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蒙古族的起源问题上,这是一篇与某些中外学者见解不同而独树一帜的文章。本文针对史书之误、引证之讹以及历代学者对我国北方民族所作的种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把蒙古民族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世纪,发掘了以往没有找到的地理位置,并提出了新的论据。作者以比较多的史料论证:“孛儿帖赤那”(苍色狼)和“豁埃马阑勒”(惨白色鹿)是氏族神、部落的标志,人们崇拜的图腾,不是人名,不能把它人格化;史书上的狄历,丁零、铁勒、敕勒、高车和赤狄、白狄,都是一个民族的不同称号,“柔然”是国名,柔然国人确系蒙古民族,望建河不是额尔古纳河;“俱轮泊”不是呼伦湖;呼伦贝尔是成吉思汗军事奠基之区,并非蒙古民族的族源圣地;蒙古民族的族源是在敖嫩河源。 作者苏日巴达拉哈,又名苏启华,一九一七年生,长期业余探讨蒙古民族的起源问题,现在呼和浩特皮鞋厂工作。  相似文献   

2.
由芒来先生主编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共分 9章 5 3节。“良骏万年———人类马文化的故里”一章 ,主要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角度 ,阐述了中亚蒙古高原是人类发源地和马发源地的双重性和一致性 ;“旭日初升———蒙古族马文化的起源”一章 ,以岩画和化石等为依据 ,论述了人类乘马技术的创造和发展 ,从而阐释了中亚蒙古高原是蒙古族马文化的发源地的新论点 ,纠正了人类马文化是从西方传入东方的观点 ;“大鹏展翅———蒙古人相马学”一章 ,从蒙古族传统马业学和民俗学的角…  相似文献   

3.
有关世界历史研究,尤其是东方历史研究中蒙古学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蒙古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蒙古”这一名词起源的研究和解释也引起了一些蒙古学学者的注意。他们对“蒙古”一词的由来和词义,在自己的著作里和专题论文中大胆地提出了各自的具有价值的看法和解释。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只有在下面这一点上蒙古学学者们没有异议,即“蒙古”(МОНГОЛ)这一词绝不是外来语。而是蒙古语固有的词。  相似文献   

4.
阿勒泰乌梁海蒙古社会生活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林木中百姓乌梁海,汉名异译有兀良哈、兀良罕、兀良孩、温娘改、乌浪汉、五两案、斡朗改等词。关于其词义,有多种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是蒙古语“森林中百姓”,有的学者认为是通古斯语“饲养驯鹿的人”之意。笔者在阿勒泰乌梁海聚居区调查时,据当地老人们说,“乌梁海”是蒙古语“乌仁该”之词的转音,“乌仁”是手巧、能干之意,“该”是家伙之意。因为在很久以前,乌梁海蒙古人善于打猎射箭,所以准噶尔蒙古人则称他们“乌仁该”,即“手巧的家伙”。无论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其概念的含义都体现出乌梁海部是一个从事狩猎、驯鹿的部族…  相似文献   

5.
马在汉朝艺术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与战争需要、制度设计、贸易地位、帝王偏好和马自身的审美价值直接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对优良战马的不懈追求,使汉朝政府不断优化有关马的制度设计,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了马在汉朝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导致汉朝重马、惜马之风盛行。而生活是艺术的摇篮,整个汉朝社会对马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创作者以素材和灵感,因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关于马的艺术形象,造就了大量精妙绝伦的汉马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蒋民胜 《学术界》2002,(2):163-166
上海复旦大学语文研究所的《修辞学习》杂志 2 0 0 0年第三期第 4 1 - 4 2页发表了乔俊杰、马玉山二先生所写的《〈陋室铭〉疑析》一文 ,提出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与“调素琴”混在一起 ,二者矛盾 ,使人迷惑 ;应改成“有丝竹之乱耳”则“全文足倍生辉矣” ;同时认为王力和郭锡良二位知名学者各在其《古代汉语》中对此文的解释亦有不周到之处 ,云云。是说也 ,我在吃惊之余 ,聊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曰 :“辞达而已矣。”朱子曰 :读书之法 ,在于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两段话 ,各出于相隔…  相似文献   

7.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秘史》作帖木真).对“铁木真”一词的词义,中外学者多有探讨.《多桑蒙古史》中称:“铁木真一名,……在蒙古语中犹言精铁.此名曾为突厥语之铁木儿赤相混.铁木儿赤,铁工也.”扎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中驳多桑之说,认为“此说就蒙古人观点言之,乃纯属无稽之谈.”指出“铁木真的命名,应依从布劳色与拉底米儿索夫两家的说法:可视为古代蒙古的一种习俗,旨在纪念武功,并无其他意义.” 日本学者村上正二指出“帖木真即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蒙古历史发展中,出现过“四卫拉特”这样一个名称。关于它的起源和意义,中外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拟就此试作探讨。(一) 有相当部分的俄国(包括苏联)学者认为,“卫拉特”一词中含有蒙古语“卫拉”——亲近的意思,因此应该把它理解为“亲近的人”或“同盟者”,它跟另一个含  相似文献   

