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批评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在我国对翻译批评的研究还很不够 ,在翻译批评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批评缺乏科学的方法 ,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 ,缺乏客观公正性。一个合格的翻译批评家要明确翻译批评的宗旨 ,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精神 ,要熟悉掌握翻译批评的科学方法 ,要深刻理解翻译的实质和有关的翻译方法及理论。  相似文献   

2.
单一绝对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标准的虚无化是两种错误的认识,它既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误解,同时也会对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对翻译社会性本质认识的逐渐加深,提出翻译的社会功能标准,是对原有翻译标准的补充和修正。这有助于阐释以前诸多难以解释的翻译问题和翻译现象,还为开展翻译批评、净化译坛提供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汪榕培教授在丰富的译学实践中提炼出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译学思想的发展。在翻译实践中,汪榕培一贯坚持自己的“传神达意”的译诗宗旨。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4.
翻译批评是翻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评价监控翻译质量,也可把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翻译理论家,以进一步完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所以开展积极的翻译批评是保证翻译质量,繁荣翻译事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于唐朝达到鼎盛。东汉至三国时期为早期的佛经翻译实践;两晋时期逐渐开始对以往译作的翻译批评;隋唐时期初步形成佛经翻译的理论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又指导译场的翻译实践,造就了一批不朽的经典译作。因此,佛经翻译时期的译论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翻译实践到翻译批评,再由翻译批评到翻译理论,最终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环形模式。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决定了它的对策性,而翻译标准决定了译品的质量和所传达的思想。十九世纪以来,我国翻译标准大体是以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为标准的。期间也有别的提法,如“忠实、通顺”等,但都没有“信、达、雅”更有说服力的。可是“信、达、雅”也非绝对的标准,适合于任何体裁的翻译,有人亦提出它的局限性。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标准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翻译,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对于翻译实践的监督与指导,以及对于翻译理论建设都不可或缺。然而,当前的翻译批评却在指导思想、方法和效果诸多方面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必须认清当前我国翻译批评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评判标准。但任何时候忠实原则都是翻译须臾不可缺的灵魂。必须采取科学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翻译批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针政策的提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典籍翻译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翻译著作,尤其是典籍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正确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影响到以文学著作为媒介的中外思想交流。因此,翻译批评必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衡量翻译批评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的一个尺度,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文章从王维诗的两个英译本出发,探讨典籍英译的翻译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回译,可以直观地展现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异同,把握英汉互译的规律,有效地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对表情文本的译文的质量进行检测等。在教学中引进回译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译论的大量引介,理论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模式化的观念不断涌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语言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去研究翻译批评现象,使其更为科学客观;在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方面,打破了语言学范式在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结束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静止的研究局面,影响译文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使得翻译批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在文艺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建立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翻译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生成,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鉴于翻译批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未来的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既要在宏观上坚持人文方向,又不失微观分析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作品在中国译界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纾和鲁迅的翻译观也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不少人认为鲁迅是“直译”(或死译)的代表,林纾是“活译”的典范。表面看来,二者的翻译观出入甚大。本文则认为,在二人翻译观巨大差别的背后却蕴含着统一,二者的译作统一于华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自为中国时世界的了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培根的英语古典散文名篇“Of Studies”进行研究,并对十四种翻译版本进行了比较鉴赏,探讨其翻译中所表现出的“美译”思想和“美译”形式;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观。从而得出散文的翻译,实际上是“美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出译文的形式美之结论。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存异”。因此,翻译应尽量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之前,多数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对等”。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原作二元对立关系,冲击了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原则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肯定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新定义了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对原文与译文关系的处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A.A.Cмирнов是伟大的俄苏文艺学家,在翻译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重新启用了翻译理论中一个建设性的基本概念——“等同性”。文中论述了他的主要文学活动及其翻译观点,分别从翻译对等思想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及其局限性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他的对等翻译观。文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处理,它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意识形态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制约着翻译方向,目的,译本差异等。最后论述释译,简译,饰译三类不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质量评估是译学一项新兴的研究内容,也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既是一种交际又是一种产品,故其质量评估必不可少。随着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只要处理好翻译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一些模糊概念,注重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翻译质量评估的价值即可显现。确立并提升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在译学中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理论意义,首先,确立翻译质量评估在译学中的地位是翻译研究的必要;其次,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将极大地完善译学理论体系;其三,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有助于翻译市场的规范以及翻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翻译的使命发生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向,这使得中国的翻译主流方向出现了从“译入”到“译出”的大逆转。为了应对翻译中的这些变化,坚持译学反思和译学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翻译方向优劣之辩有深厚的历史社会政治原因,“译入母语”原则流露出强烈的民族中心主义和语言文化霸权。对“翻译中国”的西方歧视之音,中国译界从20世纪的无声到21世纪的发声,既折射了中西文化结构的流变,也标志着中国本土译者主体性重建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本土译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地承担具有文化抵抗性和自我赋权的“译出母语”翻译。  相似文献   

19.
安徽对外宣传以及旅游翻译做得并不够,许多相关旅游资料中频频出现翻译失误.文化在入境旅游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旅游翻译中的文化性失误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就愈加恶劣.不顾及译文的功能和文化的差异,一味滥用拼音翻译景观名称、生硬地死译文化特色词、非充分翻译、盲目地忠实于原文都在文化性翻译失误之列,对其进行深入梳理及探讨有助于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有助于拓宽旅游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中 ,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 ,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 ,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 ,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 ,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 :( 1 )变通的艺术 ;( 2 )译中“无我” ;( 3)诗性翻译 ;( 4 )善性西化 ,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