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原意力“无痛苦的死亡”,“尊严的死亡”。可以概括为绝症患者追求不妨碍他人的个人安乐和尊严是无痛苦地死亡的一种权利。1993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广东代表团32位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的立法”,受到全国广泛关注。对此,我们认为:1.对“安乐死”的问题,在我国已有10多年的宣传、调查、研讨的群众基础。综合国内北京、上海、保定等地的几次关于“安乐死”的问卷调查,赞成的占问卷人数的6成至8成,如北京500例问卷,赞成399人。上演200ffi问卷,赞成占73%。2.对于…  相似文献   

2.
乐生亦乐死     
“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是指善终、无痛苦的死亡,快乐的死亡或尊严地死去。人类对安乐死的认定,最早可溯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不要去治疗那些已被疾病完全征服的人,须知医学对他们是无能为力的。”后来的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对此有了更明确的诠释:“医生的职责不但是治愈病人,而且还要减轻他的痛苦和悲伤,这样做不但有利于他的健康恢复,而且也可能当他需要时,使他安逸地死去。”这里,我们可以看作是生存于华夏以外的人类,对“安乐死”的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一位荷兰病人在被执行安乐死时有过反抗行为,一位加拿大患者为了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不提前一个多月接受安乐死。一些人在争取更多的死亡权利,另一些人则担心安乐死是否会被鼓励或滥用,甚至是否会成为间接杀人的工具。安乐死在帮助一些人摆脱痛苦的时候,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争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5.
正质疑者称安乐死是人为地缩短生命,与“尊严死”不能画上等号。前段时间,身患晚期胰腺癌的台湾体育节目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安乐死机构取得会员资格,这位被诊断仅剩两个月生命的绝症患者“获得了绿灯通关,随时可以如愿”。他希望成为首个合法接受安乐死的亚洲人。“安乐死是现代化产物,是不分宗教、种族、人伦道德与文化哲学的,这有如一场战争——战场上杀人并不犯罪,这是全人类对抗恶病菌毒的战  相似文献   

6.
论“安乐死”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乐死”一直是备受法学界、医学界、宗教界等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对于“安乐死”,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国的法律也对“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法律上允许“安乐死”,有的在法律上把安乐死当成是故意谋杀罪。本文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说明“安乐死”在法律上不应该是一种犯罪,它对社会、个人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及“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安乐死”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探索了“安乐死”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1988,(4)
《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发表了青年哲学家甘阳的文章:《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其中论述了“传统”这概念。文章说:“以往的通常看法实际上多半把‘传统’与‘过去’等同了起来。……这就是说,‘传统’只不过是‘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过去的人,过去的事……以至过去的一切”。文章接着说,“这种把‘传统’看成是‘过去’的观  相似文献   

8.
徐小平 《东西南北》2010,(12):11-11
《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一句话,有趣地反映了当今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心态: “我的父母告诉我:‘把饭碗里的剩饭吃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挨饿呢!’我告诉我的女儿们:‘把家庭作业做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想抢走你的饭碗呢”’。  相似文献   

9.
郑大华  曾科 《浙江学刊》2013,(1):102-108
黑格尔、新黑格尔学派以及勒南等人的国家学说,构成了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的西学来源.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虽源于、但并不尽同于黑格尔等人的学说.原因在于,醒狮派根据中国传统思想和现实需要对黑格尔等人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挥.与其西方原型相比,醒狮派“国家至上”思想具有“‘托古’的表述策略”、“大同的终极目标”、“侧重国民义务的‘公民民族主义”’等内容与特点.透过醒狮派的“国家至上”思想,可以发现西方国家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1996年”7月3日第2版《高校“枪手”不该出现的风景》一文中说;“这些代别人写文章、参加考试的人,古时被称为‘捉刀者’,今天他们换上了一个更具现代感的名衔──‘抢手”’,言下之意是说“枪手”是“现代”之称谓。文后的《编者话》中也说:“悄悄流行起来的‘枪手’现象发人深省。‘枪声’响处,站起来的是一批假冒伪人才,刮起的一股投机取巧之风,倒下去的是‘枪手’自己的人格……”居然把“枪手”与“枪声”混为一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关于“枪手”为代人写文章之称谓,笔者在《“枪手”语源》小文中作了探求,并…  相似文献   

11.
正"从前崂山到处是梨树,有个人到江南去卖梨,人家都问崂山有多大?卖梨的告诉他:‘崂山可大啦!’‘到底有多大?’‘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庵,庵庵隔三千!’听的人吃惊地说:‘哎呀!崂山这么大,有多高呃?’卖梨的说:‘嗬!崂山那个高呀,更是没法说了,上到崂山顶就能摸着天。’听的人说:‘那么容易就摸着天啦?’卖梨的说:‘反正摸不着天也差不离。’‘那到底差多少?’‘晚上踏着崂山顶,使巴棍敲敲天嘣嘣的。’"这夸张、幽默,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记录于《聊斋汊子》一书,记录者是董均伦和江源夫妇。  相似文献   

