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农战史研究,一直是整个农战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薄弱、空白极多的领域。这与研究上的难度,如该时期历史格局的错综复杂,原始资料的繁纷难理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赵继颜教授的《中国农民战争史·四·宋辽金元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赵著”)的完成和出版,也就不能不成为一项具有首创和开拓意义的成果而格外令人瞩目。农民战争史专家孙祚民先生称赞此书“结构紧严,叙述全面,论证深刻,特点鲜明,显示了史料和理论上较深厚的功力”(见赵著序言),另一农民战争史专家孟祥才先生亦认为此书代表了“文  相似文献   

2.
一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更是一个崭新的重大课题。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不可能对剥削阶级消灭之后的阶级斗争问题作出论述。斯大林曾论述过这一问题,但犯过严重错误,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是:(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3.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过去极“左”路线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以及在史学研究中片面强调贯彻阶级观点,并把它简单化、公式化、教条化的结果,使得现在一些同志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但这并不是阶级分析方法本身的问题。诚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本质属性如何,是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受林彪、“四人邦”歪曲、破坏严重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在教育界,有一种偏见:只讲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诚然,在阶级社会,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但从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来看,教育同时也是生产斗争工具。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1932年6月至9月,安微宿县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场暴动是当地群众为反抗县政府勒索烟款而进行的,其领导人是王效白,暴动几乎波及全县各乡镇。这场暴动引起了正在泰山隐居的冯玉祥的高度关注,在其日记中多次提及。冯玉祥关注这场暴动,既是他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表现,也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他承认阶级斗争和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是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某些具体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及其做出的分析和评价.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下向上看"的历史视角;关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坚持研究总体性的社会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是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社会改造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时广东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毛泽东与梁漱溟是两位无可争议的杰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主张用革命,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这种主张的思想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农民战争,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个亟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地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曾郑重宣布:“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很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权威论断。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  相似文献   

9.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发动和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时,重视先进理论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运用先进理论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接受先进理论,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其农民教育恩想和实践为新时期开展农民先进理论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转型的加快与制度建设的缓慢,导致农民利益表达受阻,由此引发农民集体行动增多,这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对话式的讨论,推进了农民集体行动的范式思考与公共政策设计。我国早期的理论研究受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影响很大,但无论就社会运动的概念或中西的不同社会背景而言,这一理论都很难套用于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近期的研究多纠缠于“道义小农”与“理性小农”之争。从既注重个案研究也注重整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中国农民集体行动要根据其动力机制、动员机制、机会结构、策略运用、面临的困境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方可形成农民集体行动的类型学划分,并在制度层面应对不同类型的农民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2.
以“支配学说”或“不平等的动力学”为基础的“增长极”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订中均获得了明显效果.由于目前我国尚处于借鉴阶段,所以应用上出现了简单化倾向.本文通过对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和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正、负效应的分析,探讨如何准确运用这一理论以及运用这一理论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辛程 《中华魂》2015,(1):16-19
近来,舆论界围绕要不要坚持阶级斗争理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抛弃阶级斗争理论,这种理论导致人类相互残杀,违反人的理性。坚持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应该受到谴责。大家知道,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之一,所以,这场争论实际上涉及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则是非问题,兹事体大,必须分辨清楚。阶级斗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自原始社会瓦解以后,人类就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所谓阶级,就  相似文献   

14.
“迁移”是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普遍规律.知识之间包含的相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正迁移”促进了新知识的习得,“负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恰当运用迁移理论,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相似文献   

15.
再论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张劲,李义凡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大革命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努力运用所掌握的马列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农民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组织理论中,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就是假设人类的行为是理性的,因而对组织的研究总是局限于研究基于人类理性所产生的规范和制度。而自从弗洛伊德(Freud)创立精神分析方法以来,很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这一方法来解释组织的行为,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组织理论,其中,戴蒙德(Diamond)就是著名的代表。精神分析方法在组织理论研究中的运用,拓宽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但同时也把组织理论从传统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使得对组织的研究易于陷入不可知的状态。可见,精神分析方法对于公共行政学,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葛兵 《金陵瞭望》2010,(19):76-77
少年儿童的足球训练一直是我国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研究的问题.为了能够摸索出一套理想的教学方法.本人根据自己在专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体育教学的相关教材、资料.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少年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及足球技战术的研究.归纳出了现代教学中对少年儿童进行足球阶段训练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与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八届十中全会并非标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系统化理论化陆文彬,孟庆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从何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乃是学科教学和学科研究中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对此,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论。一些中共党史教科书和论著都认为,八届十中全会使阶级斗争扩...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有一个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青年毛泽东在创造农民问题的理论过程中善于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农民问题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因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共产国际的指示采取具体的分析态度;勇于和党内外错误思想理论作斗争;勇于否定自我以完善自我。从而只有他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农民问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不断地开放、明晰法律文化论域中的核心、根本问题是在法律文化理论运用过程中,增强研究者的自觉性和自悟性的一剂良方。中西人性观应是法律文化中的此类问题。因此,人性观为法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它如同解剖学意义上的一个切面,这种视角的引入比单纯将法律文化归类、进行类别上的比较之于研究可能更具客观真实性,而且还可防止“影射”和牵强附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