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代中国文华整合的两种模式,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也具有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一是古典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延续形态;二是转型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革新形态。前者以桐城派古文和宋诗运动为代表,后者以改良主义文学为代表。这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立场,但都显示了在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2.
寻绎“现代”的变迁──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周海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学界被称作“中国近代文学”,对于它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取向,即从古典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将这段文学看作古典文学的“晚霞”余韵;从现代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则将它看作现代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来考察中国古典文学内部传播过程。主要论述古典文学最基本的内部传播模式,并以文体的产生、定型、繁荣及衰落的过程为中心,兼及文学的增殖与负殖,文学传播的三个需求层次,由此得出古典文学的内部传播模式图。  相似文献   

4.
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有品种。在1912—1919年间,当文人们已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幕落花凋的末运,骈文竟有了一次回光近照般的兴盛。这种兴盛和后来所遭到的贬斥,说明骈文确实反映着古典文学的某些被发展到极致的特征。骈文中大量用典体现了中国文人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并应和了这个时期文学的主题──凭吊。以《玉梨魂》为代表的大量骈文小说的出现,则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出的风景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这个现代文学系统工程中,汤哲声所著的《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一书仅仅占据了“附编”的位置。然而,若放在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这个大的关节点考虑,“附编”也就不“附”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而雄踞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这样一种自足于年的文学景观到近代忽然沉寂下来。一种似乎全新的移植来的文学模式在几十年后占据这一片空白的荒野,长出了异样的花朵。于是,文学史便以这一天然峡谷为界,划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块儿。在激情昂扬地叙说了中国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6.
从域外汉籍切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南京大学卞东波先生的《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研究》以宋代文学为例,基于文献,立于文学,兴于文化,将宋代文学研究纳入整个东亚汉文化圈中加以关照,来展现域外汉籍在东亚社会的影响与接受及其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考辨精详,解读细腻,发现中发明,求新中求真,为宋代文学研究增添了新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全盘西化"虚影下片面认为五四新文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以致造成文化"断裂"的说法失之偏颇。事实上五四新文学作家虽表面上对中国古典文学持否定态度,但在否定中是有肯定的。在西方互文性视阈下,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中国古代高度入世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感情等方面明显看出中国古典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互文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遍检群书话主题──喜读《中国文学主题学》郑春元长达近百万言的《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终于面世了。这是王立副教授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显示了作者试图全面建构中国文学主题学体系的艰辛努力,也是近年古典文学宏观研究领域中重视文学本体和...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古典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遗产,它对中国几代的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苏联解体后,却出现了否定十九世纪古典文学的思想倾向。面对当今俄罗斯文坛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现象,如何正确评价俄罗斯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试图从如何看待俄罗斯文学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如何看待文学批评在文学史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审美和功利的关系等方面来解读俄罗斯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在普实克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特征既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现代发展。西方浪漫主义抒情传统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融合了中西抒情传统,内涵更为复杂。由此,普实克不仅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而且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每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当回族形成之后,其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颇引人注目。元代回族作家的文学创作当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元代回族作家以其智慧和劳动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宝库。因此,认真探讨回族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在元代文学中的贡献和地位,就成了民族文学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文论中有意采取面目模糊的文学定义,背后隐匿了其新文学观的论述策略,即借助歧义丛生的文学定义,获得"文学革新"的自身合法性,进而阐述文学革新观。傅斯年把现代文学变革放置在中华古典文学演变的大语境内,以历史的变革惯性来论证"文学一物,不容不变";没有割裂新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而是利用古典文学内在变革的规律,规训和证明新文学的存在,得出文学的进化与革新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要求这一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文学革新观的内在特质突显了文学的"时代精神",从而使文学与时代、社会建立紧密联系,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文以载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抒情传统理论是海外汉学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中国抒情传统理论体系开创者为著名华裔汉学家高友工,其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美典理论的建构。其学生将抒情传统理论分别应用于诗歌、小说、词学及戏曲等各体文学的研究之中。港、台和新加坡学者则对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完成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后中国抒情传统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海外研究中国文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自诞生以来,就对“现代性”孜孜以求,艰难寻觅。它既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优秀作家、作品,也促使了中国文学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学进行了多方的融合、交流和接轨。但从整体表现上,它还很难与世界文学比肩,同中国古典文学的成熟相比,也显得幼稚。中国新文学的路还很长,它只有走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伦理性。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织染着浓厚的伦理色彩。仁爱孝悌、礼义廉耻、精忠爱国、诚信宽厚、修己慎独、重义轻利、勤俭朴实等传统伦理品德,在古代文学中都有丰富而独到的表现,构成中国文学内涵美的重要方面。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代文学诸文体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讽刺艺术是源远流长的。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讽刺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果戈里、契訶夫、莫泊桑、狄更斯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讽刺艺术技巧,形成了现代中国新的讽刺文学源流。鲁迅是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宗师,他的现实主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不少作品,都是驰誉中外的讽刺名篇。他的讽刺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独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校学报古典文学宏观研究述略蒋嘉欣我国高校学报古典文学宏观研究,硕果累累,形势喜人。笔者曾对先秦、魏晋六朝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过介绍①,这里介绍的是唐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唐代文学的断面研究的热点,首先是对唐诗繁荣的原因、边塞诗和山水诗的研究,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试图寻找能够指导古典文学翻译批评的准则.从翻译批评的本质谈起,简要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通过总结分析他人的翻译批评标准,最后得出王宏印教授的六标准可操作性最强,对开展文学翻译批评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革命时期的浪漫主义理论朱丕智在创作方法和审美形态的意义上,我国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一样,其源头可追溯到中国悠悠文学长河的最早发祥地。当然,这种以现代文学理论为视点的历史回顾,只能表示我们对古典文学理论的一种重新认识、建构。即使理论家们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