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分别体现在真理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认为真理的形式仅仅是主观的,这是一种不够全面的观点。真理的形式具有客观性,这主要从真理的构造形式(人脑先天结构),真理的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真理的表现形式(语言),真理的存在、发展形式(科学理论)等具有客观性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它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为实现其篡党夺权的罪恶阴谋,肆无忌惮地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在思想理论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要拨乱反正,就必须重新研究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问题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讨论的深入发展,许多有关问题也突出起来了,真理的特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客观性——真理的唯一特性在人类认识史上,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真理观的根本对立和斗争。这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人们的思维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意志、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  相似文献   

4.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明确提出并深刻闸述了真理观的两个问题:“(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  相似文献   

5.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真理即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等价的范畴(以下简称等同论)。但当我们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等同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逻辑停论和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论据的说明、解释过程是自相矛盾、彼此否定的,难以自圆其说。一、等同论不符合历史事实关于客观真理问题.最初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哲学中的有些用语和概念与客观真理概念很类似、很接近,可以看成是客观真理思想的雏形。后来到了德国的黑格尔,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角度首次明确提出和使用了客…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标准的客观性问题王学海关于真理的问题,它是那样的古老而又是那样的年青。最近,我国哲学理论界在研讨真理问题过程中,有人提出“把真理直接定义为客观事实或客观的发展规律” ̄①;有的人则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②我们认...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关于真理的客观性的多种解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它们或者有悖于真理本质属性,或者与客观真理论的立论依据不符。其根源在于,在我国现行哲学体系中,"真理的客观性"的提法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在对"客观性"所作出的解释中,有的并不具有真理及本质属性的意义,有的合乎真理本质属性但与其实际用法相冲突。长期沿用这一提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出现的论述有直接关系,人们对马克思相关论述存在着误解。把握真理的本质属性,应坚持实践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将之确定为主观与客观的相符性。  相似文献   

9.
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真理相对性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认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人类认识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真理内容的变化。这一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对真理的绝对性,不同的教科书虽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其绝对性的表现之一。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现有论证的逻辑困惑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从现有的论证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依据: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当然不是指真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说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参见《哲学小百科》中国青年出版社88年版,第168页)。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并不能成为真理客观性的依据。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任何认识,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甚至荒诞的认识,就其反映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是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的深入,我国学术界的一些同志提出了所谓真理的“辅助性标准”。在国外,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提出了所谓真理的“第二性标准”。这样,不仅使真理标准二元化或多元化了;还由于“辅助性标准”、“第二性标准”是相对于“第一性标准”而言的。于是,在真理标准中又加进了主观的东西。为了从理论上弄清问题,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之所以引入广义的实用主义路径,旨在阐明真理和客观性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历史学并不需要一种新的真之理论,但有必要借用理论术语来分析历史研究中真理概念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所谓真理是指历史编纂学意义上所确认的一个认识论术语,而客观性是指根植于特定的同时代科学共同体(职业历史学家群体)中的一种认知美德。这一论证主要按照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来展开:首先,提出历史书写中的实用主义"真之约定"观点,论述历史之真的诸条件取决于历史话语的施为之力;其次,主张真之约定是由史家同行来担保的,换言之,历史书写中所宣之真并非取决于史家与实在的直接关联,而是基于诸如探究方法、认知价值和认知德性等学科共识;最后,建立历史书写中真理与证据之间的明确关联,论证"真之约定"是以对史家手中所得证据的批判性分析为根基的。  相似文献   

13.
真理不是独立于认识者之外的,它的存在是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的,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类型(详见拙作《走出真理问题的迷宫一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真理观》,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等都必须与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性质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近年来,我国少数学者紧步西方哲学否定认识论的后尘,提出了所谓的“主观真理”之说,这是违背事实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性质的阐述,为真理的客观性辩护。一、科学认识的目的科学认识与科学活动究竟是为了什么?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意识到了科学…  相似文献   

14.
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科学真理观赖以建立的基石.从主体间性或公共性的角度重新理解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在质疑传统哲学纯粹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认识的公共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等价的,实际上,认识的客观性是一种有条件性.  相似文献   

15.
真理与阶级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这种争论还在继续,因此很有必要作出科学回答。为此,我想从对真理的本质即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探讨中,寻找一下真理与阶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自量子力学建立之后,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哲学认识论的诠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把“观察者”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导致了量子认识的主客体不可分,从而在量子力学的认识对象和结果中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可剔除地包括在内,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认识的主体性成为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在国外,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曾认为,量子力学使我们不断地想  相似文献   

17.
论经验真理和理论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经验真理和理论真理李继武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真理无疑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但只要审视一下真理的自身体系,我们就会发现真理可以在不同的认识水平上得到表现。这里的不同认识水平是指经验水平与理论水平两个层次。我们可将这两个层次的真理称之为经验真理和理...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真理与科学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真理是对科学真理的反思和超越自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 ,关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症结所在就是以往哲学所理解和讨论的真理都是科学认知真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真理即科学真理。没有突破科学真理的框架 ,是用旧真理范式来重新理解真理 ,因而 ,没有实现真理层次的跃迁。哲学不是科学 ,哲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特殊功能 ,因此 ,科学真理也不是哲学真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科学仅仅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唯…  相似文献   

19.
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性是宪法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不是科学意义或本体意义上的,而是交谈意义上的,因此这种客观性不可能是终极的和绝对的,而只具有相对意义。宪法解释的客观性问题既非由对象自身的客观性所决定,亦非由解释者所左右,而是解释者与文本语言进行“交谈”而形成的“视域融合”之新的意义文本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宪法解释的客观性成为可能,主要取决于解释方法的客观性、宪法文本自身具有客观性以及职业共同体的法律职业思维之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许多道德哲学家试图为道德判断寻找一个客观的基础来保证道德规范的效力。有一种路径是将伦理的客观性与科学的客观性进行类比,认为我们能够像获得科学知识那样获得道德知识,并且能够认识客观的道德真理。威廉姆斯借助"趋同"原则,从"绝对概念"、"世界导向性"与"反思"三个方面将伦理学与科学进行了对比,提出伦理学不可能像科学那样在世界本来面目上达到"趋同",它的客观性如果有,其结构与科学的客观性也是大不相同的。威廉姆斯的论证虽然符合我们日常的伦理经验,但也有其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