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溥仪从末代皇帝到普通公民的传奇人生经历使他成为全世界都感兴趣的人物。改造是溥仪一生的关键,也是他后半生的基础。对溥仪的成功改造,是毛泽东创造并执行统一战线政策和改造罪犯政策的光辉典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旧中国更替演进中生动的历史情节,并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怀远同志是上海轮船公司民主五号轮上的一位服务员。他是五好职工。一九五七年他还是个文盲。可是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一边学文化,一边学理论,终于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他读书是认真的,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了很多的好事体,并且写出了二十万字左右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笔记和日记。看过他的日记的人都说:这位同志的日记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很有说服力。这里发表的就是他的一部分日记,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代有不少的学者,或事纂修,或事编校,往往身历其境,把见闻写成日记,其间触及图书方面故实,为后人留下了翔实的史料。一为中国辞书史资料。如1705年,查慎行参加纂修《佩文韵府》,著《陪猎笔记》(日记),称十三元韵部分,由其执笔,纂修时多所增删。若“盘根错节”四字,初查出处,本自《后汉书·虞诩传》,康熙阅后亲批“此语《后汉书》以前,当别有所出”。经编者复查,东汉前《邹阳传》已有“蟠木根柢”一则,奉旨将此增入一屋韵。又若叶昌炽日记,也有不少转述刻书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促成溥仪走上叛国之途,如果说作为清朝宣统皇帝的登基是溥仪人生第一拐点的话,他的叛国就是其人生的第二拐点、第二度转身,很沉重。因为它与九一八事变紧密相连,与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紧密相连。溥仪是在静园内属下的历史之辩和国内外争夺中,选择了离津出关,选择了屈就"执政",选择了手签卖国密约,选择了对国联调查团说假话。历史证明:溥仪选择的是屈辱。好在1959年的特赦标志溥仪已从战犯变成公民,有了生平第三个拐点。三大拐点,三度转身,铸就了溥仪一生的传奇。  相似文献   

5.
1898年和1908年,十年之间先后有两位曾经留学英伦且在近代中国思想言论史留下影响的归国留学生,怀着强烈意愿上书最高当局,就近代中国所面临之时局以及如何图强富国以避免亡国灭种之困境而积极进言.这就是严复1898年初的"拟上皇帝书"和辜鸿铭1908年的<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但从这两份上书的最终命运看,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严复的"拟上皇帝书"最终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未能上呈曾经对其面谕并怀有期待的光绪皇帝;而辜鸿铭的上书则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辜鸿铭自然无法预知的是,他所上书进言的光绪皇帝就在他上书当年的11月14日满怀着未尽志愿而驾崩了.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列宁还有一本“哲学笔记”许多人却不了解,这就是他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所作的笔记。 1913年9月,四卷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在德国出版。书中共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的信1,836件。列宁在该书出版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它读完了,并在阅读时作了许多笔记。1959年苏联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的书名,将这些笔记出版。近年已有中译本印行。  相似文献   

7.
李洪波 《殷都学刊》2008,29(2):81-85
周密是宋末元初的笔记撰述大家,他的笔记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文学、历史价值。周密的家学传统影响着其笔记撰述的原则和理念,父祖辈岁编日记的“家乘”、“日录”,为周密本人的笔记撰述提供了资料来源与撰述典范。而周密丰富的阅历和广泛的交游,对其笔记撰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识养成和资料积累上。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他的正确领导,加速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经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以下几方面的经济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毛泽东同志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特点的分析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上着手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当时的社会性质,作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过去三千年来的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着四个主要特点:第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第二,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的土地则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第三,地主贵族和皇帝不仅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和从事无偿劳役,用以养活国家官吏和镇压农民的军队;第四,保护封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不久便到广西考察 ,表现了他对广西各族人民的极大关怀。 1 990年 1 1月 2 1日 ,江泽民总书记深入到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陇黎屯视察。这是右江河谷上一个普通的壮族山村。百色 ,右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老区百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右江两岸的红土地曾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 ,并在这里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组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革命胜利几十年了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里仍然是最贫困的地方 ,怎不让江总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晚年,放下他没有完成的《资本论》,竟在忙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同时,把自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阅读一些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书籍,并且作了三万多页、几十万字的笔记.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事情.1879年10月到1881年9月,他写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这篇笔记,因为恩格斯根据它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而在学术界著名),  相似文献   

