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子秉持功利主义原则:从谋利之方看,墨子推行“为天之所欲”和“兼相爱,交相利”两条谋利路线;从利之主体看,墨子强调“三利”,呼吁兼顾天、鬼、人三方面的利益,其中的人之利既有国家群体之利,又有百姓个人之利;从利的内涵看,墨子之利主要指以“衣食之财”为基础的经济、政治之利.墨家与法家都崇尚功利,墨子对功利的阐释显示了有别于法家的功利诉求,并且导致了墨学在秦后的衰微.  相似文献   

2.
对于音乐的看法,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各抒己见。颇具影响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他们将音乐同社会的政教伦理相结合,其中墨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提出“非乐”、“禁乐”的主张。如何看待他的主张,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墨子“非乐”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东岳论丛》2003,(3):128-130
墨子“非乐” ,学术界肯定者有之 ,否定者有之 ,莫衷一是。其实 ,墨子“非乐”是既定的历史事实 ,对其“非乐”思想作一般意义上的肯定或否定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更深的层面看 ,墨子“非乐”思想不仅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政治上互相攻伐、战争频仍 ;经济上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生活上穷奢极欲、侈靡过度等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的结晶 ,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日益高涨的民本主义思潮相联系的 ,墨子“非乐”思想是当时民本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与墨家学派相对立的儒家、法家、道家也都有程度不同的“非乐”理论的出现 ,只不过是各家的“非乐”理论都没有墨子如此“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罢了。  相似文献   

4.
朱智武 《船山学刊》2009,(4):129-131
墨子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平民性。从施教对象来看,墨子主张“农与工肆之人同举”.对施教对象的出身、天性、资质以及受教前的品行并无规定,较儒家“有教无类”更为彻底:从教育内容来看,儒家极其重视的“乐”,在墨子看来,就特别值得反对。此外,墨子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均具有鲜明的平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墨子的“兼爱”思想比孔子的“仁爱”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要求人们爱人如己,所有之人都能相亲相爱,不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与等级的差别,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精神原则,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爱互利,推崇人性向善。这种“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爱,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而是实实在在的互惠互利的爱,是爱、义、利的有机统一。墨子为了践行“兼相爱”的理论,其实现路径是“交相利”,推行义利并重。在当今社会扬弃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从理论上指导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对于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保健一体化和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岩 《理论界》2008,(8):113-115
“尚贤”思想,是墨予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墨予“尚贤”思想的产生既有时代动因,又有阶级动因。“尚贤”思想包括重贤之因、众贤之术、选贤之阂、选贤之标准和原则、用贤之制度保障等丰富的内容。深刻理解墨予“尚贤”思想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进而实现科学治政、科学管理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盛邦和 《中州学刊》2003,(6):133-137
《论语》、《孟子》是中国儒学资源的最古“地层”与原型 ,时至今日 ,儒学已经历多次重大层累过程 :缘起于孔孟 ,成功于朱、王 ,发展于民国。思想的“层累”主要指因新时代递变 ,社会新阶层迭出 ,各时期思想家对原型思想的新认识、新诠释与新发展。当代新儒家是陆王心学的现代殿军。陆王心学是孔孟心性学与佛学的“化合”产物 ,民国心学是融会佛学、结合西学的结晶。再次融会佛学以熊十力等人为代表。结合西学 ,开创“新心学”则以贺麟为代表。更新儒学 ,必须依靠西学 ,否则徒劳无功 ,为此贺不赞成“中国本位文化的思想” ,甚至认为中国儒学更新当重视对基督精神的汲取。“西洋文化之输入 ,给儒家思想一个试验 ,一个生死存亡的大试验 ,大关头” ,则说明他实质上已在警戒文化建设中的中国式“原教旨”倾向。  相似文献   

8.
崔恒 《船山学刊》2004,(3):89-92
墨子在强化天志、明鬼赏贤罚暴作用的基础上 ,认为尚力、节欲在个体身上可以同时具备。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高校德育目标,更新高校德育内容,即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巴塔耶认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辩证法是功利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为了探寻摆脱功利主义经济的可能性,巴塔耶深入批判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核心———“谋划”观念,从而以“耗费”这一基本概念建构起“普遍经济”理论。普遍经济力图排除有限经济中消费的资本逻辑,而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文章对消费中深藏的资本和人本的双重逻辑进行了反思,并在巴塔耶“普遍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本真性消费”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王黎明 《兰州学刊》2010,(6):156-158
孔子和墨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基本理论、教学原则、道德教育等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二者都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都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道德教育上都主张言行一致。孔子以"仁"为教育的核心思想,墨子以"兼爱"为教育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张由博返约,墨子主张逻辑思维,辨析明理等。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被称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教育的每一项重大兴革,都与他密不可分。张之洞把“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并积极构建“体操”的教学内容,努力将其制度化,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张之洞主持制订的癸卯学制系中国近代首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关于体操科目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设置体育课程的先河,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教育以学校为基地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根据翔实的资料 ,分析了江西省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等等 ,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的原则、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季冬 《广西社会科学》2006,(6):191-192,F0003
历代注家对《论语》首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释义颇异,然其共同特点是将“人不知”之“知”都释作“知道”。根据解释学循环理论的综合考察,将“人不知”之“知”理解为“智”是符合原意的。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取决于内在的整合力量。中国的传统是以文为本 ,比较重视文化整合 ,并很成功。我们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 ,避免西方的那种将民族宗教问题高度政治化处理而带来的弊病。联系新疆稳定与发展的实际 ,我们文化整合的战略应是针对民族分裂主义的“三个我们的” (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我们的民族是突厥、我们的祖国是东突厥斯坦 ) ,明确“三个高度认同”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的高度认同 )。这里的参照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因此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注重德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保证培养人才质量  相似文献   

18.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是当前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关键性环节。联系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理论创新点 ,本文着重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之一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和"产婆术",是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伟大教育家教学思想的精髓。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并轨”,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相比旧体制而言,在“并轨”制条件下,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政策有了较大调整,由此引起了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分析这些新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