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稼轩词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倾倒,除了因其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外,还因它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做为一个杰出的词人,稼轩词的风格是多彩多姿的。委婉清丽者有之,秾纤绵密者有之,诙谐幽默者也有之。然而笔者认为悲壮却是稼轩词的基调。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卖国投降派的满腔仇恨,对自己壮志不酬的怨愤不平。在八百多年前的抗金战争中,象嘹亮的号角,振聋发聩,悲壮激昂,扣动人们的心弦,鼓舞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2.
稼轩之后的词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影响。蒋捷便是其一。他们的时代环境、人生遭际、性情禀赋都有相近之处。蒋捷词在家国之恨与人生之慨中充分继承了稼轩词内涵,并且以曲折含蕴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与稼轩言志词的特色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桂琳 《北方论丛》2003,(1):74-77
稼轩词好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然而稼秆词中的典故并非只作为手段存在,它不仅使词境更趋开阔,也使词的涵盖量大为增加;词中典故的运用也并非牵强附会的生搬硬套,而是历代典例故实被吸收消化后的自然流露。辛弃疾所用典故的来源,多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在当时是不难理解的。我们对待稼轩词的用典应看他的词作中每个典故是否用得贴切自然,万不可由于用典多而抹煞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稼轩词风的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与稼轩词风的个性□王延荣《庄子》与稼轩词的关系,一直很少有人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似乎以英雄词著称的稼轩词,很难想象会受到《庄子》深刻的影响。这样的认识源于两种误导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误导之一是:长期以来把《庄子》的影响框定在思想消极、...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转换——心学的展开及其理论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演变至宋明,理学逐渐成为其主流。作为宋明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理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学泛指宋明时期以心性的辩析为主要对象的一代思潮,狭义的理学则首先与程朱一系相联系并与心学相对。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广义的理学区分为不同的系统,但就哲学衍化的内在逻辑而言,程朱一系的理学与心学的分野,无疑蕴含更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南宋的辛弃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他继承苏轼所开创的先例,汲取了诗文骚赋用典的成就,将典故大量地引入词中,独树一帜,得到了后代词论家的广泛称誉。徐釚说:“词至稼轩,经史诸子,行间笔下,驱斥如意”(《词苑丛谈》);刘熙载说稼轩词“运用唐人诗句,如淮阴将兵,不以数限,可谓神勇”(《艺概·词概》)。稼轩词的著名研究者邓广铭先生也说:“使用典故之多“是“稼轩词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人们之所以这样称道,是因为辛弃疾的用典有着迥然别于其它词家的特色。它既不同于庄子的专以荒诞离奇的“三言”来阐发深邃的哲理;也不同于李商隐的醉心于“好对切事”,过于含蓄,使人有雾中看花、隔帘望人之感。至于周邦彦的只在融化庸人诗句上下气力,黄庭坚的崇尚“点铁成金”,与稼轩相比,则只是锤字炼句的工人。稼轩的用典,是以其浩大的气力,多样的方法,随心如意地驱策安排,而丝毫不显斧凿之痕。条  相似文献   

7.
辛稼轩是宋代婉约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 ,其词如 :“异军特起 ,能于剪红刻翠之外 ,屹然别立一宗”① 。 6 2 9首 ② 稼轩词中 ,那些悲壮淋漓的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 ,但在数量上毕竟是少数 ;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却大量存在。研究稼轩婉约词 ,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 ,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辛稼轩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的把握。一、辛稼轩婉约词的内容及成因稼轩婉约词的内容涉猎非常广 ,一些婉约词的传统咏题 ,稼轩词中均有表现 ,其婉转柔媚 ,绝不减前辈巨匠 ,神采风韵 ,…  相似文献   

8.
一在宋代历史上,理学在北宋末年曾遭到统治者的禁锢,南宋时,随着时局的变化,统治者重新认识到理学在社会生活与伦理道德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其道统观念更对政治统治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而大力倡导新儒学,使得理学在南来才真正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并且对意识形态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表现为一股时代性的文化主潮。与理学本身的历程相似,理学词施也是在南宋真正确立,依倚着理学的强大影响,理学家的词学观念便逐渐由对词坛的渗透而被接受,由此而折射的理学思想甚至对整个家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从词学的发展看…  相似文献   