11.
浮沉于潮流中 戊戌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光绪皇帝想起了一件事,他急于要读到他身边人几次推荐过的书,这就是史载的“命枢臣进日本国志,继再索一部”。前些时候,这位皇帝已经向他的老师翁同龢要过这本书来读,但翁同龢当时手头没有,皇帝不悦。据《翁文恭日记》本年正月二十三日记载:“上向臣索黄遵宪《日本国志》,臣对未洽,颇致诘难。”酝酿着维新大业的皇帝,需要了解邻国进行改革的情况,其急切的心情从上述的“继再索一部”以及因“未洽”而“颇致诘难”的记载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平生酷爱逻辑,逻辑功底深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对逻辑都有浓厚的兴趣。1938年3月25日,毛泽东收到潘梓年寄来的一本逻辑学著作,当天就看了93页。他在《读书日记》中写道:“潘梓年同志寄来了他所作一册逻辑与逻辑学,本日看至93页,颇为新鲜”。这本篇幅达204页的逻辑学专著至3月27日三天时间就被他读完,可见他对逻辑的兴趣和重视。全国  相似文献   

13.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即队1888年到!898年州部中,中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民族热情空前高涨,康有力以他巨大的爱国热情,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即‘化时t上皇帝书”.请求变法维新以救中国。1895年5月2日.也就是清政府批准(马关条约}这一天,康有为将他草拟好的、洋洋1.8万字的(上今皇帝书)公布于众,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约一千三百余人签名表示支持,故称“公车上书”。在以“公车上书”为代表的七次上书中,康有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对已经存在二千多年的腐朽的封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一书的第一部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实际上是仅存的毛泽东同志的自传。那是1936年7月斯诺去延安访问时多次要求毛泽东同志谈的。 斯诺告诉毛泽东同志,外间有关于他的死亡的各种传说。另外,有人以为他能说流利的法语,有人说他是一个无知的农民,有人说他是一个半死的肺结核病人,有人则坚持说他是一个狂热分子。毛泽东同志对人们竟然会把时间花在对他进行种种猜测上感到有点意外,他同意应该纠正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乾隆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个皇帝。他活到八十九岁,是历代帝王中活得最长的。实际统治中国六十三年多(当皇帝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关键性的历史人物。他的年号,家喻户晓,众所周知。对他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评价、传说。人们知道有关他的许多事情,“十全武功”啦,“四库全书”啦,“六下江南”啦,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他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一书中,排列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位人物,其中我国有八位,他们分别是—— 孔子:列第五位。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独创了一套信仰体系。蔡伦:列第七位。他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秦始皇:列第十八位,伟大的中国皇帝,开创了中国政  相似文献   

17.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希望能读到一本对贵州历史进行全面介绍,有一定学术品味,又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读物.范同寿同志的<贵州历史笔记>正好满足了我的愿望.我深知写这样的书是不容易的,它首先要求作者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对贵州历史有总体性把握;而且要象司马迁所说的有"叙事之才",即将一件事的原委娓娓道出,引人入胜,这几点恰恰在范同寿同志身上做到了很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清朝逊国90年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中国编年史上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清朝最后一代皇帝宣统溥仪宣布退位,将统治权移交给国民。清朝统治中国 268年的历史到此结束,延续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亦告终结,从此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当此清朝逊国90年之际,回顾其盛衰兴亡的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无论从发展学术,或从现实的需要,都有意义。 一、历代创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历代王朝创业史,是中国历史的光彩篇章之一。清朝的创业史,其历程恰如一部英雄史诗、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9.
王润英 《北方论丛》2021,(2):96-111
20世纪著名的文学研究专家谭正璧的日记手稿,保留了他自1917年到1924年间的日记。在此期间,处于成长关键期的谭正璧数度去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炽的上海。日记展露了他敏感多情、秉直尚侠和善改易变的鲜明个性,留下一张自绘的"青春写真";谭正璧酷爱读书,日记亦记录了他从适意泛读到专事研究的阅读变化,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摸索出一套伴随终生的治学方法;谭正璧通过日记标记生命刻度和留存著述资料,也将日记当作日课以磨砺心智和训练写作。他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近代学人的自我养成,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文化碰撞下求学治学的缩影。《谭正璧日记》的发现,对于研究谭正璧和了解20世纪早期上海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随着“毛泽东热”的升温,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其中,关于毛泽东读书情况的著作也很多。最近,由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现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简称《笔记》)一书。为人们了解毛泽东生动、科学的读书方法,更好的认识和研究毛泽东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此书在参阅了大量书籍、报刊、谈话、回忆录,并在认真核对的基础上对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作了全方位的展示。书中既有一部分毛泽东所读或批注的原著、原文,还有读书笔记和谈话,最有特色的是注解分析:包括毛泽东所读原著基本情况,毛泽东阅读时的社会背景,并客观分析、评价其读评的基本观点,有利于读者综合、全面地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本书不但对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学者,而且对一般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本文想依据《笔记》所提供的资料,对毛泽东读书的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