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坐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和西方世界的伊甸园一样,<山海经>、<淮南子·坠形训>等记载的建木分布的"都广之野"既是人类最美好的记忆和向往的一处地上乐园,也是远古先民崇拜的神圣宇宙空间--天地之中所在地.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建木所在的都广之野是壮族先民西瓯、骆越以大明山为原型神化而成的天地的中心、神话的乐园.其具体位置就座落在以大明山为中心的北回归线经过的广西中部平原地区,神树建木所处的位置就在大明山的天坪.这一观点已为考古出土实物所证实,并与壮族民间传说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克木族主要居住在老挝北部,是现今仍在"使用铜鼓的民族"。国内外学术界对老挝铜鼓情况了解甚少,通过对老挝馆藏铜鼓和克木族铜鼓文化的考察发现,老挝博物馆收藏有较多数量的铜鼓,这些铜鼓大多数为黑格尔Ⅲ型鼓,即中国学者所称的"西盟鼓"。老挝克木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村社文化保持着封闭性、凝固性、稳定性的特征,尽管老挝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但铜鼓文化在克木族聚居区仍保存较好。目前,铜鼓仍被广泛地用于求雨、占卜星象、祈求丰收、祈福等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4.
王昆普  叶子 《民族学刊》2022,13(11):118-125, 154
藏彝走廊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多民族音乐资源。多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上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然结果,呈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以多样性、包容性、互动性、流动性等特质成为族群音乐文化的内核之一,呈现出族群、跨族群传播的音乐共享现象。极强的音乐传播力促进了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以此成为各民族交流互动“美美与共”的文化纽带,作为共创共享的音乐文化,其发展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逻辑。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在藏彝走廊整个音乐文化中是具有代表性、标示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藏、彝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族群心理共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精神调节功能。本文打破民族、地区、乐器、乐曲的藩篱,以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视野和中华民族音乐交流交融的民族视野来研究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这对提升民族音乐的发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觉木隆教法史》是一部记载12至16世纪藏传佛教噶当派寺院觉木隆发展沿革的藏文历史文献。作者系哲蚌寺果芒扎仓第42任堪布霍尔·饶丹嘉措,其生活年代大约在18世纪。该史书叙述了觉木隆寺前20任堪布的生平事迹,乃一部尚未完成之作。然而该书详细记载了觉木隆寺早期历史、巴尔蒂家族的来源和谱系以及元代觉木隆百户的册封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向学界推介。  相似文献   

6.
东乡哈木则宗族形成与发展的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东乡哈木则宗族从产生到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东乡族最大的宗族之一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人口分布状况的试探性研究,试图从哈木则宗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的语言、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变迁与交融现象及其原因中,探究哈木则宗族形成和发展巩固的主客观原因,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去探索整个东乡族族源、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正> 从巫文化视角对“屈骚”及其顶峰之作《离骚》的思想艺术奥秘进行全方位探讨,在我国屈学界尚属“少数”。更多的学人对以巫文化视角对屈子及诗作进行整体考察嗤之以鼻。或曰此种考察贬低了屈子,损害了屈原作为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难道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相似文献   

8.
“霍尔”杂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藏文史籍中的“霍尔”究竟指何种历史民族,关于这个问题有过不少讨论文章,发表了各家论点,但总觉得资料相当缺乏,向我们提供的有分量的论据更少。鉴此,笔者经反复思考,以“杂谈”为题,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所得。因为“霍尔”一词直接关系到土族的来源.每一个土族同胞不能不关心它。先谈讨论中的若干问题:(一)有同志撰文说:“霍尔,为藏语,原是藏族对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的称呼。”这一说法很有推敲的必要,至少有如下问题难以解释得通:第一,藏族在哪一个历史阶段中称黄河以北游牧民族为霍尔?论据是什么?只以“原是”…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产生之初,文化的诞生之时,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实则是一个语言、文化的历史。羊作为一个动物很早就进入人类的视野,从古自今和人为相依为命,大量的"羊"之语言在这个过程产生,记载了丰富的"羊"之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所谈论的苗族文化传承机制,是局限于民间文化方面,且侧重阐述其传承机制的构架与运作。当然,对其内涵与载体,也相应作简要的阐明。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苗巫文化的传承机制,即指负载着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扬播与发挥其苗巫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运作体。研究苗族民间文化传承运作体及其运作,有利于人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开掘,这对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拟就作如下探讨。一、苗族传统文化中种职司的译解及其社会功能著名学者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笔者亦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在民间社会加以考察,都是地道的巫文化,苗族的巫文化,历史上对中国南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正如史学家王桐龄所说:“苗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建设中,主要就是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这些建筑极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木构件和木质文物,我们需要采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古建筑木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在无损的情况下,保护各种木质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12.
<蒙古源流>中有段记载,明代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库图克台彻展洪台吉引兵图伯特(吐蕃),曾到达"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但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究竞在何处,一直没有具体的考证结论.而此地作为藏族地区,在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查明这个地区的地望,对于研究藏族历史、蒙古族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等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历史文献资料入手,对"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的地望作了初步的考查,认为"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当在今天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即宝库、黑林和东峡三河交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藏语称西夏为mi-n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1】《西夏纪事本末》卷首“西夏地形图”记西夏陵为“木纳西夏祖坟”,“木纳”即“木雅”minyag。【2】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从公元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到1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长达600多年,其间你来我往,水乳交融,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  相似文献   

