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为政治体系解决公共事务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分配所产生的效用流是社会成员表达和关注政策的前提,而社会成员在政策过程中会产生随机性而非系统性错误,这是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形成的基础.正是在随机性错误的基础上,各种意见通过聚合过程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因此,政策体系应积极回应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以提升回应强度,并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
政策作为一定政治系统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统治功能.公共政策的政治统治功能在于公共政策活动是社会公共权威对社会进行有机控制,进而促进社会协调和有序发展的政治行为,而这种政治行为又往往取决于政府管理是否有效.公共政策具有政治管制功能,通过公共政策可以规定政策对象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以此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由于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为解决公共问题而进行的政府活动,因而研究公共政策必须首先从分析政府工作开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的特权,政府官员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决策也就是政治统治决策,政府能力是保证公共政策质量的基础.政策的政治统治功能与政府活动的有效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进程中是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环境政策本质上是对环境物品这一公共资源的再次分配.环境利益的不平等分配、环境风险的不公平承受和环境治理责任的不合理负担是主要的环境分配不正义现象,其根源于公民参与不足的政府环境决策体制、效率优先的公共环境政策导向、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和政府责任缺失的环境物品分配结构.只有改变产生环境不正义的政治结构、调整环境资源配置机制、转变政府环境建设决策模式、明确政府在环境物品公平分配方面的政治责任、尊重公民的环境人权和政治参与权、完善公共环境服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不正义产生的政治根源,实现环境物品的公正分配.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建立公共秩序需要以公共政策的产生为前提,公共秩序也是公共政策的最终归宿.公共政策既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为构建公共秩序提供了基础,又以公共权力为依托,为构建公共秩序提供了可能.公共政策通过对社会公共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实现公共利益,从而也为社会生活建立起新的公共秩序.公共政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特有功能,逐渐成为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女性参与公共决策的潜能如何?在平等的民主参与过程中,女性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知情是否不及男性?她们在参与政策审议中对决策意图与相关知识的理解是否不如男性?民主协商过程中,她们对原初偏好的反思与转移情况如何?通过温岭市泽国镇民主恳谈会的"控制性试验",将参与恳谈的两性代表的平等权利视为一种"还原的地位",根据恳谈会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与男性的比较,就上述问题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当女性与男性获得同等的政治参与条件时,无论是判断公共事务、选择公共政策、还是理解认同公共利益偏好,女性的能力并不低于男性,其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潜能与男性处于相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分史,已经成为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分配社会价值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公共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善政善治,这就要求民众的意愿和利益要求能够在政策过程中得到表达和尊重,国外社团组织参与公共政策,其实质就是为民众意愿和利益表达提供中介和桥梁。社团组织通过直接游说、影响选举甚至通过选举获得议会席位、...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研究”(简称“政策研究”)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对公共政策的起因、制定、执行和效果的分析来了解政治过程和社会,并指导人们更好地制定公共政策。7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研究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得到了很大发展,几乎成了现代政治学的主流。长期以来,政治学家们普遍认为只有各国政府才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过去的政策研究学者们主要分析的是各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和决策过程。但近年来,以美国的马尔温·索鲁斯为代表的一些政治学家认为,政策研究仅限于研究和分析各国和各国以下各级政治组织的政策是一种欠缺,应当将这种研究扩展到政治组织的更高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全球层次,分析和研究各国和各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合作、集体解决国际性问题和全球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事务,是在政府、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共同作用的网络中展开的.本文从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出发,反思我们应当在何种意义上思考这三种组织的作用.政府虽然在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改变了在农村的治理角色,但农村的公共事务依然需要政府提供制度、理念和资金支持.只是这种支持应当以提高地方治理能力为出发点.村级组织在政府的制度设计和监督下成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角色.但缺乏积极性推动公共事务治理的进程,在动员村民方面也能力不足.农村社会组织也慢慢被关注,并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是政府、村政权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共同努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3):38-40
