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文学通史》(彭放主编)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近200万字的四卷本巨著,插图400余帧,展示了黑龙江文学从古代到当代、从主流到民间、从华夏民族到异民族的上下干余年的历程,凡发生在黑龙江土地上的文学现象,凡是有过影响的文学人物和作品,尽收其中,而且编著者精心编写,形成思想贯注、观点鲜明、史料翔实的整体面貌,堪称写作上大格局、大气象、大手笔、大制作。这部文学通史,不仅时间跨度长,纵贯古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黑龙江文学历史发展的全貌,而且科学地总结了黑龙江文学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展现出它不同于中原和南方文学发展的轨…  相似文献   

3.
和我们伟大祖国一样,黑龙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是由于这里气候严寒,地处偏僻,在历史上开发较晚,又多经战乱,典籍遭毁,因而古代黑龙江的文学作品流传不多,为世少见,较中原文学远为落后。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取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态度,以为古代黑龙江为文学的“空白区”。严肃的态度应该是,重视并加强对古代黑龙江文学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认真分析它和祖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找出它的源流和发展规律,给它以在我国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素以“北大荒”驰名中外的黑龙江到底有没有文学 ?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如何 ?这部纵贯古今的《黑龙江文学通史》给读者做出的回答是肯定而可信的。早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 ,就有国内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紧接着又有学者认为 :“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从此 ,文学史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对象被引起重视 ,新的主张和观点不断被人提出 ,在理论探讨十分活跃的同时 ,各种类型的文学史专著也相继面世。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诞生的《黑龙江文学通史》 ,谈不上是“重写” ,只能说是“草创”。因为黑龙江还不曾有过自己的文学史 ,这是千年写的第一回…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不仅是对于文学现象的描述,还需要从问题意识入手,从已经显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当然回答可能就是给出一个思考的结果,也可能只是提出一种思路而没有结果,但是合理的提出问题就是一种研究的态度,而且也才能算是研究的思路.问题意识不是凭空来的,而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思维模式,问题意识包括身份意识、转向意识、媒体意识、对话意识和语境意识五方面.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落实,对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韧 《学习与探索》2002,(1):100-106
回思刚刚过去了的百年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有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如“文学回归文学”的提出 ,纯而又纯的文学 ,失去了价值意识系统的支柱 ,文学的归属与定位陷入了迷惘 ;又如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对于文学不仅仅是一个“主题” ,而且是文学的依托 ,文学需要道德的“中介”作用实现审美化 ;再如 ,文学写生存状态与人之存在意义的质疑 ,二者不是对立而是在融会中诞生杰作 ;还如 ,文学的新思维 ,不但要面对家族、社会之人际关系 ,今天尤应面对人类与日趋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迟来的环境文学不仅仅是一个“题材” ,而且是拥抱全人类、拥抱整个地球的未来文学。  相似文献   

7.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8.
桂强 《社科纵横》2005,20(2):220-221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文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黑的高空》的解读为个案,展开对“回归文学”的思考。认为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回归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是科学而公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刘保昌 《浙江学刊》2003,3(1):117-127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在哪一个层面上与功利文学观形成对峙 ?道家文化资源在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 ?在“影响的焦虑”下借鉴西方审美文学观的本土性基础在哪里 ?审美文学观的东传过程中是否存在“有意误读” ?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认为审美文学观在传入中国以后 ,一方面与老庄一脉哲学的艺术心性论相结合 ,创造了本土特色的美文美论 ;另一方面 ,也无可避免地遭到了传统道德心性论的改写。审美文学观终究难免被压抑的命运 ,功利文学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仍然占着上风。文章通过爬梳道家文化与现代审美文学观的关系 ,指证了道家文化作为审美文学观传入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分析了审美文学观被道家思想所“误读”与“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潘晓彦 《求是学刊》2005,32(4):99-102
文章以“天人合一”的深层文化精神为依据,从音乐对文学的“显性”“影响关系”和“隐性”“借比关系”两大方面,观照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体的音乐神韵,并尝试对一些文学现象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域性文学意识的觉醒与强化,近些年来,黑龙江省文艺界、学术界,就“北大荒文学风格”、“黑水诗派”、“北部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为推动学术讨论深入发展,本文仅就北大荒小说创作的美学特征谈点粗浅看法。毋庸讳言,就目前态势来看,北大荒小说创作,还未形成一种文学流派,甚至有人  相似文献   

