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东陆氏家风与陆机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氏先辈尚今古文经学,儒学传家,文武兼修。陆机兄弟由吴人洛,为寻求新的机遇重振门第时,接受北方玄学的影响,文学创作开始流露出深微的玄学意味。接受玄学是为了融入到北方士人之中,出身高门士族的陆机有强烈的家族意识,这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花月痕》与《青楼梦》被称为"狭邪小说",其内容主要描写了士人与妓女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从而展现了晚清时代士人的宦海沉浮,以及士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命与爱情的珍重。表面的狎妓,其实包涵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凤阳士人》一篇与唐代白行简《三梦记》、薛渔思《独孤遐叔》以及李玫《张生》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与《三梦记》、《独孤遐叔》、《张生》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凤阳士人》在人物塑造和内涵揭示中都有自己突出的特征,而这正体现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全书中直接论述陆机的文字 ,达二十则之多 (《隐秀》篇补文一则未计 ) ,在其所论到的163位作家中 ,堪称首屈一指 ,可见其对陆机的高度重视。二十则中 ,有对陆机《文赋》的评价 ,有对陆机才气的评说 ,有对陆机文学渊源的窥测 ,有对陆机用事、制韵得失的评判 ,而更多的是对陆机作品风格的具体评论。通过对刘勰论陆机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了解陆机这一号为“太康之英”的著名作家 ,而且还可以窥见刘勰所持的文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5.
并称为元初北方两大儒的许衡和刘因,面对开始在北方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的程朱理学,都以开放的姿态予以接受,但具体方式有别,正典型表现了理学北传过程中北方士人对新的学术思想采取的两种不同态度.同时,许衡、刘因二人在出处辞受之际的经历,与大蒙古国及元初政治形势紧密相关,代表了元初北方士人升降浮沉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陆机本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推知下列三事:第一,天纪四年(280)他的两位兄长陆晏、陆景先后为国死难,陆机专程西上,将他们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第二,陆机入洛前并未得到封官的许诺,入洛后活动了一番才开始出仕。第三,陆机出任著作郎在永康八年(298),他虽然列名于“二十四友”,但在讨论《晋书》限断问题时并未附和贾谧别有用心的主张,所以稍后没有受到贾谧的牵连;不幸的是他陷入了另一个陷阱。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8.
论孙吴士风的变迁对陆机出处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追溯陆机关于出处去就观念的家族渊源,发现孙吴数十年间,经明行修的江东学风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新兴思潮的影响,陆氏家族中陆瑁、陆逊等人在孙吴士风的变革中得风气之先,陆氏家风遂产生了陆喜尚道德名望和陆抗重立功立事的分化,陆机秉承了乃父之风而重视功名进取,因此他入洛以后,很快接受了乘时借势的中原士风.陆机趋利求进的行为方式遂成为江东士人中的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东吴灭亡后,陆机只能"退居旧里,闭门勤学",暂时消失在史家的视线之外。《晋书·陆机传》对其华亭生活记载极为简单。对陆机而言,华亭的八年至关重要。我们只有清理陆机这八年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才能充分理解他入洛的人生抉择。但史料记载简略,也成为研究陆机在华亭八年间的思想状态的最大困难。所幸的是,陆机在华亭时"勤学",留下了不少的作品。《拟古诗》(十二首)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通过研究《拟古诗》(十二首),来寻绎陆机华亭的人生思考,及这种人生思考对陆机入洛的作用。同时,揭示陆机《拟古诗》(十二首)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机生平三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对于陆机生平及著作系年的研究,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有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朱东润先生《陆机年表》、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以及日本学者高桥和巳先生《陆机的生平及其文学》。几家之说既有岐异,亦有都未注意到的、尚需辨正的部份。而在近来的研究中,主要兴趣又集中在《文赋》的创作时间上。考证陆机的生平行迹,不仅对于认识他的文学思想发展脉络是重要的,而且,弄清楚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作家的文学活  相似文献   

11.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金毓黻《宋辽金史》等通史和断代史著作,在叙述宋代历史方面虽各有特点,但因修史之意旨及作者之专长所囿,均未能以简明之目,统摄有宋一代历史之全貌,以成合理之叙述体系。张荫麟先生以简驭繁,拟定五章内容撰述有宋一代历史,可谓高屋建瓴,尽握其要,不仅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且包举三百余年丰富历史内涵之大端。其对宋史问题多有发轫,亦与构建宋史叙述体系密切关联。张荫麟先生构建之宋史叙述体系,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其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方豪先生所著《宋史》。  相似文献   

13.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4.
《日损斋笔记》是元代儒学名臣黄溍的一部带有考据色彩的读书笔记,涉及校勘文字、辨析名物、补正讹误、考证制度、疑古辨伪诸方面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损斋笔记》涉及《宋史》考辨,因其史料来源可靠,皆为不刊之论,可为今人勘误《宋史》提供确凿依据,并在历史上首开《宋史》考评之先河。本文分别从撰述旨趣、学术成就和后人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对《日损斋笔记》做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金朝咏寺酬僧诗直接反映了佛禅对文学的渗透溶浸。这部分诗作包括三大类型: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向往净土、崇信佛禅的意识;借题咏寺院及周围环境表达对世事的感触和内心情致的抒发;通过酬僧之作表现文人与方外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佛禅的向往。它们所体现的佛禅意蕴的深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佛禅对金诗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貌寝"与"口讷"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个体特征,如果我们把这两个特征与魏晋崇尚风姿与口才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左思的不幸实与之有关。"貌寝"与"口讷"使左思内心十分自卑,但表面上看他又极端自傲,《咏史》反映的正是这种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7.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刚禅位于宋钦宗十天的太上皇宋徽宗,在得知金军即将渡过黄河时,匆忙逃离开封,一路奔逃到了镇江,史称太上皇东巡。东巡期间,宋徽宗违背自己在禅位时“除教门事外,余并不管”的承诺,揽权乱政,一度使宋朝出现了开封和镇江两个权力中心。在第一次围攻开封的金军撤离后,经过宋钦宗不断派人迎奉,直到四月初六宋徽宗才勉强回銮开封。对于宋徽宗东巡镇江这一牵动北宋末年政局的重大政治事件,元朝人编纂的《宋史·徽宗本纪》却只是一笔带过。《宋史》对宋徽宗评价很差,其之所以遮蔽了宋徽宗东巡的历史,是因为《宋史》源自南宋所修的国史,而在宋高宗干预下的南宋国史刻意遮蔽了有损宋徽宗形象的真实历史。但宋朝当事人的笔记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记载,则为我们廓清官修正史在宋徽宗东巡事件上制造的迷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从整体上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复归的实质,同时在局部上也注意到了个别阶段文学思想发展的特殊性,如南朝时期三种不同文学观念并存的多元化情形.缺憾之处则在于,对文学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文学自身应有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处理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了政教对文学的功利化;其次,相对南朝文学来说,对北朝文学思想没有给予同等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江西闺秀词的创作,与闺秀词的整体创作基本同步,在越过了唐五代的孕育期之后,也历经宋金的繁荣、元明的衰落、清代的极盛的几个过程,出现过魏夫人、景翩翩、刘淑、朱中楣、曹慎仪、萧恒贞、陶淑等优秀的江西闺秀词人。但由于接受观念、接受环境隔膜,长期以来她们被久置历史深宫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