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自然化、艺术化和人间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相比,江南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更自然化、更艺术化和更人间化。  相似文献   

8.
秦文 《理论界》2010,(12):62-6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法律,往往与宗教、道德、习惯等相互交织,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礼的尊崇与达摩信仰融汇了中国和印度对于法律的态度、信念、心理与情感,深深植根于中印传统法律文化的土壤,表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风格与特质。基于经济文化、政治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中印传统法律文化呈现出诸多共通而又相异之处。对两国传统法律文化之异同进行比较,既为回顾法律文化传统、展望法治发展前景,又希冀以印度为镜,透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继受与革新。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已知的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的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辩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中国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法治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学不是宗教,但儒学并非没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儒学的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外在超越,而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不寄托于人格神上帝,对人自己创造的神没有敬畏感,但是对自然之天的共生共感、交互关系的宇宙即能体现人道的天是有敬畏之心的。儒学是一种人文宗教。儒家的王道政治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同姓不婚制度之上,对家族中的人自然要讲为政以德,儒家的王道政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塑造了三代之治。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为天子的民本思想较之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似乎更为平等,这是后世民本主义之总根芽。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及以民为本和君权至上三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4.
楼庭坚 《理论界》2024,(2):62-68
钱穆与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各自开辟了一条通往现代之路。钱穆以绵延的文化传统为民族的“生命”,强调根植于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胡适则盛赞先秦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中古宗教的蒙昧成分,希望建立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后恢复理性传统的人本主义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传统在钱、胡理论中分别是绵延与断裂的。钱穆又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性,倾向于在中西不同处建立“特殊性”认同,要求世界各民族之传统步入现代化后,仍能各美其美。胡适追求的“现代”则是西方殊相发展出来的共相,他认为世界文化有渐渐朝混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倾向于建立“普遍性”认同。可以说,二氏的两条现代化道路所致为一,其途则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价值”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构成要素,并从中西两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价值标准、实现文化价值的社会制约机制、文化价值体系的哲学与宗教基础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群体功能等方面,论证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认识民族文化,必须认识宗教文化。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宗教文化与主流思想文化的关系,深刘认识新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把握好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布洛赫历史哲学的价值诉求是理解其社会历史思想的关键切入点。他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中汲取理论营养,揭示了人类物质异化、精神枯竭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斯大林主义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缺陷,从而试图建构一种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弥赛尔主义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相融合的社会历史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构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为主要资源。在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时要有所侧重,在政治价值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方向,坚持平等原则;在文化价值方面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和谐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借鉴其中的自由观念。  相似文献   

19.
赵满海 《齐鲁学刊》2006,6(1):32-39
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杰出的思想家,他在中法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重要的看法,如宗教是实现社会控制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宗教狂热并不具有世界性意义、神权政治并非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经阶段等等。由于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伏尔泰在形成这些观念的时候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些认识不仅有助于推动当时的启蒙运动,而且预示着西方未必即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这为确立比较研究法中的“去中心主义”原则作出了贡献,很好地推动了历史学、宗教学与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贺麟在中西哲学思想融会之下诠释儒学,认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应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其中途径之一——儒学的宗教化,是贺麟研究儒学与宗教的会通点。作为中国文化之体的儒家伦理应得到西方文化之体,即基督教思想的补充,因此贺麟提出“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的命题。并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作了宗教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