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保护我国当代原生态民间舞蹈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各民族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有可能失传。保存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文化意义、经济价值和发展当代我国民族舞蹈的基础价值。应采取颁布保护法,依法保护;构筑保护空间,人为保护;依照保护原则,原貌保护;根据舞蹈特点,整体保护等措施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民族舞蹈文化与“社会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舞蹈促进了民族间交往、融合以及培养人的身心健康,其资源可以被不同的公众以迥然不同的健身方式使用,这就涉及如何理性地认识民族舞蹈文化。从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界定及社会价值、"社会舞蹈"的由来、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等方面讨论民间舞蹈问题。  相似文献   

4.
林玲 《中南论坛》2006,1(1):137-140
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它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民间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民间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相似文献   

5.
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间舞蹈是高职院校形体训练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是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课堂上不仅是一种肢体动作的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文化的学习.,因此,我们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服饰等各个方面:赋予民间舞蹈教学更深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艺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蒙古族舞蹈是蒙古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蒙古族宗教、民俗民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是蒙古族民族性格艺术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广场舞蹈借助民族舞蹈特点,丰富了内涵,提高了观赏价值;而民间体育竞技形式的实现,对于广场舞蹈自身文化价值的传承与拓展,又提供了较好的传播载体.可见民间舞蹈与民间体育竞技的共存,为广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8.
萨满舞、哈库麦舞、哈库曼勒舞等为达斡尔族的主要舞蹈形式.娱乐性、艺术性、竞技性、继承性为达斡尔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征.在达斡尔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创新精品意识、大力宣传民俗活动、深化整合研究力度、创建有效的保护文化机制等都是关键的举措.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舞蹈的编排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必须考虑到该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否则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极为不利.简述壮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特点,井探讨对如何在中专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再论蒙族民间舞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当代舞蹈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目的,通过探究蒙族民间舞蹈“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将蒙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根源、形式、传承和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闽南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石,融合了古闽越族文化和海外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是建立在闽南传统的区域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以舞蹈编创的学科理念寻找作品的创作动机,构思主题,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本文从区域文化下的传统民间舞蹈与作品创作的冲突;作品创作的社会性因素;舞蹈文化领域里的创作困境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当今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民间舞蹈的视域对土族纳顿舞蹈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纳顿”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程式性,而且与信仰互相借助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土族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直接表达形式,是族群认同的纽带,表演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哈库麦舞、哈库麦勒舞,以及萨满舞为主要;达斡尔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为继承性、竞技性、艺术性、娱乐性。在该民族舞蹈的传统与创新方面,主要的举措应该是: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加大整合研究力度;通过民俗活动大力宣传,以精品意识助推作品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大秦鼓舞蹈是一种起源于闽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兼具闽南文化与温岭本土文化的特点.与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大秦鼓舞蹈因具有怪诞的装扮、扭捏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喜剧效果的表演等特点而深受舞蹈的喜爱.设计师可以将大秦鼓舞蹈中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设计之中,如围绕大秦鼓舞蹈创设动画主题,提取大秦鼓舞蹈人物造型元素,创新大秦鼓舞蹈动作表演元素,借鉴大秦鼓舞蹈色彩搭配方式等,这不仅能丰富动画表现方式,还能借助动画实现大秦鼓舞蹈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悠久、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夏商时代,舞蹈逐渐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周代,创立了雅乐体系。汉代盛行的是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武术等各种技艺串演的艺术形式“百戏”。唐代,吸收了我国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舞蹈精华,创立了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大唐舞蹈文化。宋元以后,直至明清,戏曲兴起,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但被融合在戏曲中的舞蹈,却得到了高度发展。舞蹈发展的另一条线,即民间舞蹈,一直伴随着人民传承发展,从未间断和消失过。   相似文献   

16.
民族民间舞蹈在整个中国的舞蹈文化构建中占有独特地位,纵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经历了非常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技术的规范打磨,到对不同民族舞蹈文化的探索分析,再到进一步对传统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的求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一直以曲折中稳步向前的姿态不断发展。这一探索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舞者们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与艺术的夯实过程,更是提炼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基础上实现舞蹈艺术审美走向自觉的过程。文章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与情感规律把握到艺术美学原则几个方面探索民族民间舞蹈“技艺”融合的美学规律,证实其具有民族情怀的隐秘悬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与传统民间舞蹈是自然天成的继承关系,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科依然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发展,这也是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在梳理我国自近代以来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现状基础上,认为现在的学科建设以表演专业为主,存在着舞蹈理论欠缺、学生综合素质欠佳、教师学术基础薄弱、专业教育教材有限的困境。要从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创新教学模式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教学进行改革,“由破而立,破中显立”,彰显民族民间舞的时代朝气。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人们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种多样、舞姿形象生动,“贝伦”则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总称。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短小精悍、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是古代舞蹈文化的遗存。为了使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更为长久地传承下去,应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贝伦舞的独特魅力。为此,文章论述了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蔡相雯 《中南论坛》2009,4(2):86-88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在中国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赛乃姆”舞蹈艺术,从起源、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音乐节奏、地域性差异、发展与创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认识这一传统的舞蹈形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时间的变迁,所产生的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的动作形式。在传承与发展中,作者对于当前的“赛乃姆”艺术的发展提出自已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原生态的舞蹈样式广泛传承于各个民族之中。本文以世居青海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6个主体民族的民间舞蹈为审美对象,归纳出青海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民族性、民俗性和宗教性特征,并对它们独具魅力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