12.
矛盾问题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研究辩证法,当然要首先明确何谓矛盾。长期以来,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把矛盾等同于对立和斗争的看法,诸如:“可以把‘对立’和‘矛盾’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因为“‘互相对立’表现了‘矛盾性’的最本质的关系”;“‘矛盾’只是‘反对’、‘对立’含义的抽象化,并不具备统一、一致的含义”;“矛盾本身有其自己的规定性,矛盾就是一种对立”;等等。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谈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 艺术创作中的“变形”是指艺术家在一定地审 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艺术描绘对象的特点,创作 主体内在情绪状态与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客观事物 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有意或无意的改变。“变形”是艺 术创作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的艺术现象,并非如有的人所理解 的,只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所独有。 亚里士多德虽然主张艺术是客观现实的模仿,但他还清 楚地指出:“艺术家应该对原物范本有所改进”①。丹纳在 《艺术哲学》中更明确地指出:“艺术家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而且是有意改变的,目的在于使对象的某一‘主要特征’, 也就是艺术家对那个对象的主…  相似文献   

14.
虚概念浅论     
虚概念浅论○王守衡“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鲜。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  相似文献   

15.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以他独特的审美能力,吸(?)消化了大量江浙方言、俗语,从而使作品添上一层浓郁的以乡土美为特征的地方特色,使作品更加馥郁斑斓,多姿多彩。本文想联系茅盾的语言观,对其作品中江浙方言、俗语的运用作些探索。所谓方言,实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对方言的理解和认识,茅盾说得十分晓畅明了,他说:“中国之大,各地人民口说的话,也就多种多样,甚至于不能互相通晓;这些各地的互不相同的口语,通称‘方言’。”接着,茅盾进一步阐明白话和方言的关系,“照这样看来,‘方言’就是某一特定地区的‘白话’,离开了‘方言’的‘白话’在理论上是不通,在事实上是没有的。”(《再谈“方言文学”》)同时,茅盾对方言的美学功能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说:“各地方性的大众语(方言)中间最有风趣最能传神的腔调和语汇,在所谓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论大众语》)还说:“方言中间有些语法能够传达某一种情趣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邵维正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一文,并加了编者按语。按语说:作者“论证‘一大’。是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人,从而回答了有关‘一大’的两个长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邵维正同志关于出席“一大”的人数为十三人的论断,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是,出席“一大”的代表人数又是多少呢?邵维正同志说,“出席‘一大’代表人数,说法也有不同,早期的著作多数说是十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普遍的说法是十二人;也有个别提法是十…  相似文献   

17.
我们民族的一个重大特性,似乎还是忌讳谈论死亡,更不要说在大众层面上对死亡理论作严肃的探讨。这种心态的存在,极大降低了生命的最后质量。而人面对死亡时的尊严价值,更无从谈起。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也是痛苦忧伤远多于麻木沉醉,亦不符合社会世俗追求的“廉洒”、‘“幸福”观念,更无沉着、理性的举动。同学秦工,普通工人,初中文化,家境平平。IWe年患胰腺癌,3个月后亡故,终年42岁。其患病期间,我与之数次交流。可以说泰的死亡心态有相当的典型性。瑞士精神病学家屈布勒·罗斯将死亡过程概括为5个阶段:对自身病况的否认、对…  相似文献   

1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本来是一句古语,最早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现代,第一个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作为哲学概念,并赋予新的含义的人是毛泽东。他对实事求是这个古老哲学命题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规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01页)几十年来,我们党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然而,我们党在坚持这条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条思想路线完全被抛弃和践踏了.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以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全党同志从思想理论上乱反正,重申和恢复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明,实事求是,团结一致辞向前看”的方针,并指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修订本《辞源》二册1256页“拾人涕唾”条,释义并举书证后,又云:“也作‘拾人唾涕’、‘拾人唾余’、‘拾人牙慧’”然后只举了“拾人唾涕”书证,其余两项未举书证。按:“拾人牙慧”为今日常用成语,其使用频率远超过其余三式,宜另立条目,单独释义,并列举书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曰:‘康伯未得我牙后慧。’”殷中军名浩,东晋人;韩康伯,浩甥;牙后:言外;慧:聪敏;听人议论或读人文章而后变得聪明;今多以拾人牙慧喻抄袭他人文章或改头换面套用他人言论。后人亦多用之。清·袁枚《小仓山房集·寄齐方伯书》:“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如此看来,书证及特定含义俱在,今人仍常用之,《辞源》修订本理应收载,并另立条目,便于检索。  相似文献   

20.
相传汉武帝有一次为自己庆寿,事先让御厨准备寿宴。御厨心想,官里的人各种美味佳肴早已吃得厌烦了,做再好的东西这些人也不会满意。于是,他就想到用自己最拿手的面食来做文章。寿庆当日,汉武帝一看桌上竟全是面条,龙颜大怒,脸拉得老长。这时,御厨连忙说道:“恭喜万岁!贺喜万岁!”汉武帝气呼呼地说:“有什么可喜可贺?”御厨笑道:“万岁有所不知,老寿星彭祖之所以活动880岁,是因他的脸很长,‘脸’即‘面’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