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铁是中国机械时代的抒情诗人,他的小说从生活中来,从中国30年社会转型的生活中来,是我们30年乃至新中国现代生活核心变迁的多方面的历史记忆。他的小说直接深入到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中国的大工业生产,它独特而深切地传达出中国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独具的精神性和灵魂及其变迁;李铁的小说准确地记录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和心灵的转变;李铁以诗性的笔触和深情书写着中国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人的诗性、诗情及其无可奈何的消逝。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于晓威小说所涉及的乡村、城市、历史三个题材领域,细致辨析其作品独特性的艺术处理,从不同角度强调于晓威小说的抒情气质的形成来自于他对世俗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一代文豪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鲁迅的诗歌,在国内外诗坛上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一、鲁迅诗歌是爱国主义的大 鲁迅虽然“出身于士大夫官僚家庭,但是由于母亲出身于农家,所以从小就和广大农民的‘野孩子’混在一起,”受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从而奠下了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李燕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第五届中共北京市委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教育艺术演讲家. 1977年1月25日率先走向社会演讲,迄今已讲过280个专题,到过880个城市,演讲4100场.被誉为真善美的传道士、俦魂之师、青年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5.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学者之中,吴宓先生无疑是其中最具诗人气质的。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诗人气质是伴随着中国民族现代性情感的启蒙和发育而生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由于这种现代性情感主要是以个体意识之觉醒和现代爱情婚姻观念之确立为代表的。而从这两方面看,其代表人物无疑就是酷爱写诗同时又一生坎坷的吴宓先生。如果说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其所学之专业密切相关,那么对于20世纪学人之诗影响巨大的无疑是现代西方学术。而对于精通多种外语、一生主要从事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古代希腊文学史、新人文主义、中西比较诗学讲授与研究的吴宓先生,当然尤其如此。尽管吴宓先生以文化保守主义者自居,但由于这种选择是建立在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之现代学术基础上,因而他的学术旨趣则可谓是更加西方化和具有现代性的。而这种充满现代性内涵的个体生命,其归宿可以说至今仍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将王维的思想态度和诗歌创作分为前期与后期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却又是不够的.如果我们从心态的角度加以探索,把握住心态变化的基本线索,就能如实地将王维的思想变化和诗歌创作,当成一个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就能从中看出他性格的基本特征,以及形成的基本原因.当然,一个人的心态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多变的,何况“高人”、“诗佛”王维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20世纪最为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丁玲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如莎菲、丽嘉、贞贞、陆萍等。从丁玲不同的创作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们走过了一条从痛苦挣扎到寻找新的出路,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小说艺术体式——散文化抒情小说(注)作为研究对象。在首先把它作为一种准小说流派,追溯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是把它看作一种边缘交叉文体,一种新的小说艺术体式——抒情——叙事性小说体式,系统分析了它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优长,然后附带考察了它的兴衰原因。全文除引言外,正文分为三大部分,计五万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唐代与欧洲中世纪所处年代大体相当,在各自服饰史中所处地位都极为典型与重要。由于服饰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代服饰为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的时期,只是到后期,那些坦露肌肤的服饰因不合礼仪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的5~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服饰外形呆板、保守,直到后期服饰形态构成上才有所变化,成为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吸引了文坛最多的关注的目光,但这两位存在巨大差异的作家在人生的认识和创作方面却存在着相似,那就是浓郁的绝望与虚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方面探索其各自的成因及其同与异.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13.
一鲍照,字明远,南北朝时宋代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稍后于颜、谢。为元嘉三大家。他的诗作可与谢灵运相比埒。而在门阀士族统治的社会中,由于他出身寒门,“家世贫贱”,而遭人轻视,因此常常感到屈辱和不满。钟嵘《诗品》评鲍照:“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这实在是一个“先天性”的悲剧。钟  相似文献   

14.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一书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与物,但在纷繁复杂的意象中,震惊一以贯之,成为探寻问题的一个起点和动因。文章从震惊的心理溯源开始来梳理本雅明的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以期从这一特定角度对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有一个较为明晰的理解。心理层面,人们以牺牲事物的完整性和鲜活性为代价,发展出一套针对震惊的戒备机制。美学领域,震惊剥夺了传统艺术的光晕,而波德莱尔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把震惊引入了抒情诗。震惊还引发了新的社会现象,这就是以游荡者为代表的人群,以及以摄影为代表的物象,人的异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西南联大诗人群”创作中意象的纯熟运用不仅是该诗派现代主义特质的重要标识,也是导致客观化抒情效果生成的因素之一。诗中的意象可分为三个层次:描述型意象、隐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三者在情感隐藏的深度及意旨蕴涵的丰富程度方面逐渐递增,产生的客观化抒情效果亦呈不断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并非是一个新问题。从新诗诞生以来,旧体诗就始终如影子一样紧随其后。鲁迅的旧体诗在形式上是过时的,充斥着大量的旧意象和旧词汇,但其内容整体上却无可置疑地是新的,荡漾着新时代的精神。鲁迅的旧体诗和他的小说、杂文一样具有无可争议的现代意识,甚至可以说他的旧体诗仍可归于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诗歌范畴。鲁迅的旧体诗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清醒的个体生命意识以一种无可漠视的强势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倾听他那孤傲的言说,从中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式的荒原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著名诗人杨德祥其人其诗 ,尤其是他近八年来致力于新诗体式———八行体朗诵诗的创新 ,作了综合研究并指出 ,作为当代新诗界的改革者 ,杨德祥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当代价值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德威重建抒情美学,将抒情作为继"革命"和"启蒙"之后的第三个关键词来理解中国现代性。在《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中,王德威的抒情概念不仅呈现为一种新的"自我诗学"、一种对现代中国情感结构的"批判性索引",而且指向了巨变时期情感与历史、革命、启蒙、暴力的纠缠。文学和艺术在危机这一张力空间中呈现新的诗学形态,由此抒情话语也成为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拓展性范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鲁迅四体诗最传统的而又最独创的审美特征至少表现于这四个方面:第一,用最传统的格律写出最真最深最新的情感;第二,用最传统的词语和手法塑造现代最新的人物;第三,多方面地向传统的最高造诣攀登甚至超越;第四,发微去偏,创作出带有杂文风格的现代旧体诗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文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的方法讨论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创作的短篇小说《黑暗,光明》,力图用宏观的文学理论引导微观的语篇分析,使文评观点和语言理据相互佐证和支持。研究发现该作品具有较大的语篇潜势:作者集中使用心理过程、语言过程和关系过程等及物性特征,充分又微妙地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即一个群体强烈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