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曹魏开始屯田的年代,史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因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明确记载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同书《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亦谓:“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而“定许”亦在建安元年。最近,高敏同志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萌芽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毛阶建议“脩耕植,畜军资”。这一意见发前人之所未发,对人们是有启发的。但是,其中也还存在若干问题,似应提出来进一步商榷。首先,关于曹魏屯田制萌芽于初平三年的问题。主要根据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谓:“太祖(曹操)临兖州,辟(毛阶)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  相似文献   

2.
岳飞到底被害于何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胡云翼先生选编《宋词选》,在介绍岳飞时说:岳飞(110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县名)人。其二,梁廷灿编撰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说:岳飞,字鹏举,汤阴人,宋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生,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年)死。其三,李廷沛、吴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学术月刊》第二期发表了黎虎同志的《曹魏屯田始于何年》一文,把曹魏军屯起始的时间推定为兴平元年,并认为“在兖州他的势力范围内已比较普遍地推行了”。而兴平二年曹操在乘氏的屯营,乃是曹魏“军屯的雏型”。对于黎同志的这些观点,陈个人俚见于后,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4.
<正> 读贵刊一九八○年第一期所载《〈淮南子〉社会历史观初探》一文,获益颇多。然该文所言淮南王刘安的生年是公元前189年,则为智者之失。《史说·淮南衡山列传》载:“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指刘安的父亲刘长——笔者),淮南王有四子,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史记·惠景闲侯者年表》在孝文一栏中又载:“八年五月丙午,侯刘安”。刘安兄弟四人年龄相差无几,盖非一母所生,而刘安居长,故刘安在孝文八年五月受封时虚八岁。孝文八年是公元前172年。由此推算,刘安约当生于公元前179年。另据刘安的父亲刘长的生年来看,刘安也不是生在公元前189年。从《史记·淮南衡山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的报告文学究竟于何时兴起?以前出版的现代文学史都引用以群同志《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中的提法:“在一九三一年底‘九一八’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文学。那时,即或有少数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未被称为报告文学,因为当时‘报告文学’这一名辞还未被确立起来”。田仲济先生于1963年《文史哲》三期上发表的《特写报告发展的一个轮廓》里,提出不同意见:“……而正式以报告命名的作品,则不能不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反映一·二八上海战争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但因此而说在这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出现,也是不确实的。”在1980年四期《时代的报告》上,刊登了田先生《我国报告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又提出:“中国的‘报告’或‘报告文学’的产生应该说开始于五四时期,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一日《每周评论》上亿万的《一周中北京公民的  相似文献   

6.
《通典·职官》记:“(三国)魏置五兵尚书”(《宋书·百官志》记:“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初无,太康中乃有五兵尚书,而又分中兵、外兵为左右”(原注:“晋虽分中兵、外兵为左右,与旧五兵为七曹;然尚书唯置五兵而已,无七兵尚书之名”)。 “后魏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盐的晒制法究竟始于何时,这是制盐技术史上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以往论者多认为晒盐始于明代;近年少数学者主张元代.然而,迄今尚无人涉及宋金时代的海盐晒法.明人编纂的福建地区方志,断言"入国朝来始有晒法"《莆田县志》也载录说:"天下盐皆煎成,独莆盐用晒法.传,明初有陈姓者,居涵江,试取海水晒,日中遂成盐.乃教其乡人.后人因效之."(卷2)或说,这位居"涵江"镇的陈氏,曾"居陈侯庙南".乡人讹传,竟将他同"陈侯"混淆起来.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家认为,我国自己生产的棉花,是到元代后,才由国外引进棉花栽培。公元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浙江、江西、江东、湖广、福建五省设置“木棉提举司”,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王朝设立的专门经营管理棉布生产的机构,开始了由国家来管制生产。根据这事实,史学家认为,我国棉布的生产从元代开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亦即官吏退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又据《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亦即致仕。这是官吏致仕年龄最早记录。汉代官吏致仕渐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由大夫七十致仕推广到除皇帝而外的所有百官七十致仕。据《资治通鉴·汉纪》曰;“丞相(韦)贤以老病乞骸骨—…·。丞相致仕自贤始。”《白虎通义》又说:汉代官吏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可见,此时,官吏七十致仕已成定制。  相似文献   