14.
正《西藏通史》是国内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书写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其编撰理念、书写方法和体例具有开拓性,充分体现了整体视野下的地方史写作和贯通眼光下的断代史或阶段史写作。一、小历史与大历史之"通"历史本为整体,各部分有机联系,须有宏观的眼界和整体观念,对局部和具体的研究才能深入。当  相似文献   

15.
壮族师公土俗神“莫一大王”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傩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已有约二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时期的“越巫”开始,先后经秦汉、唐初李靖、北宋狄育三次大规模的用兵,傩文化已由“军傩”以及汉民族的移民而传入桂林,进而幅射至广西各地。尤其是在桂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随之接受了汉民族的傩巫文化。两宋以后,傩文化与盛传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与道教又揉合成一体。成为独特的农村宗教祭祀文化——师公(或称“尸公”)。但与纯粹的佛、道教又有所不同,与广西流行的巫觋文化也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有人称之为“师教”。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它并不能成为一门宗教,只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农村、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几乎是“全能”的,从祈福、祭祖、请  相似文献   

16.
西汉长安的“胡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汉时期,有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巫者,即所谓“胡巫”,曾经高踞接近王朝统治中枢的地位,进行过活跃的文化表演。他们的活动,反映了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汇的时代趋势。他们的宗教实践,曾经对国家的政治走向和民间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值得重视的影响。分析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西汉帝国的民族政策,对于理解双文化的多源的特质和复杂的构成,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就西汉长安“胡巫”的存在和文化影响进行讨论,指出甚至在以往认为汉文化正统内容的皇家祭于巳札仪中,也能够由此发现可以溯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本文还指出,“胡巫”作为“巫蛊之祸”这一政治变局中的重要角色,在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具有神秘主义特征的外来文化因素通过介入上层权争,显著影响汉文化主体的引人汪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台湾原住民各族几乎都有洪水神话,而阿美族洪水神话与台湾其他族群有些不同,因为阿美族以洪水后兄妹婚神话母题为主。更值得讨论的关键是,阿美族洪水神话中,幸存的兄妹通常搭乘舂捣小米的船形木臼逃生,而木臼不只在外形上如同独木舟,更代表原住民的小米文化。換句话说,阿美族的洪水神话常与粟种起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维吾尔族少年刀然江·阿里木,1996年1月2日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第43小学6年级3班学生。他多才多艺,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群众文化之星"金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群众文化之星"银奖和CCTV《非常6+1》"新星奖"。  相似文献   

19.
和继全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7,8(5):35-40, 105-108
纳西东巴文献往往被标以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标签.东巴文献是其创造主体祭司们在各个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积淀,但从历史层次的角度来看,根本上是长期文化互动过程中和其它民族共创的结果.其内部圈层可分解为民间口诵文献的象形文转写、早期本教经文的东巴文翻译、本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藏传佛教藏语音读东巴文献、其他民族文献译本等.以往我们在表述某一民族文化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的惯性思维,即是单一群体独创或借鉴其他群体文化后再创造的结果.东巴文献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哪怕是一些具有唯一性的民族文化也可能是多民族共创的结果.通过对东巴文献内部圈层分析,找到文化共创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认识文化源流和发展脉络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壮族未曾形成统一的宗教,其信仰还处于原初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阶段。其中,“六乌圣母”之神位赫然高就,广为壮人所祀。据史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比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 “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粤江流域人民史》亦有“壮祀六乌圣母、白马令公等神”之说。虽然这些祭祀形式已经明显披上了汉族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仍掩饰不住它与自然崇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