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香巴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教派之一,由凯珠·琼布乃觉创建.尼古玛、苏喀斯迪二人在该教派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派因其根本道场雄雄寺在"香"地,其教法以口耳方式相传,故称香巴噶举派.在该派的发展早期,曾出现过"七宝法统"的传承;其后,分裂成以香敦大师修建的甲寺、凯尊·循努珠修建的桑顶寺为标志的甲巴、桑顶两大世系.再之后,该教派又出现了以汤东杰布和觉囊·多罗那他为代表的两个较为重要的世系.香巴噶举派由于其始终未能掌握地方政权,也未能与地方势力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其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衍生出诸多支系,再加之自身组织涣散,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实用的传承体系,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香巴噶举派走向了没落.  相似文献   

2.
主巴噶举是塔波噶举八小派之一,是由帕珠@多吉杰布之徒孙藏巴嘉热@益希多吉所创建.该教派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实证苦修,其徒众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教派难以相比的.后形成中主巴、下主巴和上主巴等中心.主巴噶举除学修噶举派共同殊胜密法"大手印"、"那若六法"等外,还要学修"八大导引"、"六种一味"等不共密法.  相似文献   

3.
叶治中 《西藏研究》2004,17(1):35-38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极为推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应成派的见解,但在具体的理解上,各教派又有所不同.文章分析了格鲁派和噶举派在"见"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认为噶举派以心性论为基础是为了便于传教,以一种藏族人的思维来解释佛教的理论;而格鲁派的出现则阻止了继续密教化,重新维护了中观应成派在佛教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以为在西宁和玉树市区培训适应了两周,不会有太大的高原反应,结果一到囊谦还是‘中招’了。"2019年8月,原任北京市西城区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的石峰来到玉树州囊谦县挂职。八月初的青藏高原,白天气温在20多度,夜间气温却不到10度,高原反应加之较大的昼夜温差,让石峰患了感冒。囊谦是青海的南大门,素有"玉树小江南"之称,植被丰茂,风光壮美。初到囊谦,石峰被眼前的风景震撼了:在海拔3700多米的高原上,竟然还盛开着漫山遍野的野花,生长着茂密的针叶林。  相似文献   

5.
噶举派在本体论上坚持万法缘起、空无自性的佛学思想,主张众生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夸大心识之作用。明宝双融、身心不二是本门派最有特色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教派(三)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传承最为繁杂的支派之一。早期,噶举派有两大传承系统,一是“塔布噶举”系统,一是“香巴噶举”系统,后一系统(即香巴噶举系统)由琼波南交巴创立。该派在香地方广建寺院,招收门徒,积极宏扬密法,后一度得到很大发...  相似文献   

7.
张宁 《中国藏学》2023,(5):150-158+218
在14—16世纪的西藏,藏传佛教内部兴起了一批被称为“疯圣者”的修行者,关于这些“疯圣者”的藏文记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言行怪异、举止荒诞,有许多与世俗常规相背的事迹,人物形象迥异于通常意义上的高僧大德,但他们在宗教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西藏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西藏社会,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不断,与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利益争夺相交织,政治和宗教被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催动了“疯圣者”的集中出现。文章聚焦于其中的代表人物“藏念嘿汝噶”桑杰坚赞,结合14—16世纪的西藏社会背景,尤其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和格鲁派在当时的发展情形,讨论藏传佛教中的“疯圣者”在14—16世纪集中出现的历史原因,即他们将“疯行”作为一种弘扬教法的路径选择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青唐政权     
吐蕃王朝崩溃后,陇右、安多地区藏族“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无复统一”。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这里的各个势力集团都与宋朝通贡请封,宋朝推行“结好政策”,双方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封建生产方式影响较多,这里藏族各部在北宋时已完成了其封建化进程。青海南部则不同。当原吐蕃王室几个支系争建地方政权时,新的势力集团进入玉树,即囊谦王家族。约在南宋初年投附黎州地方政府,得到了宋廷发的文册,管  相似文献   

9.
~~噶举派印度传承史略@克珠群佩$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仁波切——皈依弟子"为分析主线,以当代中国康北藏区囊谦精神地标阿育王塔的重建为个案,呈现了昔日由囊谦王族牵头的地方公益景观,并借由竹巴噶举派第八世阿德仁波切勾连的教派海内外网络及其汉裔皈依弟子们的供养网络得以复建的过程,对其中供养的原因以及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汉裔对藏传佛教供养所带有的福利倾向,还依据受益目标的差异,区分了"藏区社会福利"供养檀越和"藏传僧团福利"供养檀越,探索对当代藏传佛教发展中汉裔供养的恰切解释。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班丹拉姆护法神信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丹拉姆是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自佛教后宏期始传播到了雪域高原,后经过各教派高僧大德的传播和渲染,渐渐成为各教派主要的护法神灵,特别是对于格鲁派而言,她与乃琼护法神组成了格鲁派红黑护法神的信仰体系。对于班丹拉姆护法神的历史、文化考证,能够使人们清楚地了解藏传佛教护法神信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更能展现信仰与世俗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进行研究,认为此舞渊源于藏传密教的金刚舞,所表现的内容与莲花生大师收伏魔女并使之成为护法有关.创编这种乐舞的是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上师,初期原在河西流传,后来随着黑帽系的得宠而于元末和其他密法一起进入宫廷.它在汉地的流传过程中不止一次被改造,并逐步减少了宗教因素.元亡以后,此舞仍不时出现在汉族戏曲表演之中,反映出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萨迦派从宋末明初就传入青海,如今青海省境内的萨迦派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树州东部地区。本文对玉树地区最大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进行历史沿革、活佛系统及法会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平 《回族研究》2005,(4):107-110
新兴教派门宦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而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层出不穷。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甘宁青地区),新兴教派门宦又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宗教内部改革、宗教教义教理方面的分歧、宗教资源的争夺、经济利益驱动和宗教管理工作相应薄弱等是新兴教派门宦产生的深层根源,但是新兴教派门宦不断产生并不是中国伊斯兰教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宗教普遍发生存在的问题。探索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如何缓解因新教派门宦的产生而带来的穆斯林民族内部纷争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社会控制。穆斯林民族内部也应寻求一种积极机制,加强宗教自律,减少因频繁发生的教派门宦纷争而造成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青海玉树地处偏远,居住于此地的藏族人世代信奉藏传佛教,玉树藏族人民十分喜欢歌舞,他们的歌舞闻名遐迩。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树民间歌曲内容极其丰富,而盛行于玉树地区的歌舞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玉树对卓曲的发展,卓曲的分类及音乐特点这两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其曲式进行了较详细的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玉树赛马节,以期望为研究玉树藏族社会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除具有混合性、简约性和任意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政权组织方面,具有突出的“家族一体”性,还有个别的“政教合一”性;在对部落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机制中,通过草山对部落属民进行纵向控制,用“杀人偿命价、伤人赔血价、偷盗加倍罚”等方式对部落社会进行横向调节。此外,军事方面的内容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西藏社会正在由一个传统宗教型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开放式的经济型社会。对其而言,由现代化引起的系列变迁(物质生活、制度文化与精神传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类不可重复的民族经验,其中既包含大时代的共性特质,也富有本民族的个性差异。现代变革促使西藏社会及时地进行文化自觉,并对当下诸多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命题提供自身独特的丰富经验与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