13.
靳新来 《学术交流》2006,(7):159-162
新时期文学以叙述苦难的方式开始新的历程。从“伤痕”到“反思”,再到“人性呼唤”,新时期文学在书写苦难中发现了“人”。这得益于转型时期特殊的文化环境,文学与变革中的意识形态达成的默契。但不无夸张的“感伤姿态”、对苦难的传奇性美化等,又充分显示了文化环境对创作主体的强大制约力和创作主体意识觉醒的艰难。在政治化的文化环境中,作家的创作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种环境,同时又试图对此有所超越而确认自身的美学位置。  相似文献   

14.
院中科 《社科纵横》2006,21(12):154-155
文学是文化的土壤孕育出来的花朵和果实。本文以活跃在西部地区凉州籍作家和以凉州为第二故乡的作家创作为背景,通过作家作品分析,追溯了“凉州兵团”形成和崛起的过程及必然趋势,揭示了“凉州兵团”是本土的也是大众的,是文化的更是超越时空的,是凉州大地孕育出来的既有本土情怀又具有大众视野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法国文学的域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克鲁 《学习与探索》2006,4(3):133-135
法国文学成就辉煌,影响深远。从中世纪至今,法国文学中新的体裁、题材、思想观念、艺术手法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法国文学自身发展与时俱进,既富有创新意识,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国的优秀文化营养,同时也与法国政府历来对文学的发展高度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万花筒,是多棱镜。生活有多广阔,文学也有多广阔;心灵有多丰富,文学也有多丰富。文学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生活,它的参照系是大千世界。 当今的中国正以急速的节奏,强大的力度在许多领域发生着巨变。人们的生活状况、行为准则、道德信仰、相互间的关系等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的文学,理应并且已经对这种极富戏剧性的社会现实作出一定积极的回应,但是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在前进中亦出现了某些“杂音”:面对商潮汹涌、物欲扩展的社会现象,文坛上有的人迷茫困惑、麻木不仁;有的甚至只对“孔方兄”感兴趣,对“文稿竞价”趋之若鹜,漫天要价,恨不得一捶下去,立刻成为百万富翁;还有的则把“玩文学”作为时髦口号,颇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这种文学发展中的“变奏”,尽管不足以构成主旋律,但不能等闲视之。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是国民精神点燃的灯火,同时又引导国民前进。因此作家首先要自尊自重,净化情感,修炼道德,洞察世态人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强烈的关注,深刻的思索,脚踏实地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他们应该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睿智,又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决不是无根的浮萍,飞扬的花絮。只有这样,作家才能在文学作品中充溢更多的道德激  相似文献   

18.
拉丁美洲文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拉丁美洲国家都经受了二、三百年的殖民地统治,民族文化受到长期压制.宗主国的文化统治了各个方面,它们甚至不允许殖民地有自己的文学.所以说,拉丁美洲的民族文学是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意识同时产生的.拉丁美洲文学由于基础薄弱,缺乏民族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模仿现象.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不断高涨,民族文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文学创作高潮.特别是拉丁美洲新一代的作家,他们的创作热情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导致他们逐步摆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20.
一以比较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本是鲁迅早在本世纪初就注意过的。他甚至把唤起清醒的比较意识作为复苏民族精神的前提,说:“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①正是借助于同近代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对比,鲁迅看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有轻软柔弱之弊。自然鲁迅当时并不知道比较方法已经在西方推动文学研究形成了新的领域,但说他是中国最早注意以比较思维方式理解文学现象的先驱者之一,实不为过。只是因为时时处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多从内容倾向上看待鲁迅的文学观念,所以他在分析文学时倡导的比较方法,便相对地被忽视了。事过半个多世纪之后,当中国又一次面向世界开放的时候,人们重新对比较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些年来,中国文学界不仅热心回顾鲁迅等先驱者运用比较方法开拓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教益,并进而着手以自觉的比较思维方式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一个文学研究的新学科正在生机盎然地孕育和成长。但目前,国外的比较文学已经迈过了法国的“影响研究”、美国的“平行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