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设现代行政文化需要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孙子兵法》作为兵学经典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间蕴涵的管理思想对行政文化建设有独特的价值。从行政文化创新的角度看,《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孙子兵法》的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管理理念;《孙子兵法》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当代行政价值观的重塑;《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与行政心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反映的孙子组织管理思想精华,主要表现在道义为先的组织价值观,择人任势的整体效能观,合文齐武的精兵思想,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责权一致的指挥思想等几个方面。孙子的管理思想颇富理论内涵,亦具现代价值。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参照系,梳理孙子组织管理思想的精华,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组织管理学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由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和山东省惠民县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22日-25日在孙武故里山东省惠民县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法国,以及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河南、山东、大连、哈尔滨等地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孙武故里考辨、《孙子兵法》版本流传、孙武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孙子兵法》在现代经济管理及各类竞赛中的应用、《孙子兵法》在世界各国的流传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孙武之里籍.  相似文献   

4.
《孙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孙子兵法词典》董志新孙子兵法研究会组织编纂、吴如意先生主编的《孙子兵法词典》(由白山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孙典》),是海内外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部专题住工具书,湛称熔冶诠解《孙子兵法》,汇集相关文献,展示古今中...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与商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与商战程振清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智慧的研究,并且广泛应用在现代商战之中,实践证明:奇效无比。许多西方营销专家,都把《孙子兵法》视作为“20世纪和21世纪最有价值的商战智慧”。他们在商战上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孙子兵...  相似文献   

6.
王郅强  张扬 《东岳论丛》2012,(8):108-112
《孙子兵法》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兵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战争理论和战争哲学,而且蕴藏其间的危机观让人警醒,指导着我们在危机中做到有备无患、以患为利、转危为安.本文从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三阶段对《孙子兵法》蕴含的危机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探寻其对现代危机管理的有益启示,为建构我国危机管理思想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与现代领导者的素质郭晓君《孙子兵法》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兵书,其价值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它对领导工作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提出,将才应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五大素质...  相似文献   

8.
苏晓红  邵立国 《理论界》2004,(6):276-276
《孙子兵法》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管理思想极为丰富,但真正把孙子兵法与运动队管理结合的研究还属空白。本文希望能以此启发读者,把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借鉴到运动队管理中来。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与美伊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三大思想家之一。其所著的《孙子兵法》 ,因为包含了丰富的军事学内容和精辟的哲学思想而影响深远。从《孙子兵法》与美伊战争的相关联系出发 ,运用《孙子兵法》中孙子哲学思想 ,可以分析出《孙子兵法》对美伊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著作中的瑰宝,其中“文武兼治”的管理思想是其理论体系当中一颗璀(?)的明珠。本文着重从“文治”、“武治”,以及二者的关系上,来深入挖掘《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一致性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其中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纽科姆的认知均衡理论、奥斯古德的认知和谐理论以及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E·阿伦森在他的《社会性动物》一书中也渗透了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并借此研究和解释了很多社会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读者阅读倾向直接反映出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特点,为了研究读者的阅读倾向及阅读心理,热情、科学、深层次地为读者服务,以理工类大学生为例,借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其阅读倾向以及倾向的成因,并针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引导利用阅读倾向的方法和措施:合理调整藏书结构;加强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导读工作;充分体现出"平等、开放、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实现"信息网络"的立体化服务。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样式,既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也给传统文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传播导致审美接受呈现出三个转向:一、欣赏方式:由书面阅读转向读屏方式;二、接受模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互动接受;三、接受心理:由沉静感悟转向沉浸体验。网络传播对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仍是一个需要关注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爱民 《齐鲁学刊》2005,(4):104-108
《庄子》经过汉学家、传教士的介绍传到德国,其中包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德国文学家所接受,并在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老庄哲学思想流行一时,卡夫卡等文学家神往庄子。老庄的“无为”哲学和“天人合一”思想被用来构建其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的“旧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林 《文史哲》2003,3(4):128-133
《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篇至痛至哀之文 ,而陈寅恪寄寓其中的历史之感与家国之情均由“旧巢痕”而起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精神分析学意义上的创作“心理原型”。因而 ,对此“旧巢痕”意象加以详细审视和追究 ,似可找到陈氏之诗的根源所在。陈氏之“旧巢痕”一语 ,大致有远、近二源。其远源始于北宋著名诗人苏轼 ,其近源则见诸乃父散原先生 190 1年所作《书感》一诗。而其深层含义 ,则宜解读为那个直接生产了中国旧日世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制度之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16.
周凡 《河北学刊》2007,27(6):45-51
正式出版于1947年的《启蒙辩证法》是在1944年油印本的基础上增改而成。作改动的地方不仅是书名及文题,也体现在对文字的润色和内容的调整上。这些变动反映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有意疏离以及由意识形态批判向总体性"终极揭露"批判范式的转换。在《启蒙辩证法》中,法西斯主义的"事实神话"是研究的起点,而叙述的起点则是"启蒙",同时,为了阐明启蒙的衰退,作者又回溯到历史上的神话。所以,《启蒙辩证法》不仅存在着启蒙与神话的纠缠,而且存在着现实神话与历史神话的纠缠。《启蒙辩证法》既从黑格尔那里汲取了关于启蒙自身具有内在缺陷的观念,又借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之名及其表现方式,但是,"启蒙辩证法"却与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根本不同。启蒙理性不是把自身表现为一种有待完成与提高的开放形态,而是呈现出一种无可救药的结构性衰竭与失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这种态度更戏剧化地表现在他们对康德道德学说所作的萨德化理解上。因此,《启蒙辩证法》不仅是后黑格尔主义的,也是后康德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3,24(4):121-122,126
从新闻接受角度出发,阐释新闻受众心理的三个层次:“消闲心理”、“求知心理”和“研究心理”,可以发现新闻受众心理的不同层次的理性含量是不同的。“消闲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层次,“求知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较高层次,“研究心理”是新闻受众心理的高级层次。  相似文献   

