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诗歌的审美形态相比,由于网络多媒体诗歌的传播媒介和创作载体的不同,自然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诗歌的全息的审美形态。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的多媒体诗歌,尽管地域的不同导致在多媒体诗歌的审美赋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但如果采取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审美形态的全息性这一网络诗歌最核心的艺术表征而言,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多种异质的审美元素的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媒体诗歌最为鲜明的艺术表征;其次,这种动态的、虚拟的审美形态和文本互动的方式是以往任何一种诗歌形式所没有的;最后,多媒体诗歌最鲜明的形象直观的表征也是纸质诗歌所无法比拟的。不可否认的是多媒体诗歌的图像和音频在为诗歌提供感官的审美效果的同时,作为一柄双刃剑也对诗歌的审美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审美阐释学的对象是审美生活,且是原发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是事中的,而不是事后的。自审美时间哲学来看审美生活,其时机、时态、时体乃原发、事中状态之根本。就伽达默尔《论美的现实性》一文中的"节日论"来看,其审美解释学的贡献在于:揭示与部分解决了审美共同体的时间体验、时间结构与艺术作品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其缺陷在于:在"节日生活"描述中掺杂了过多"事后"反思,这既减弱了审美生活的意义,也削弱了其兴发的"时机";同时他也显著地缺乏审美生活的"时体"思想及其陈述语法,更欠缺把审美生活作为"流畅"的域状时间意识与艺术作品的空间性整体构成进行统整叙述的时-空语法。他所构想的反思性的"事后阐释"把艺术生活的时空特性虚无化了。本文在辩证分析伽达默尔审美阐释学思想优劣的基础上,对其陈述进行了语法诊断并提出了基于审美生活原发的"事中"状态建构审美阐释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为人类的文化形态之一,始终把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主要包括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这种文明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也使自然审美成为最重要的审美取向。以此为背景,中国早期农耕文明对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耕生产对土地的固着,使中国人的空间经验有了一个稳定的始点。自仰韶文化始,这种文明率先在黄河中游地区发展出了最成熟的形态,这里遂被视为天下的中心,所谓的空间经验则因此成为从中原出发的经验。其次,黄河中游属于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界的物候变化使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民族从季节流转中发现了时间。再次,这种时空的交错给中原民族提供了稳定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审美认知及对自身的发现。自此,人、时间、空间成为中国社会早期审美生活的核心要素,并在随后的夏商周时代为中国美学奠定了基本的存在框架。  相似文献   

6.
审美错觉是人把客观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 ,在深刻体验后所产生的误差性意象变化。唐诗中的审美错觉描写能够细致地反映人物特殊复杂的心理世界 ,传神地刻画客观事物的不同形态 ,真切地再现斑驳陆离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7.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一各类审美图式一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8.
 美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琳琅满目的世界,缘于美自身具有众多的品种存在。作为“生命本真境界的开显”,美的对象有其各不相同的生命内涵,其开显方式亦互有差异,于是形成了植根于共通生命本性上的审美诸形态,成为美的世界的多种价值功能及其整个价值系统的体现。本文从生命哲学的理念出发,就“美”、“丑”、“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新奇”、“怪诞”、“荒诞”、“娱乐”、“狂欢”、“眩惑”等美学范畴逐个进行考察、辨析,并就其相互依存与转化方式给予探讨、说明。审美诸形态之间不仅有逻辑上的关联,更有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盛衰兴替变化,故其价值系统亦将追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得到调整和更新。不同民族因生活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所形成的审美形态亦会有相当的歧异,本文仅限于对西方美学惯用的范畴作出解析,适当比照中国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0.
分析作为审美对象的"他者",提出其审美形态为"传统审美、泛审美,非审美,审丑".通过对四种审美形态的分析诠释出他们的文化观念分别为:"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中心主义"的审美标准;解构了"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消解"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审美标准.并指出"审丑"具有"批判意义","审丑"不是"表现丑".  相似文献   

11.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基本倾向,但在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体任上又有所差别。其中嵇康以反“理伪”“争夺”的名教礼仪道德作为自己对道德本质的阐述,以“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作为自己的玄学实践,将庄子的人生哲学演绎为更具有人间性和示范性的生活模式和人格模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文化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传统时间意识与西方时间意识之间所显示的差异为线索,以揭示时间意识所模塑的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时间意识是一个文化体将世界、民族和个体生活纳入可靠形式结构中的基本模式。因此,时间意识应该被看做是审美和艺术的形式动力机制。时间意识由本源时间,即人的存在的展开或生命生成的展开,和被表征的时间,即一个文化体对本源时间的刻写、度量、呈现和控制所表征的时间所构成。在古代,从古希腊起,西方的时间意识以建立永恒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时间现象之间的矛盾为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形成永恒概念以及永恒与世俗现象之间的冲突,而是形成了生与息双面体循环的时间观,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或道被认为就是时间的本源,并在时间之中。这样的时间意识模塑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方式:对人的生命时间之流的敏感,并从时间之流变中汲取诗情和灵感。  相似文献   

13.
《盲恋》宣称,“世上没有爱情,只有盲目才配有爱情。”当主人公以爱的名义走上死亡时,无爱的人生悲剧再次被凸现出来。徐言于对现实人生的无望可见一斑,而徐言于小说的现代性、先锋性也可由此管窥。徐言于通过“盲恋”的矛盾把人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孤独无奈、漂泊无依的现代主义情绪表现了出来,在人物特殊的人生遭遇中深切地传达出一种现代主义图式的生存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世界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或体系。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从欧洲中心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格局仍处在形成之中,其基本架构是“一超多强”,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其主要特点是“一超”与“多强”并存、世界总体缓和与区域动荡并存、反霸反恐任重道远、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平崛起是新的世界格局下未来中国的角色定位,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国际格局,也称世界格局,是一个战略概念。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经济因素、科技革命因素、综合国力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等。它们各自都以自己的表现形态和作用方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的演变规律和大国兴衰的力量消长,给我们以启迪,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五行观念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游记》中,从孙悟空的生长环境到其人生遭遇,无不存在五行观念的强大影响。不但如此,唐僧师徒取经队伍的组合次序及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五行模式而来。甚至在妖魔的世界中,五行观念的影响也是处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试图到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寻求现成答案的教条主义做法不是在接近马克思,而是在背离马克思.机械套用主客体关系模式无助于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且易于导致价值问题的泛化."效用价值论"割裂了人与世界的普遍联系,脱离了社会生活的整体,只考察单一物我关系,最终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价值哲学基础研究应彻底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摈弃僵化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克服理论脱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大众服饰文化以其自然性、直观性、务实性等特点,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领域和精神世界,使服饰文化的共享性得到了实现。具有批量特征物化生产的服饰文化,通过图像化、欲望化法则营造了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平面化的服饰文化文本。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而生成的新兴文化形态,是网络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是人类一种新的网络化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视域下,网络文化首先是一个日常生活场域,但由于网络文化的内在特性和文化整合效能,使之触动了传统日常生活领域文化模式,推动主体的文化自觉。另外,网络文化使传统的日常生活主体走出封闭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开放的和创造性的非日常生活空间中成为自由自觉的非日常生活主体,并推动非日常生活领域变革。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中充满了迷惘 ,其作品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从迷惘 ,逃跑到死亡” ,然而自进入 30年代后 ,在他的中期作品中 ,海明威摆脱了早期的孤独、失落和迷惘 ,重新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重树了对人和人生的信心 ,从而去抗拒虚无 ,反抗悖谬的世界 ,并战胜虚无。这种在迷惘后的觉醒与抗争就典型地代表了海明威中期作品中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