10.
西魏灭亡之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几部影响较大的史学著作,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和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均作557年;一些也具有相当影响的工具书,如万国鼎编《中国历史纪年表》、河南省博物馆编《中国历史年表》、《辞源》的“南北朝”条下所列“南北朝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附录的《我国历代纪元表》则作556年。二说歧互,孰是孰非?征诸史料,不难作出判断。《周书·帝纪第三》于“恭帝三年”下曰:“魏帝(即恭帝元廓)……庚子,禅位于帝(即周孝闵帝宇文觉)。”又《北史·魏本纪第三》曰:“十二月庚子,帝逊位于周。”可见西魏灭亡的确切时间在  相似文献   

11.
1902年4月,章炳麟、秦力山、朱菱溪、马君武、冯自由、王嘉榘、陈犹龙、周宏业、李群、王思诚等十人,在日本东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这次活动,得到孙中山的支持和赞助。 “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指的是哪一年?哪一个历史事件呢? 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民国史》第134页写道:“‘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定于夏历三月十九日(4月26日),即明朝崇祯帝自缢之日……”。此释,误。  相似文献   

12.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13.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一形象思维是凭借形象、想象和情感的思维,是从形象出发,在思维过程中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一) 把眼光投向事实,而不是着眼于推理,以事实作为反映的内容,而不是以推理分析作为思考与反映的内容;(二) 本质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在反映事物个性的同时也显示出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它所蕴含的本质;(三) 充分运用想象;(四) 伴随强烈的感情活动,熔铸进自己的感情。那么,报告文学的写作是否也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独特的文学样式,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五十年的历史。它能堂而皇之、毫无愧色地登上文学的殿堂,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特别是最近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多注意于某一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应该为报告文学创作的这种发展态势唱赞歌。本文却想提出几个问题,似供报告文学作家和读者思索。  相似文献   

16.
徽商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皖南休、歙等县涌现了大批商人,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中不少人善于运筹,拥有雄厚资金,活跃一时。时人称之为“徽商”或“徽帮”。徽商在明清经济史上占有一定重要的地位,已经引起中外有关学者的重视。关于徽商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曰始于东晋;一曰始于宋代。持前一说者有李则纲、叶显恩等①;持后一说者有傅衣凌以及日人藤井宏等②。  相似文献   

17.
上海辞书出版社新版《辞海》“枢密院”条曰“枢密院: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称,五代后梁时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缩印本第1274页)此处将后梁的崇政院作为枢密院之发端,实误。据晚唐人裴光庭《东观奏记》卷中,宣宗“尝诏枢密院,兵部侍郎、判度支萧邺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语林》卷1也有相同记载,可知至迟在唐宣宗朝已设立了枢密院。至  相似文献   

18.
理论是关于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说明,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是对客观世界来龙去脉、发展变化的说明.启发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理论的价值和作用之所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始于问题.强调问题意识,强调理论始于问题,有利于改进我们目前的学风文风.  相似文献   

19.
"史传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涌现的报告文学流派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报告文学的深刻革命,而且向传统中国文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1980年代的发展期、1990年代的兴盛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报告文学观念的重要变革.它逐步将报告文学传统的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本文试结合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弘治岳刻本《奇妙西厢记》是现存王、关《西厢记》最早的完整刻本,价值很大。但此本《西厢记》究竟刊于何年呢? 弘治本《西厢记》牌记的末一行为:“弘治戊午季冬金台岳家重刊印行。事情很清楚,书刊于“弘治戊午季冬”,可人们在把它换算成公历时却出了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