9.
孙丽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2):88-91
辛弃疾丰富而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豪迈而又复杂的个性色彩,铸就了稼轩词雄深雅健、沉著痛快、意蕴丰富的总体风格。稼轩词的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稼轩词的赣文化意蕴。二是稼轩词的隐逸文化意蕴。三是稼轩词的儒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相似文献   

11.
聂晓轩 《南方论刊》2011,(11):93-96
“风神”本指人的风采神态,也有人用以指诗词的艺术风格。“风神”一词既指稼轩其词的意境和又见稼轩其人的风采,稼轩田园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神,大体分为俗我之境、忘我之境、大我之境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新理学作为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流派,它具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形成,有它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它的思想渊源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中国的唯心主义的传统哲学;它的理论基础是以埃德温·B·霍尔特和W·P蒙太格为代表的美国的新实在论哲学。新理学运用新实在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以程朱理学为主的中国的唯心主义的传统哲学进行了加工和改造,构成了自己的“新的”理学体系。新实在论为新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总是通过各种社会联系而影响作家的,并在其作品中间接或曲折地反映出来。如果我们纵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的社会交游和诗、文、词全部创作,便可发现他与南宋中期文化主潮的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有助于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来进一步认识稼轩词的艺术特征。我国理学兴于北宋中期,因理学家着重研究和注释儒家经典,他们以为孔子儒家之道至“孟子没而不传”,便以继孔孟之道为己任,故又称道学。理学在南宋中期是一个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一群著名的理学家并形成了许多派别,理学的研究与争论出现兴盛的  相似文献   

14.
"稼轩式用典"使稼轩词获得了"格式塔质"--审美超越境界.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其典故人物意象的人格美主要呈两种类型,即崇高悲壮美和魏晋风度美,实质上都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和折射."稼轩式用典"对稼轩词主导美学特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性;3)对悲壮、阔大而又沉郁、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元人推崇辛弃疾革新词体、扫荡绮艳词风的意义。明及清初视辛弃疾为变体的代表,稼轩词的雄健词风和情思寄托也受到了清初词人的喜爱,充分肯定了其词史典范地位。浙西词派对辛弃疾多持排斥态度,常州词派将稼轩词推举为最高典范之一。民国旧派词学家对稼轩词的尊崇有所弱化,而新派词学家则用全新的视角和价值观将其推向了极致。历代词学家对稼轩词的解读和批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旨趣。  相似文献   

16.
孙丽 《南方论刊》2011,(11):97-98,96
稼轩田园词大我之境的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壮词的千古名篇,同样雄深雅健、丰神俊朗、独此一家,散发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与英雄之风神。独特的人生经历、道家的高洁旷达、豪迈的军人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超越自卑,共同造就了稼轩田园词的大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辛稼轩笔下的青山,异彩纷呈,具有不同的精神气度与审美韵致。本文拟从此角度入手。透视稼轩词中青山意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北方论丛》2004,(6):35-37
辛弃疾、陈亮二人的鹅湖之会是辛、陈交往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稼轩词派形成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次会面中,辛、陈二人以词相互酬答,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难得的佳话,更在实际的意义上强化了稼轩词派的显性特征,扩充了稼轩词派的创作队伍,壮大了这一词派的创作力量,使得稼轩词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9.
王晓骊 《兰州学刊》2010,(6):162-166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理学的成熟,理学思想逐渐向宋词的创作和接受领域渗透,成为词学思想的重要哲学渊源。在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文人词学思想的核心逐渐从"合乐软媚"的本色论向醇雅中正的品格论转移。南渡之后,理学家积极参与宋词的评价和阐释,词学话语体系的建立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理学的气息。理学以道德评价为旨归的美学思想更成为南宋后期词学理论的核心,并影响了词学思想在后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上很早就出现过“理学”和“心学”这两个名词,时至今日,人们还经常使用它们来指宋元明时期的两大派哲学。对于“气学”这一词,还没有看到有何史籍记录过,现在的学术著作也未见有使用这一词来标示某一学派或某一学说。“气学”的提法,乍听起来有点生疏,甚至感到蹩扭,似乎没有象听讲理学和心学那样习惯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