9.
吴丕 《齐鲁学刊》2001,(4):55-63
近年来,有些学者利用考古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文献,对《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章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分别称为“强制说”、“身教说”与“反智说”。他们对于探讨孔子这一条语录的确切含义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但是这些解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将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等儒家文献的内容,同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进一步证实本文作者于1994年提出的“使民说”的解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萨囊彻辰是十七世纪鄂尔多斯蒙古地区的著名政治人物和学者。他的著作《蒙古源流》同《蒙古秘史》被称之为蒙古古典文献的“双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外研究蒙古史的史  相似文献   

11.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民族的马文化波·少布马,作为家畜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蒙古族先民早在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这个时期大致为公元前第二千年中叶至第一千年后半叶。在蒙古人民居住区域,“青铜时代晚期已形成游牧经济;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普遍出土绵羊、马的遗...  相似文献   

12.
狗马病     
《史记·汲郑列传》:“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这里汲黯自言的“狗马病”,不知是什么病。遍查辞书,不得其解。王先谦氏千《汉书补注》中偶及之,云:“狗马病犹言犬马之疾也。”后人遂有从之者,如王伯祥《史记选》。然而“犬马之疾”究系何病?人焉能患犬马之疾?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生息蕃衍和融汇之地,他们的祖先或狩猎、或游牧、或征战,都与马结下不解之缘。反映到当代内蒙古文学创作上,马尤其有着特殊意义。表达了一种民族自豪感,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意识,也表现了“马背上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蒙古史学界对“土默特”名称的来历颇有争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秃马惕说和秃别干说。历史上,居住于贝加尔湖畔的秃马惕以及其他一些豁里部落曾经南迁,一部分秃马惕人把他们的部落名称带到漠南,经过语音变迁形成了“土默特”这个名称。对于这一过程,布里亚特、巴尔虎等贝加尔湖周边部族还保留着朦胧的记忆。北元时期,“土默特”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之一———此后土默特万户的名称被继续沿用为东西土默特旗的名称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5.
蒙古马与古代蒙古骑兵作战艺术纳古单夫蒙古人从远方传说中的“化铁熔山”走出“额尔古涅昆”的深山密林,祖居蒙古大草原以来,他们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蒙古人说自己是“马背上生,马背上长”;其他民族则说蒙古人是“骑马的民族”,“马上行国。”①的确,爱马与善骑是...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融汇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狩猎也好,畜牧也好,总是离不开马。马,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既是交通工具,还是作战武器。所以,远自匈奴,近至蒙古,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常常被称之为“骑马民族”或“马背上的民族”。 古诗有云:“朔方戎马最,趋牧万群肥。” 当代蒙古族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写道:“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把马背当作摇篮。/英勇剽悍的性格,/在骏马脊背上磨炼。”(《命运之马》)至今在内蒙古大地,还留下许多以马命名的地名,诸如马头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马奶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奶及其酸马奶文化是欧亚大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奶食品文化中的精华,是他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则在中国多元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形态来看,蒙古族马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公元前六世纪。据《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载“蒙古民族祖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即原始公社制度时代”;俄国学者俾丘林也认为“蒙古民族的起源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远在公元前2500年,这个民族游牧于中国的北部沙漠”;学者苏日巴达拉哈认为“远在图腾崇拜的社会阶段,蒙古民族形成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的森林和草地上。活动于贝加尔湖周围,阴山山  相似文献   

18.
图们汗法典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蒙古史上,16世纪下半叶执政的图们札萨克图汗(1539——1592)曾经制定过“大法”,并通行于全蒙古.但对这个问题,中外学者很少进行探讨.随着“阿勒坦汗法典”的被发现,图们汗“大法”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图对图们汗“大法”作一次探讨,不妥之处望得到史学界师长及同人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和硕特的起源与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和硕特部是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也是青海蒙古族的主体,关于它的来源与名称源由,是至今尚未弄清的一项难题。国内外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想和解释。俄国史学家帕拉斯说,和硕特人由于在一场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勇敢而得其名,并补注说,只有“一种独特的变成词源的倾向”才能使他们从河州城的名称中得出这一名称。帕拉斯可能猜测,和硕特是从甘肃河州一带迁去的,解释“和硕特”词意时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大会暨第八次学术讨论会,于7月25日至29日在呼和浩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日本和韩国学者。会上共有15位中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他们涉及的蒙古史学问题,较之前7次学术讨论会,在材料的丰富性和讨论深度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会议最后选举产生了中国蒙古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中国蒙古史学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学术讨论会@蒙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