18.
《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的发表,提出一个大问题:何谓“辩证逻辑”?十多年前,就有逻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也有人提出中国古来就没有哲学!现在,马佩教授在评析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辩证逻辑不是哲学。由此,有必要对辩证逻辑与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金顺福研究员主编的《辩证逻辑》与马佩教授的新作有所同,也有所异,两者互补,差异统一,相得益彰,对于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逻辑学,都作出了可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嘉昕 《河北学刊》2007,27(3):6-11
在“哲学笔记”的既有研究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即把“哲学笔记”看做列宁为改造辩证法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列宁在世期间,“哲学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各篇文献才逐渐得到发表,并于1933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哲学笔记”单行本。在苏联党内两次重大的理论争论之后,“哲学笔记”获得了以阿多拉茨基的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形态,尽管存在被过分拔高的嫌疑,但仍未被看做一部著作。之后,由于斯大林刻意抬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地位,并将“哲学笔记”指认为“列宁的思想实验室”,对“哲学笔记”的研究遂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新版“哲学笔记”的出版和以凯德洛夫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出现,作为“未完成著作”理论形象才最终在文本和逻辑上得以确立。将“哲学笔记”视为独立的哲学著作,并构造一个列宁改造辩证法的“计划构想”,背离了列宁思想发展的原初语境,并在逻辑上呈现出内在的悖结。只有抛弃传统研究的同质性思路,在俄国和列宁思想的真实历史语境中把握“哲学笔记”内容和意义,才能科学理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傅德元 《河北学刊》2008,28(2):82-88
《公法会通》是继《万国公法》、《星轺指掌》与《公法便览》之后,丁韪良主持翻译的第四部重要的国际法译作,虽然在承认领事裁判权与不平等条约等方面具有消极内容,但总的来讲,该书详尽地阐述了进步的国家平等、人人平等的国际公法思想和人权思想,对若干国际公法领域的叙述比较详细,观点比较公正,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书使用的一些政治、外交与法律新名词,逐渐被中国知识界、法律界所接受,有的沿用至今;在文字表达和体例上,该书也是丁韪良主持翻译的最好的国际公法译作。总之,该书对晚清外交界及知识界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并运用国际法从事劣势条件下的外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