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惊叹道:“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从文化历史溯源,中国史学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显学”,而且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最深渊薮。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精神文化的最大载体则是史学文化。因此这是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两翼制度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制度之一,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一书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力作。该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填补了北方民族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漫长的宗法社会,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质的古代文化传统。在古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互作用下,中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倾向性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概括起来,其突出特征是“封闭型的沉郁”,“朦胧式的含蓄”。这一特征,实际是我民族天人相与、顺应自然的封闭的宇宙意识的反映。所以,对中国人民来说,它不仅仅表现在文化艺术和审美领域,已作为一种传统习惯意识,浸入国人灵魂,渗透整个上层建筑。毫不夸张地说,它已成了我民族特有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形体构成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据。这种理据是意识、制度、民族心理、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取向的阐释,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历史时代性。《说文解字》中的门部字不仅反映了在中国古代“门”这一建筑结构的具体形制,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具有内敛特性的文化观念在建筑形式永久性上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6.
杭大学者     
徐规教授 男,浙江苍南人,1920年3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接着升入该校研究院,先后在著名史学大师张荫麟、陈乐素等教授的指导下,研读宋史。1945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54年5月,调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历史系讲师,1978年升任教授。同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1983年至1993年兼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被批准为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1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现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岳飞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等职。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教学方面,徐规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有:“宋代史料书评论和介绍”、“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宋代史研究”等,并为硕士生和大学本科生分别开设了多门学术讲座。迄今已招收硕士生27名,博士生14名。半个世纪以来,徐规教授一直以呕心沥血、甘为人梯的崇高品质,教育青年学子和中、青年教师。他那诲人不倦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新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门课程应以《中共中央 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有关规 定为依据,深刻领会开设这门课的意义;把握好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题;搞好这门 课程的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十分推崇“忘”。从庄子的“坐忘”之境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这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史都贯串了“忘”的精神,使“忘”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审美精神之一,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艺术的显著特征。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忘”,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来讨论的。旨在探求蕴含在这种状态和境界中的审美意味。中国古代哲人早在先秦就开始引入“忘”的概念。先秦百家争鸣的风暴过后呈现出两大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在大学生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原国家教委1994年10月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通知”(教高司[1994]192号文件)。目前,全国许多高等学校都已开设了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西安交通大学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的基础上,经过近两年的试点,自1996年起,《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发展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本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一方面,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意义非凡;另一方面,要开好该课程确非易事,任重道远。本文试结合我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心得,就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0.
“美学”就定义而言,是针对“美”、“艺术”、“审美经验”这三者所进行哲学探究的一门学科。“文化”又分为几个侧面,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具体反映人们一定的生活方式。就服装而言,采用什么材料,通过何种方式加工而成,是与服装相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11.
2009年至2010学年,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UBC)亚洲研究系访学期间,旁听了Leo.K.Shin教授主讲的两门课程,一门是为本科生开设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 in Irate Imperial China),一门是为研究生开设的《中国古代研究的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周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道义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之中。秦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以周文化为先驱的儒学道义论在中国古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但儒学独尊不等于独存,异质同构、儒法互补、义利兼顾才是历史事实;自觉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之对立,坚持“义利兼顾、综合创新”应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义利观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在历史学专业中属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近年来,站在教学第一线讲授“中国古代史”的老师们,为配合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术性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研究能力为重点,严肃认真,努力实践,对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作了大胆的探索,成效显著。这组笔谈,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以及教材建设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史”的老师们对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谈的虽然只是“中国古代史”,但一些基本原则,对其他课程的教改,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市场调查”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调查”课程在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何把“市场调查”理论性教学与市场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学中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市场调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对“市场调查”实践性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我们齐师院文科系(中文系除外)开设已有几年了,理科系从八一年秋季也相继开设。 “大学语文”课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的任务,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目前,大学生的语文水平较低,特别是理科系学生,不少人“读不通教科书,写不好实验报告”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避风雨、御寒暑的物质对象,而且也是一个表现着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精神对象。中国古代建筑,可以看成是一部十分真实而生动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近年来,对建筑文化的研究渐渐多起来了,然而就当今的论述来看,多是从现象、表层去分析,如论述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布局,以及强调阴阳二数、虚实相生、天圆地方、左祖右社云云,但缺少几个“为什么”。另外一种论述是多从古人之言出发,没有自己的见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它课程的理论基础,对其它课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门课程在高校的设置经历了“分”与“合”的不同形式,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历史沿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整体性教学,才能达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实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全国高校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有效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首先要把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教育贯穿始终 ;其次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第三要用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学生 ,使他们学会从全球的视角认识、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逻辑史研究之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以《墨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名辩逻辑究竟属于何种逻辑类型?这是近年我国逻辑学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不打算讨论中国古代名辩逻辑是不是形式逻辑,只想就有些学者提出的“中国逻辑史应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形式逻辑思想作为主要和基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这一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笔者以为,既然是“中国逻辑史”,那么,循名责实,其研究对象就应当是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就是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逻辑问题的思想、理论,都应当纳入中国逻辑史的视野。“中国逻辑史”不等于“中国形式…  相似文献   

20.
迟浩然 《延边大学学报》2022,(4):49-57+141-142
儒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文化的核心,经学研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认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学术,则要先了解中国以往经学研究传统。钱穆对中国传统经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学术通义》《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四书释义》《国学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中。钱穆在上述著作中主要探讨了中国经学的渊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考证了中国古代典籍和“经”称谓的沿革。钱穆将中国经学研究史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综合概括了中国经学主要精神与理想目标,亦即中国儒家的精神与理想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