政治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网络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拓展了收集民意的渠道,降低了参与主体的参与成本。网络环境对公共政策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扩大了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推进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又导致公共政策中的公民有效参与不足,妨碍了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变迁间断—平衡分析框架是以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政治制度为基础构建的,原分析框架限定于考察美国公共政策变迁趋势。尝试从适用条件、理论假设、变迁过程和根本原因等维度对间断—平衡分析框架予以修正,将修正后分析框架的适用条件扩大为稳定的政治制度结构,同时用修正后的分析框架考察新中国建立以来科研政策变迁的总体规律性。这样就达致了两个目的:一是修正和检验公共政策变迁间断—平衡分析框架;二是考察新中国建立以来科研政策变迁趋势,并为解释公共政策变迁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1996年,上海市成功地推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为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管理体制。但在实际运作中,该体制还存在着不少政策不配套、管理缺乏衔接的问题。文章从公共政策层面实证分析现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将上海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型大城市的管理作了同类比较,并就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体系的协调性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作出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谢菊 《学术交流》2007,(9):136-139
从整体性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政府为开展新农村建设而推出的系列普惠性支农政策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质是政府公共政策严重"碎片化"致使的政策功效相互抵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整体性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协调机制,实现计划生育政策的跨部门协调。跨部门计划生育政策协调机制的结构设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等级式和协商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的兴衰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和法律规范,理解赞成或反对某项政策或法令规范是我们研究法学的一个理由.由汕头大学杜钢建教授新著<中国近百年人权思想研究>一书正是对中国政府所选择的公共政策和关切民生基本人权问题深入研究的积极而成熟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4.
伦理维度:公共政策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林  胡宁 《唐都学刊》2007,23(1):42-47
公共政策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从公共性出发,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导向,立足于公平公正的伦理要求,制定合乎伦理要求的公共政策,这是和谐社会的必然性要求,也是党与政府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性要求。所以,伦理维度是公共政策研究不可缺失的研究向度。如果仅以工具理性为基础,忽视价值合理性,必定会导致公共政策异化。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效度,就是其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对政府公共政策影响的有效性程度。内容效度、方式效度和结构效度构成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效度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对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宏观的制度研究和微观的行为研究两条路径。政策网络分析作为中观视角,开辟了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新路径。从政策网络视角研究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效度问题,政策网络的集成程度是决定其效度的核心因素。网络学习机制是提升政策网络集成程度,进而提高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效度的内在机制。网络学习是行为学习、价值学习和规范学习的统一。网络学习是一个由顺应到认同、再到内化的过程。随着网络学习的深化,民营企业家政治参与的效度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代"代议民主"的困顿,产生了参与民主理论,提供了公民大众民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与机会.公民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表达了社会对公民主体身份的尊重,有助于优化政府决策、改善官民关系.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领域不断扩大,形式多样,取得不小成绩,但是也面临多种挑战.应该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对基层政治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9):57-60
政治信任是中西方国家及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政治信任的生成同政治参与的程度、政治参与制度化以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协商民主意味着公民平等地参与政治过程,在实质性的程序和制度框架制约下,秉持理性、包容和相互尊重的公民精神,通过公共协商实现偏好的转变,达成共识,从而赋予立法、决策合法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乐观地认为,协商民主能够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和对政府的信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由于协商民主自身的局限,它对政治信任的生成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探求》2015,(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三类基本行政主体,在纵向治理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央政府在缺乏经济激励的背景下倾向于通过政治施压,形成以人事控制为依托,以会议动员、考核评比为主要手段的政治激励模式;地方政府在自主性、碎片化权威和能力约束等因素影响下,形成选择性政策执行模式;职能部门在部门利益和政绩压力驱动下,形成借上级压力实现权力扩张的行为模式。公共服务纵向治理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具有足够的内在激励去扭曲政策目标,使得选择性执行成为基层政府的优势策略,导致公共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柳拯 《社会福利》2005,(12):42-43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只是其不同称谓而已。公共政策分析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农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明晰了双方的主要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及合作水平,分析了在中俄农业合作中政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对中俄农业合作的政策支持,完善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劳务和资金合作政策以及调整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政策等促进中俄农业合作的政府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